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如何相互革命

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如何相互革命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工业技术基础的革命性是由工业生产决定的,这进而决定了工业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是革命性的。准时、惜时、注重时效,成为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之三。与之相适应,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强调应对当前的“适应型”人才培养。同时,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

工业社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如何相互革命

大工业技术基础的革命性是由工业生产决定的,这进而决定了工业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是革命性的。

工业是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制造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或对农产品半成品等进行加工的物质生产部门。它以机器加工作为主要生产方式,以采掘自然资源(如煤、石油等)作为能源,从而带动机器进行生产。在农业时代后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一些对农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的手工作坊和手工业部门。特别是到了17、18世纪,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地下煤矿的大规模开采,许多手工业部门开始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进行生产。这标志着人类已经告别了单纯依靠“人类的活动来增加天然产物”的时代,迎来了依靠大机器“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社会,即工业社会。这一进程对人才培养的影响和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工业生产要求个人掌握生产技术。工业生产作为依靠大机器“对天然产物进一步加工”的活动,需要提高加工“天然产物”的效率,增加产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对生产过程的熟悉和对大机器的合理操作。如何开动机器和加快生产进程,是工业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于是,社会成员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进而成为一名能熟练操纵机器的工人,便成了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基本要求。

第二,工业生产要求个人熟悉和遵守生产规则。工业生产遵循以下规则:

一是标准化。工业生产是依靠机器来生产大量不同规格的产品的,并要求产品规格必须标准化。正如泰勒所说,只有每个工人在劳动中的每个动作都实现了标准化,劳动才是科学的。他提出每项工作只有一个最好的(标准的)方法,一种最好的(标准的)工具,和在一个明确的(标准的)时间里去完成。与生产的标准化相适应,作息时间、申诉办法、雇用办法等也都标准化了。可见,标准化是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之一。

二是专业化。随着工业生产分工的细化,专业化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因为一个人长期从事某一个生产环节的工作,就会熟能生巧,其技艺就会变得精湛。如果每个环节上的工作都由技艺精湛的人来承担,劳动生产率就会大大提高。专业化是工业社会对个人社会化提出的要求之二。

三是同步化。机器的大量使用及其系统化,使工业生产在流水作业线上运行,生产实现了同步化。为了适应机器运转的需要,社会生活有了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和统一的节假日等,“时间就是金钱”得以充分体现。准时、惜时、注重时效,成为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之三。

第三,工业生产要求个人树立国家观念。与农业生产因依赖土地和气候条件而具有的地域性、地方性和自然性相比,工业生产的地域扩大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已有所减弱。凡是交通运输能够抵达的地方,都可以从事工业生产,都可以建立工业品市场。不过,由于科技通信技术的相对落后,这时的生产、贸易、交通、运输主要是在一国范围内进行的。工业时代的标准化、专业化、同步化,要求把更多的人整合到一起,按生产要求采取一致的行动,使得“整个国家就像一台机器运转”,每个人都成了这台机器上的零部件。国家主义取代地方主义就成为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

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要求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www.xing528.com)

在经济生活方面,大机器生产逐渐打破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呈现出相对的开放性,并且使得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让学生学会交往,学会与人相处。

在政治生活方面,人们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和途径扩大了。一方面,工人通过联合可以取得比以前时代更多的民主和权利;另一方面,统治阶级为了保证机器的运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也不得不给予工人一定的民主权利,以便调动工人的积极性。这在客观上为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同时,也使得争取和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成了工业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又一要求。

文化生活方面,教育不再为统治阶级所垄断。许多国家建立了国民教育制度,保障每个儿童享有受教育机会。在教育内容上,注重实用,强调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在教育的基本目的上,强调为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造就人才。

应该看到,工业社会的典型特点是社会生产的标准化、专业化和人机同步化,其经济发展与工业生产专门技术和市场关系紧密,人们从事生产的关注点是当前的技术和市场需求。与之相适应,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是一种强调应对当前的“适应型”人才培养。机器的出现,使人类生产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技术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经验变为科学,由手工操作变为机器加工。社会生产的这种变革直接导致了对人才要求的变革。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以其物化形态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资料,汽车、电话等科技产品如同农业社会的布帛一样,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生活方式的科学化进程要求每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里的人必须掌握一定的科技知识。由此,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要解决的中心问题不再是回复到古代社会,而是适应现实社会发展的要求,掌握生产专门技术和生活必需的科技知识,为大机器生产背景下的工作、职业和生活做准备。

工业社会中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互动主要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是经济发展促进了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导致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二是人才培养注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人才培养的经济意义得到充分显现。

专业化是工业社会最根本的原则之一,起源于工业社会的劳动分工。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业社会将统一的生产过程划分为一个个不同的工种和一道道不同的工序,使得要参加不同工种和工序工作的人员必须事先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经过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后,西方主要国家的一切经济部门,特别是工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农业和商业等部门中,科技工艺惊人地进步,遂使参加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必须事先具备充实的工艺科学知识,专门职业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这样,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就提出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也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可能。一方面,经济发展为大量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物质保障。在先后两次产业革命中,西方各主要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人们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带来了物质财富的不断增加,从而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财力和物力保障。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使个人认识到学习专业知识的重要性,使政府认识到培养专业人才的必要性,从而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把科学和技术的应用提到了重要地位,加强了土地和资本对科学技术的依赖。工业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知识就是力量”,“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从而使人们认识到,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掌握一定的专门技术,学习一定的专业知识。同时,国家之间的实力竞争和对抗也使得各国政府认识到,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发挥人的智力作用,是发展经济和提高国力的关键。为此,必须大力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促进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但是,随着工业社会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各种专门技术越分越细,知识分门别类的进程不断加快,职业领域的分化也越来越细。相应地,人才培养特别重视和强调培养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职业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只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对其他领域甚至相近的领域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由于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过分强调人才的实用性,以至于把人当作机器的一部分,在人才培养中热衷于追求功利和实用,过分强调专业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素养、价值伦理的培养。因而培养出来的人才成为狭隘的专业人才、工具化的人,最终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

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注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其内容设置、层次结构、目标等方面都与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相关。适应工业社会经济发展对技术人才的渴求,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不再忽视和轻视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而是逐渐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功利性需要。18、19世纪,英、法、德等国产生了许多与工业、商业以及其他经济部门有关的专门学校,这些专门学校以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专门人才。自此以后,这些国家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不断加强自然科学和职业技术教育,逐渐形成了培养熟练工人、中级技术人员、高级科技人才及管理人员的比较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直接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充分显示出其巨大的实用价值——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工业社会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本、科技、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等因素,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正是通过提高这些因素的水平来促进经济发展的。首先,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各部门和行业提供了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工业社会的人才培养通过提高劳动者的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劳动质量,促使劳动者个人收入、企业利润以及国家税收增加,从而导致个人、企业和国家储蓄增长,资本形成能力增强,进而带动投资的增加,最终导致经济增长和发展;再次,工业社会培养的大量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促进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加速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换,使科技成果在生产中迅速得到运用,进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工业社会培养和造就的大量管理人才,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需要,提高了社会生产的管理水平,从而为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结合和协调,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历史证明,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鲜明地凸显出来。

总之,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本性是革命的。建立在近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大工业要求人才培养必须适应近现代科学技术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工业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互动是革命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