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群建设是教学组织和管理模式的双重改革,将对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学安排、组织管理带来深层次变革。[6]
从教学组织维度看,要关注专业布局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资源调配等;从管理模式维度看,要关注教学团队组建、对外合作服务、组织建设机制等。
(一)动态优化的专业结构
在传统专业建设模式下,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往往采取新设、停招、合并、转型等方式,大破大立,大幅度调整专业。一方面,因为专业建设存在一定周期,专业调整往往滞后于市场变化;另一方面造成了办学资源的大量耗费,也影响了专业文化的持续积淀,不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专业群基础定位相对稳定,为群内专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职业院校可以持续聚焦服务面向,有利于形成办学传统和文化积淀。同时,伴随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依托基础资源,动态调整专业构成或专业方向,较之以往单个专业的停招或新设,整个系统更富有弹性和生命活力。
专业群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培养定位,群内各专业仍是完整的人才培养单元,但都置于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的统领之下,群对群内专业起着定向或定性作用。所谓定向,是指确定总体的服务面向,把群内专业界定在同一产业链(岗位群),而不能游离于此领域。比如,食品加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有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烘焙食品、方便食品、营养食品、软饮料等领域,当其和或农或牧或渔类专业结合组群时,其服务面向就不是泛泛的、发散的,而是明确了某个特定产业领域。所谓定性,是指确定主流的技术方向,把群内专业统一到特定的技术方向(业态模式),而不能偏离此方向。比如,伴随全域旅游新业态的兴起,旅游管理、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等专业可以组建全域旅游专业群,共同服务全域旅游人才培养。
(二)整体重构的课程体系结构
课程是专业的细胞,专业是课程的组合。专业群建设最核心的任务就是以群为口径,重构课程体系。在传统专业模式下,课程内容过窄,学生很少涉猎专业外的知识,不利于了解职业整体情况,不利于形成创新思维和综合素养,进而影响职业生涯的岗位迁移与持续发展。同时,课程安排过于刚性,每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都是预先设定的,学生入学时选择了专业,就几乎相当于选定了全部的学习内容和全程的学习进度。
这种刚性安排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专业群课程体系一般为底层可共享、中层可融合、上层可互选的有机组合结构。
底层可共享是指整合群内各专业所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面向群内所有专业学生开设,帮助他们形成对职业领域的整体认知,掌握职业通用能力。
中层可融合是指依据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安排,面向本专业学生开设,使学生具备从事专业领域内各岗位的职业能力。(www.xing528.com)
上层可互选是指密切跟踪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实时开发更新模块课程,供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新的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从宽口径职业领域到专门化就业岗位的人才培养,为学习者构建起通往某一种职业岗位系列的学习路径,将学习者的学习路径与就业目标以及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使学习与工作对接。[7]
(三)开放共享的实践教学基地
一是以专业群为整体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先进元素融入实践教学项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相适应、相配套。二是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要统筹规划、校企合作、共建共享,包括专业群公共技能型、专业技能型、综合技能型、创新型和生产性实训基地等。三是加强专业群实践教学基地的系统管理与开放共享,引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实习实训基地管理的智能化水平,提高实践教学基地的共享度、使用效率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四)高水平结构化的教学团队
根据专业群内各专业教师的专业结构,结合专业群服务面向的职业岗位方向,整体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打造结构化的教学团队。一是专业群不仅可以提升教师个人双师素质,而且可以发挥群内专业教师的协作创新能力,打破专业之间的界限,改变传统专业教研室组织方式,面向不同职业岗位方向,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组合,优化教师结构,选择同一方向、模块的教师组成教学创新团队。二是专业群有利于稳定职业院校教师发展方向,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发挥教师团队协作优势,更加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从而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三是专业组群建设为教师轮流进行企业实践提供了可能,有计划安排教师轮流到企业实践锻炼,使他们能够及时掌握产业发展动向,提升企业一线生产实践能力。
(五)校企合作的创新服务平台
专业群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区域性创新生态系统,将专业群打造成区域性技术技能积累的中心。校企共建基于专业群的技术技能平台,吸纳行业骨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参与,在服务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有所作为。联合承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开展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协助解决企业技术难题,促进技术应用成果转化,助力企业提高生产效益,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使校企双方在服务过程中都获得价值提升。专业群要充分发挥资源集聚优势,强调人才培养与培训服务一体化,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区域内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共建共管企业职工培训中心,面向企业职工开展岗前、在岗和轮岗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校企合力打造区域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品牌。
(六)多方协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一是建立适应专业群建设的组织架构和管理运行机制,妥善处理好校内各专业、专业群、二级学院之间的关系。二是建立专业群及内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跟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随着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群和群内专业方向设置。三是建立基于专业群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机制,持续促进专业群与产业、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的对接度,提高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吻合度、教学资源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以及学生、家长、企业、社会等各方对教学质量的满意度。四是建立推广应用机制,发挥高水平专业群的引领带动作用,引导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