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过程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跨专业选修课程“机器人学导论”已在本校完成开课一轮,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对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有助于下一轮授课过程中进行改进。
首先,是到课率。跨专业选修课排课模式是一周一次,并且安排在晚上,基本横跨整个学期。刚开始学生到课率还很高,但越到后期,越会有各种各样的其他教学环节冲突,比如课程设计、实验、实习等,由于课程跨度时间长,甚至有学生会忘记来上课。提高到课率的主要手段是考勤,通过不定期地点名检查学生的到课率,并做好相应记录。规定并向学生说明三次点名不到的同学平时成绩将为零分。另外还可通过提问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可认识熟悉学生,达到考勤的效果。还可进行座位安排,即给每位学生预先安排好座位,并请学生按座位表就座,这样教师只要通过查看座位表,就可明确知道有哪些学生没有来上课,简单明了,方便快捷,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其次,是听课效果。由于是选修课,学生认识不够充分,主要目的就是获取学分,并且上课时间安排在晚上,经过一天的学习,晚上的学习效率不高,各种因素导致学生听课效果不是很好。通过每节课播放一小段和机器人相关的视频,并邀请学生对视频进行分析和讲解,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效果。另外,在课堂内容讲解完成之后,设计一至两道习题,让学生上黑板演练,只要做对都会有加分,学生的学习兴致大大提高,也会反过来促进课堂的听课效果。
最后,是实验环节。本课程共32学时,且均为理论课时,无实验课时。而机器人技术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技术,目前该课程未设置实验课时,这对学生全面掌握“机器人学导论”这门课程是非常不利的。在接下来的授课环节中,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机器人设备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甚至能操作机器人,和真实的机器人面对面,并让机器人能够按照操作者的指令进行动作,让学生能亲身体验机器人,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二)考评体系改革
跨专业选修课程传统的考评体系是平时成绩加上期末成绩,而平时成绩主要是出勤。平时成绩的考核相对单一,只要一直都来上课的学生平时成绩就可达到满分,却不能得知该学生的听课效果。因此,在平时成绩中增加了课堂互动、课堂作业等环节,对平时成绩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也更为全面。(www.xing528.com)
期末成绩一般是课程大论文的成绩,通过撰写课程大论文,全面评价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对机器人系统的分析能力,课程大论文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因此这部分成绩占较大的比例。
除此之外,还增加了课堂汇报成绩,即在课程的最后,安排4个学时,组织学生利用检索的网络资源以及所学知识,针对某一具体的机器人系统,分组进行讨论和汇报,并根据汇报情况进行评分。关于课堂汇报环节,在课程的一开始就向学生进行说明,让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资料的搜索并整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课程建设成果
跨专业选修课程“机器人学导论”已完成正常开课一轮,有两个班共176名来自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选课,课程结束后学生反映良好。在课程的最后4个学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汇报,3~5名学生组成一组,在图书馆或网络上搜索和机器人相关的资料,每个小组针对一个主题进行汇报。
从汇报结果来看,学生涉猎的范围很广,包括救援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超仿真机器人、可变形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谷歌深度学习、纳米机器人、餐饮机器人、扫地机器人等,大大拓展了课堂所学知识,开阔了学生眼界。
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对跨专业选修课“机器人学导论”进行了课程建设与实践。对课程的性质进行剖析并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国际化接轨。在教学手段方面深入思考,采用较为丰富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对常规的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并特别增加课堂汇报环节。课程建设与实践结果表明,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显著,为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