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跨专业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

实现跨专业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务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检查、教学档案管理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学场所的管理与使用调度等。其二,学校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而具体到制定有利于跨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则必须采取积极而又务实的态度。(三)跨专业培养人才的若干教学管理制度简述1.招生制度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入学时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对其学习及从业有着明显的影响。

实现跨专业培养的教学管理制度

从制度入手,使跨专业培养人才走上规范化的运行轨道,不仅见效快、可操作性强,而且教学活动持久、稳定,符合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动向和趋势。

(一)教学管理制度的内涵

所谓教学管理制度,是指学校在充分尊重教育教学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为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良性运转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而制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规则、规范的总和。

学校的教学管理涉及招生、培养、学籍、毕业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而其教学管理制度亦涵盖人才培养的各有关环节。从人才培养的流程来看,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招生、教学组织管理、教学目标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选定、教师教学业务管理、学生学业管理与就业以及教务行政管理等几大类。招生制度主要包括招生计划的制订、生源的构成、分专业与分生源地招生的情况等。教学组织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的设置、教研室的工作规范等。教学目标管理制度大体包括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等。人才培养模式的选定制度是指学校选择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人的系统范式。教师教学业务管理制度涉及教师的备课、授课、教学效果、教研活动、奖惩机制等。学生学业管理与就业制度主要包含成绩的考核评定、学籍管理、毕业就业等。教务行政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检查、教学档案管理及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教学场所的管理与使用调度等。

为了便于分类说明,有人把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划分为教学工作文件、教学机构与人员行为规章制度、教学流程运作制度和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四大部分。从各部分所包含的内容来看,与上述分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二)如何建立有利于跨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

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前提是遵循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换言之,学校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必须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因素相协调,必须适应青年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情况,不能想当然、拍脑壳行事,更不能与国家的法律相抵触,与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不相适应。此其一。

其二,学校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教学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制度是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服务的,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切不可成为束缚师生手脚的条条框框和显示学校某些职能部门权威的象征。

其三,学校制定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具有系统性、相对稳定性和校本性。教学管理制度必须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这不但是制定制度文件的基本要求,也是由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的。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只要有教学活动的工作环节,必然要有相应的教学制度作保障。同时,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一旦形成,就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不宜朝令夕改,这样方显条令的严谨与威望,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这里,虽然主张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具有稳定性,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一成不变的。人、事都在变,管人、管事的制度哪有不变的道理?要把握好教学管理制度“破”与“立”的尺度,在继承中发展,在借鉴中完善。最后,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应立足本校的办学条件,不盲目跟风、攀比,应形成自身的特色,在管理育人中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经验与办法。

而具体到制定有利于跨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则必须采取积极而又务实的态度。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社会必需的,但社会分工表明,也不是所有工作岗位都需要复合型人才。同样,跨专业培养人才不是对所有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的要求,它仍属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精英教育活动。另外,学校跨专业培养人才是一种尚未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的教育活动,与其相关的许多做法与规定仍存在争议。基于此,制定有利于跨专业培养人才的教学管理制度,也不应忘记:①它以原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为依托,是对现有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的补充和提高,是一种创新性的工作。②应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相对的稳定性,不能显得支离破碎,应构成一个完善的体系;同时,稳定性是必要的、相对的,在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前一味强调稳定性也是不现实的。③学校本性特色明显。各校间存在较大差距,个中虽不乏相互借鉴,但业已形成自身的特色,并且,这一教改活动大都是在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学校进行的。

(三)跨专业培养人才的若干教学管理制度简述

1.招生制度

许多研究表明,学生入学时所具有的知识背景对其学习及从业有着明显的影响。如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医学教育预科制,学生入学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一般以生物学学士为多),入校后经过学习达到教学要求者均具备跨专业人才的特征,毕业的去向呈现出多样性。高考文理不分科,学校按专业大类招生或者淡化专业文、理生源的界限,医学、法学招生实行预科制,等等。借助招生制度的改革,在学生的“入口”处提出多学科的基本要求,对跨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非常必要的。

2.培养目标的制度体现

一所学校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首先必须明确定位,并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各专业培养目标中加以体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会对具体的跨专业培养人才活动起到指导与引领的作用。

3.专业改造与设置制度(www.xing528.com)

大学内专业的出现最早是与社会就业紧密相连的,存在产生、发展或者消亡的过程,并非亘古不变。新专业的产生必须基于校内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在学科的交叉中寻找新的学科生长点。一个专业培养的人才如果不符合社会需求,在学科发展上与大学发展科学的精神相抵触,或者办学条件难以为继,就应该果断让其消亡。把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作为学校专业改造与设置的理念,并以制度的形式予以保证,将会为跨专业培养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主辅修制

学生在学习主修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学科的专业,修满规定的学分,可获得辅修证书。辅修学分达到学位授予的有关规定,可获得另一学科的学士学位证书。若获得辅修专业的学位证书,那么实际效果与双学位制是相同的。这种教学管理制度面向大多数学生,受益面广,但实践中,获得另一学科学位者相对有限。

5.双学位制

学生在学习期间(或适当延长学习年限)同时完成两个学位学科专业的学习,达到教学基本要求或规定学分者,可同时获得两个学士学位。双学位制较之主辅修制而言,学生的受益面相对较小,一般是在指定的班级进行,以便校方集中管理和授课。

6.教材建设制度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从制度上促使教材的编写、出版上一个档次,将交叉性、边缘性的最新成果在教材中体现出来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与跨专业培养人才有关的专业、课程的教材建设,也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作为优先建设项目予以考虑。

7.学生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制度

从总的学分要求来看,应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施展才能、获得其他学科知识的空间。可考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制度:学生在各种比赛、发表论文、设计发明等方面的创新成果,可折抵一部分学分。具体到某门课程成绩的考核与评定,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导向,正确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使考核本身发挥整体的功能。

8.教学研究与奖励制度

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学的科学性、针对性及整体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校跨专业培养人才是一项开创性的教学活动,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为指导,任课教师应该有所思有所想,勤动脑多投入。从制度上对此加以保障,奖优罚劣,才能激励广大教师热心参与到教研活动之中。

9.学籍管理制度

学校现今的学籍管理有时不免刚性有余,柔性不够,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有与其相呼应的学籍管理制度,主要体现在专业的变通性、学习年限的弹性、学位授予的灵活性等方面。

10.毕业就业制度

毕业就业制度应从制度层面上加以改进。对学生的毕业管理要从刚性的学制规定逐渐向适应具有弹性的个性化学习年限规定转变;就业指导应从简单的季节性状态向不间断的、借助各种有效资源、实行营销战略的目标迈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