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范围来看,在上世纪中叶以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把教育中立作为教育的重要原则。许多教育家和教育管理人员与一般公众都认为教育是非政治的事业,教育应当与政府保持适当的距离,以保持其相对独立性。19世纪开创德国高等教育史上“洪堡时代”的著名哲学家洪堡就提出了大学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办学不受任何权力掣肘,特别是不受国家利益的干预。20世纪中叶以前逐步形成的著名的美国高等教育的三A原则[学术自由(Academic Freedom)、学术自治(Academic Autonomy)、学术中立(Academic Neutrality)],充分反映了当时美国教育的基本方针和共同理想。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对科技、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作用日趋明显,教育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与地位越来越上升,特别是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的加剧,教育逐步成为政府决策的重要领域,使教育作为政治学的一个研究方面成为可能。
1957年,美国政治家戴维·伊斯顿发表了题为《正规教育在政治制度中的功能》,以此为标志,开创了美国以及西方国家对教育与政治的相关性研究,并出现了数量可观的研究成果。
研究队伍不断扩大,从开始由部分的政治家、教育家到教育行政官员、政府官员、新闻记者以及企业界人士等积极参与。研究领域不断深入,研究方法不断更新。在教育学和政治学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即对教育与政治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开辟了一门新的学科——教育政治学,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走向成熟。
而在我国,长期以来,教育与政治分属于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和社会实践领域,我国学者更多的是从教育学角度研究教育问题,很少从政治学的视野中去关注教育,关注学生,很少从人的本质属性中去探究教育的深层次问题。有学者通过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政治的相关性研究,以我党近年来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依据,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以及实施过程中对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分析,结合政治的相关原理,阐述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在实现学生个人价值的同时体现其社会价值,以达到落实高等教育方针(即“十六”大提出的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的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还有的运用政治学、教育政治学和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作为本选题的理论依据,结合我国高等教育和我国国情的实际,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与当时政治环境、价值取向对人才培养正负两方面影响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了政治与教育具有的密切相关性。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重要任务,需要构建先进的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模式。逯姝洁(2016)总结归纳了几种国外典型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对其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分析,并将其与我国高等教育模式进行了对比,提出我国应充分学习国外高等教育管理的部分长处,从而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将其内部保障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她分别介绍了如下几种国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
(1)日本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日本主要采取了混合模式,将分权和集权混合起来,具体表现为中央政府对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具有主要的决策和管理权,而利益集团和其他组织机构也具有部分决策和管理权,以这种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关系来推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央政府对国立大学的管理力度较大,而对私立大学的管理力度较弱。为了保障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大学设置的鉴定和认可主要由政府负责,而民间组织负责对大学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www.xing528.com)
(2)美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美国高校的自主权主要表现在考试管理、课程设置、招收学生、聘用教师等方面,而政府则在经费预算方面对高等学校进行一定的监督控制。政府会对非政府性质的高等教育质量鉴定和质量控制机构给予一定的支持。美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主要采用行政控制、院校董事管理、教授控制等形式来监督和管理高等教育的质量,但是教授控制力量存在不足。
以研究型大学为主的大多数美国高校的权力基本属于院校行政官员和董事会,而董事会主要由校外人士组成,其权力包括选聘校长、对财政预算进行审批、制定高效发展政策等等。
(3)英国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英国的大学享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国家很少对大学进行直接控制。大学可以自己开发教育质量的控制机制,并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办学规划,自由地选择课程、学生,并聘用教师,授予学生相应的学位。行政人员和教授掌握了主要的大学权力。在英国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教师群体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之中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教师、学校董事、行政人员等群体之间的关系复杂,大学内部会展开一定的权力竞争。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对其进行更高层次的质量管理,英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在逐渐走向中央集权模式。
(4)欧洲国家高校教育管理模式。以法国、德国为主的欧洲大陆国家对高校进行严格的控制管理,主要是对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学校举办、设置学生入学条件、考试命题、设置课程范围、投入资金、任命高级学术人员等输入端进行控制。为了进一步对高校的教育质量监督控制,国家还设置了专门的高校教育质量控制和监督机构。在该模式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学术权力,而掌握这种权力的主要是教授群体,体现了教授治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强调保障学术自由,提高高校内部基层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
尽管以上各国的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模式各有不同,但其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对我国高等教育的管理具有一定启示作用,这主要体现在:①中介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外的各种教育管理模式中,中介组织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为要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协调高等教育与社会、政府的关系,以高等教育评估为纽带,将高等教育机构、社会和政府联系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发挥中介机构的重要作用。各国的质量保障机构都由中介机构来承担,政府相关机构则会对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资助,并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和审核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因此,中介机构作为高等教育的评估机构,必须保障学术权威性、公正性和独立性,能够独立、客观、公平地开展各项评估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中介机构能够对高等教育机构、社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减少三者间的冲突。②采取多元化的质量鉴定标准。由于高等教育的系统过于复杂,与其发生关系的主体具有复杂性,因此也应该采取多元化的质量鉴定标准来对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定,使得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质量之间达到一种平衡。在这方面,英国、法国、美国明确提出了不能用一个统一的尺度来对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进行衡量,避免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成片面化的理解。③发挥纵向管理机构的作用。纵向管理机构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工作具有总揽权,能够协调整个教育质量评估体系,决定高校能够使用哪一种评估方法和方式,从而全面保障高校的教育质量。日本的大学基准协会和大学设置审议会,美国的全国高等教育鉴定政策委员会、中学后教育鉴定认可委员会,英国的经费委员会、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等等都属于纵向管理机构。④对高校依法进行质量评审。为了使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评估工作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政府先要通过认证和立法等方式对评估机构进行约束。无论是哪个国家,在开展高等教育评估工作时都非常重视评估的规范性。例如,美国政府通过经费资助和立法的方式来确保评估机构在高等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