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国别和距离已不再是人们认知和了解世界的障碍,特别是互联网和新媒体等信息传递模式的飞速发展和交通工具的不断升级,使我们这个世界正在不断变小。正如迪恩·纽鲍尔所说:“全球化已经引发了类似领域的改变,即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认同与聚集的方式,地区性、全国性、国际性和全球性交流与参与的方式,以及受教育方式。国家自身的本质、国家间互动的方式及组织和影响人们行为的超国家的和非国家的角色都在发生着改变。”教育的社会制约性要求教育自身必须适应这个社会,并不断推进这个社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教育的国际化必将进入历史舞台,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组成中的最高层次力量,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先锋和引领作用。
(1)强调教育观念的国际化
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高等教育领导者要具有国际化意识,还包括下一级单位和教育参与者的国际化意识,应尽快完善大外事机制,实现教育主管部门、二级单位、学院系所、教育参与者等全体的观念转变。现阶段国际化概念在政府和学校的上层已经进入学校发展战略层面,但在各学院、部门中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使国际化意识深入到院系和师生。让学院和师生不再是被动地参与学校国际化建设,而应从其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甚至是学习生活都融入国际化理念,让国际化不再是要求,而应成为需要。
(2)扩大教师交流机会,增加海外留学定向培养名额
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教学理念的具体实行者。因此,高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正如周南照所说:“我国1000多万教师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忠诚执行者,是开发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课程的决策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备21世纪核心技能和健康价值观的各类人才的关键力量。所以说,教师的国际化与否,决定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是非成败。我们要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一批学术潜力大、外语水平高、国际活动能力强的学术骨干,积极鼓励出国进修学习、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合作研究,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国际化建设中来,使其成为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领头羊。另外,海外高端人才的引入仍是国际化助力学科发展的最直接有效途径,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应充分调动政府资源和高校等部门力量,在海外人才的发现、引入、管理使用等方面完善保障机制。加大海外人才、学术团队的引入,特别是应加强海外有潜力青年学者的引入,这既可以减少引入成本,又能极大提升国内高校的师资力量。
(3)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国际化
国际化的观念和运行机制形成之后,必须进入高等教育活动的具体过程,才能达到效果。课程与教学正是教育活动过程中最为具体和复杂的环节。现阶段,具有国际维度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其得到国家认证和国际认证的一个条件,更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国际化首先体现在教材要国际化,这就要求引进国外教材,特别是要引入国外原版教材,并注重将国际前沿问题和科技成果引入课堂,尤其在自然科学和经济学等领域更应使用最新版的原版教材。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双学位课程和合作办学模式是国际课程构建比较有效的途径。其次是要强化国际性课程建设,增设跨国文化、涉外专业或与国际事务相关的课程,把当前的有关国际政治、世界和各国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基本知识引入教材,引入课堂,以便学生国际视野的培养和国际化意识的构建与提升;再次是加大提升外语能力课程的比例,外语能力是实现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现阶段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提高学校师生外语水平,要重点培养一批能全外文授课的青年教师,特别是应加大外籍教师的授课课程比例,创造相对纯粹的外语授课和交流实践环境,着力提升学生的外文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转变学校师生外语始终是国际化发展短板的局面。
(4)鼓励学生国际流动,形成学生双向流动格局
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全球范围内的国际学生流动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的显著特征和重要趋势。目前,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制定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收割”全球高层次人才“为其所用”。许多世界知名高校正在构建全球教育体系,通过双学位办学、合作办学、建立海外分校等多种形式将教育理念、教育资源、教育模式输出到世界各地。高等教育国际化在面临重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人才国际化竞争也是前所未有的激烈。我国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教育走出去和引进来还不平衡,我国的学生国际双向流动格局还没有形成,教育服务贸易逆差严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教育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亟待提升。国家战略急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不足。我们必须通过加大留学工作行动计划实施力度,借助“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为学生流动提供的重大机遇,加快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来华杰出人才等五类人才。我们不仅要留住、用好本国优秀人才,更要立足全球人才资源,主动出击,延揽全球顶尖人才。(www.xing528.com)
(5)强化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和终端力量,除了满足社会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需要,还要具有能够推动和引导社会发展的尖端力量,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体现出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地位,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应当把提高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视为推进教育国际化成功的关键。“世界一流大学不但是高水平的教学中心,而且是高水平、有影响的研究中心。”我国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国际化的科研意识和氛围还不够,高水准的国际学术科研合作还很缺乏,居于国际前沿水平的学科和专业还不多,缺少在国际科研领域的话语权,科技吸引力不足。因此,必须加强国际化的科学研究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国际学术科研资源,通过高端人才引入,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和联合研究中心的建立,助推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能力提升,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6年4月出台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高端引领,提升我国教育实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引进世界一流大学和特色学科,开展高水平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前沿和薄弱学科建设。借鉴世界名校先进管理经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助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通过支持高等学校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促进高校科技国际协同创新。”可以说国际科研合作平台是助力学术发展较为长期有效的方式。
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应在国际领域寻求高水平合作伙伴,充分调动自身优势学科与专业,精选友好大学中的名校并以其知名学科为突破口,共同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和建设合作科研平台,从而形成良好的学科发展生态,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增强竞争优势。
(6)敢于创新,构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外籍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引入数量越来越多,海外留学生比例也日渐扩大,本校师生海外流动日益增强,合作办学和高端合作研究机构也在不断增长中。
这些因素在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高等教育的管理带来了挑战,例如外籍人员在华管理与服务,留学生的招生与培养,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如何监管等。怎样应对这些问题,使高等教育的管理和服务跟上国际化发展的节奏,这就要求我国高等教育必须构建国际化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和服务机制是确保有效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坚实基础。
一方面应该是包括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社会组织在内的完整、科学的国际化组织架构、政策、经费和事务管理的支撑体系。美国现在形成的包括美国国际开发总署、美国教育部、美国教育信息网络、美国新闻总署、美国教育学会、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国际研究与交流理事会、美国外国学生事务协会在内的由联邦政府部门、大量非政府机构和种类繁多的支持项目所形成的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事务的三位一体的保障体系,对我们应该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一方面是积极构建有效的国际化的用人机制和学生在国际流动过程中的趋同化管理机制。首先,我们的用人模式基本还是以外籍专家身份聘用为主的用人机制,外籍教师在我们高教系统中身份还不被认同,无论是聘用、考核、待遇都存在明显差别,外籍教师对学校没有归属感,积极性受到很大压制。其次,距离淡化国际学生与本校学生界限、实现国际学生的培养趋同化管理的目标还相差很远。现阶段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已经基本实现国际学生的趋同管理,学生从入校标准、申请条件,到学生的学习、研究和日常生活,到最后的毕业和学位获得,全过程都按照本校学生培养和管理规范执行。而在我国还远远达不到,就算是国内知名院校对于留学生来讲仍然还是宽进宽出,管理上更是区别对待,甚至很多培养国际学生的高校连国际学生选课系统都还没有建立。所以,今后国际学生的“趋同化”管理仍将是高校重点解决的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