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专业群已经成为职业院校未来创新发展方向、聚焦内部发展重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专业群建设初步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据课题组对部分“高水平”专业群调研发现,专业群均具备各自的组建逻辑,以及包括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重构、师资创新团队建设、治理体系重建等在内的建设内容,试图通过专业组群发展的方式探索自身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然而,从组织理论视角分析专业群的建设思路,大部分院校在组织架构、目标设置、制度构建等方面,仍未能超越传统专业建设路径的窠臼,缺乏建“群”意识,表现在专业群组织管理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共性问题。
(一)组织协调运行机制不够顺畅
大部分职业院校在骨干院校建设期间,采取基于同一院系相关专业对专业群进行组合的方式,以某一核心专业为龙头,围绕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等进行资金投入与建设,专业群中的各专业则是围绕实训室、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进行各自投入与建设,这种方式属于院系内部松散型的“物理组合”。“双高计划”建设期间,专业群建设则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基于外部产业链及岗位群人才需求等专业群组建的外部逻辑,以就业为导向,与服务地方为宗旨的办学方针相契合,以某一专业为核心、相关专业为支撑、基于产业发展逻辑的跨院系协同组合,同时,依据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逻辑构建的整体,各专业作为专业群的基本元素,其学习体系的外部适应性和内部相关性是专业群组建的根本依据。专业群能够充分发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为依托、互为支撑的作用,共同培养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提升专业群服务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整体能力。这一组群特点不仅突出了职业教育的特点,而且遵循了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旨在由专业群中各专业的“物理组合”迈向“跨院协同”的“化学反应”。
但是,专业群构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虽然,职业院校高度重视专业群建设,也将专业群建设纳入学校发展规划,但实际上难免固守原有的建设思路,并没有重新设计调整专业群的组织架构。某些院校并非出于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而是基于功利动机限于项目申报文本层面,就现有专业“择优组建”;抑或缺乏对区域产业发展现状的调研,而是对旧有专业教学资源的“重新整合”,等等,这导致专业群和专业群、专业群内部各专业的集群优势无法充分凸显。
(二)建设目标和方向不够明确
当前,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大部分院校积极调整发展策略,将专业建设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专业群建设上来,并相继成立基本覆盖区域主导产业的专业群布局。[9]
从客观条件上分析,经过院系调整与重构组建的专业群,要重新定位目标和方向。首先,要准确定位。应通过系统的调研,在产业集群中找准主导产业,应针对区域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确定具有一定突破性、前沿性、具体化的攻关项目或系列研究项目。最高,要内容兼容。为了能够促使调整重构的各专业积极参与合作,形成专业群协同集聚平台,在建设内容上应有一定的兼容性。再次,要系统区分。由于在产业集群中,核心研发企业与外围企业具有明显的区分,在产业链中有上游、中游和下游企业的区分。合理而高效运作专业群系统也应有一定的主次区分,或者说要有中心与外围的明显区别。某些专业应是专业群的核心专业,是组织、领导或承担重点任务的专业,而某些专业应是外围专业,其承担次要任务即可。(www.xing528.com)
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一些职业院校组建的专业群还没有十分明确的建设目标,也没有非常明确的建设方向,不是根据内在需求拓宽专业边界、变革治理模式组建专业群,而是泛泛针对某个产业群或服务领域加以组建,部分专业群的组织结构内部表现出主次不分、中心与外围不分等混乱现象,使得资源分配分散,削弱了专业群的集群效应。
(三)发展和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当前,对于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构课程体系。依据区域产业或职业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认知特点重新序化内容构成体系,选择“平台+模块”等模式组织开发课程,面向多类型学习者开展1+X证书制度探索和实践,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互联互通,实现育训并举。二是建立学分管理平台。开展学分制改革,在学习过程中实行灵活的赋分方式,实施“过程考核+成果检验”的项目考核方法,通过多元评价,均可将项目成果兑换成学分,免修相应课程或模块,完成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与转换,推动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三是校企共建共享课程。对接职业标准,吸收融入企业的先进工艺与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对接国际标准,英汉双语构建国际化、立体化资源包。根据需求灵活组合教学资源,形成动态更新的专业群共享课程。四是打造“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具有国际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引导、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培养教师专业技术能力、科研能力、学术能力。通过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攻克技术难题,参加企业实践研修,参与技术改造项目,参加国内外培训及学习交流等方式,培养技术技能大师、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等师资力量。
然而,关于“平台+模块”等模式的课程体系设置机制,基于学分制管理的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机制,模块化师资队伍管理机制,科研项目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的激励与管理机制等方面该如何区别以往,形成一系列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从“专业”走向“专业群”的有效制度,目前,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院校中还表现得不够落地、不够深入。
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当前部分职业院校对于专业群的组织管理还大多是源于对实践探索经验的提炼,尚未形成客观的组织管理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实践层面专业群的深度建设。对于专业群在组建过程中究竟应该对接哪些产业、组建哪些专业群、专业群内专业结构如何设置、如何处理专业群内各个专业之间的关系、采取何种组织形式管理跨学院专业以更好更高效地传承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等,这些都是专业群组建的实质性问题,也是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实践中必然面临的管理范畴问题,迫切需要以“行动计划”为助推力量,在理论层面寻求突破,在实践层面不断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