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图书资源和教学仪器是高等学校传统的三大办学条件。信息技术和学生生活设施也是学校教学保障不可或缺的要素。
如何利用这些教学保障条件,加快跨专业培养人才的进程,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跨专业培养人才的师资保障条件
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办好一所大学的首要条件,培养人才则是大学教师担当的最基本任务。跨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应该有相应的师资条件作为保障。
1.在校内形成师资共享的良性机制
从严格意义上讲,学校教师在身份上都应归属于学校所有,而不专属于按不同学科而设置的某个院系。教师有义务面向全体学生开课,学生有权选修校内任何教师开设的课程。这种开放式的教师管理观念,对教学资源的整合、跨专业培养人才是十分有利的,我们不能由于其与现实尚存较大距离而对之不以为然。为此,必须破除校内阻碍师资共享的森严壁垒,破除教师的院系、专业所有制,建立教师跨院系开课、学生跨院系选课的有效机制。具体来讲,一是大学内设置的学院数不宜过多,机械地按学科(学科门类甚至一级学科)对等设院是不足取的;二是在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津贴的发放、工作量的计算等方面,要对有利于教师跨专业授课的活动予以倾斜;三是通过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立项等形式,对跨专业的教学活动,在资金的支持上给予优先考虑。
2.提高师资队伍跨专业开展研究、进行教学的整体水平
一所大学要想在跨专业研究或人才培养上有所作为,其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上一个档次是关键。当然,这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先期的投入和付出。
首先,要在教师中形成跨专业开展科研与教学的意识。对于大学教师来说,跨专业开展科研与教学的重要性应该说是不言自明的,问题是如何让其在科研与教学过程中形成这种意识,一旦接触工作就会下意识地进入条件反射状态。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校报、校内网站等媒体的广泛宣传,聘请有关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教师逐步了解跨专业的基本知识,再结合具体工作进一步摸索,在脑海中慢慢建立起跨专业的概念。
其次,要使教师在科研与教学工作中注重掌握跨专业的方法与技巧。方法与技巧其实就是思维智慧,任何事情的解决只要思路对头、方法正确,就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掌握了跨专业开展科研与教学的思辨方法和具体工作技巧,开展跨专业的有关工作就会如虎添翼。如同其他专业的方法一样,开展跨专业科研与教学的方法和技巧亦是庞杂的体系,不是三两句话就能阐释清楚的,需要不断摸索、积累和体验。
最后,要让教师获得开展跨专业科研与教学的相关能力。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日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获得跨专业教学的能力,需要一定的教学经验的积累,如同成为名医需要处置大量的病例以获得丰富的临床经验一样,教师跨专业教学的能力也应在课堂上练就。空有理论,知晓技巧方法,而不在教学活动中反复实践,教学水平是难以达到较高境界的。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分析总结也非常重要,有的教师勇于进行教学尝试,具体的教学经验可谓多矣,但进行跨专业教学的能力却仍然不够理想,这与不善于对教学工作进行分析总结不无联系。
(二)跨专业培养人才的图书资源与信息技术保障条件
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除了要重视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作用,对图书资源、信息技术的积极影响也不应忽视。
1.跨专业培养人才的图书资源保障条件(www.xing528.com)
图书情报工作是学校提升教学、科研质量的重要保障条件,具有学术、教育、服务的基本属性。在跨专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学校图书资源的作用主要在于营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氛围,为师生获得跨专业的理论知识,提高以多学科眼光处理问题的能力提供便利。因此,校内的图书资源必须进行优化配置,使之布局更趋合理。一般地,学校图书馆资料的配置应突出综合性,各院系图书室资料的配置强调专业性。学校图书馆配置的资料尽可能涵盖大部分学科,并按刊、书或语种的不同设置综合阅览室,使阅读者所处环境具有浓厚的多学科学习氛围。各院系图书室配置的资料要强调“专”“窄”“深”,使之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和主阵地。至于综合性、专业性资料如何分野,不妨进行一番研究与探讨,求得共识应该不成什么问题。此其一。其二是更新图书资料配置的手段。在当前图书资料供大于求的现实状况下,对订购的纸质资料必须加以精选,以达到所购资料具有典型学科代表性的目的。同时,尽可能引进如光盘、音像等非纸质资料,并注重对资料的二次加工整理。
2.跨专业培养人才的信息技术保障条件
在信息化特征日益明显的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影响是不言自明的。若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跨专业培养人才效果会更明显,成效会更显著。信息技术在跨专业培养人才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受教育者可通过网络系统直接学习和获得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一个达到一定规模的综合信息网就是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要从中获取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只需轻点鼠标。二是校内图书馆中经过二次加工处理的资料,一般都可上网浏览,使用者坐在家中通过网络就能查到图书馆馆藏的大部分资料,从而使校内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大为提高。三是使教学及其管理手段现代化,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不但可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更直观,而且有利于提高课堂的吸收率和教学效果。现代教学管理系统的开通,不仅使学生跨院系选课更加方便,并且使教学管理的灵活性进一步加大。然而,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略显滞后,其中的原因既有观念的滞后也有资金的投入不足等,应尽快予以解决。
(三)跨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学生生活设施保障条件
从教学、学生生活设施入手,促使跨专业培养人才的活动更见成效,是一个经常被疏漏的现实课题。
促使教学设施对跨专业培养人才产生积极影响,一是注重教室、实验室、体育馆等教学场所的合理布局。可考虑开设专门的“多学科课堂”,在校园内合理布点(设专门教室),采用师(教师)动、生(学生)不动(相对来说不走太远)的办法,使学生尽可能就近接受跨专业的知识传授。同时,在校园内选定若干个点,将分属于各院系的基础实验资源集中起来,建立跨院系的基础综合实验室,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典型学科特征的实验资源仍归属各院系管理使用,从而在校内形成综、专结合的实验室布局。二是在教学安排上体现跨专业性。在学生尽可能就近上课的原则下,应打破一个专业固定在一栋教学楼(或楼层)进行教学的传统做法,交叉安排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三是教学设备的购置要跟上跨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要求。
从学生生活设施入手推动跨专业培养人才,首先,在学生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等生活场所的建造中要兼顾到学科的交叉性,为不同学科的学生获得相互交流的机会提供便利条件。不同学科的学生经常谋面、在一起进餐、开展活动,自觉不自觉地就会形成多学科的潜在意识,逐渐学会用多学科的眼光看待和处理问题。其次,在学生住宿的安排上打破学科界限,建立学科专业的“国际寝室”,让拥有不同学科知识背景的学生共宿一室。这样,学生毕业之际所拥有的多学科理论知识的质与量,甚至是开设几门或者更多的跨专业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因为人们无法否定长期共居一处而形成的相互影响力,尤其是日复一日睡前“恳谈会”的作用更是令人难以想象。美国耶鲁大学的新生入学后就被随机分配到一所学舍居住,但又与其他学舍不相互隔绝,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时到其他学舍的食堂去用餐、访友或参加活动。这样便出现了学生在自己所在的系吸取专业知识,同时又在学院领略各种人生经验的奇妙景象。最后,为学生活动中心等娱乐场所购置必要的设备,使学生活动中心成为多学科学术交流中心、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与展示中心、文化多样化中心等。这些投入不仅是学校关心学生生活的具体体现,而且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营造多学科环境的一种手段。
【注释】
[1]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21.
[2]饶光明.区域信息化经济发展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4(05):31-34.
[3]刘城,姚百慧.跨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首都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的办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0(09):23-27.
[4]朱广其.复合型技能人才跨专业协同培养模式:理论、现状与建议[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04):36-4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