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本”是在学生和学校、教师和学科的关系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即要求学校的发展和建设、教师的教学和工作、学科的结构和内容,应该以服务学生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需要为宗旨,而不是要求学生去适应学校的既定规章、教师的权威说教以及学科的完美逻辑。教育以学生为本,首先是一种教育观念,是一种教育思想定位,然后是一种制度安排,最后才是在技术操作层面上的改善。一个社会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无论怎样做都不可能做到教育以学生为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的最根本属性,发展人就要发展人的最本质属性,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发展人、完善人。因此,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好、培养好学生的主体性。主体性作为人的一种特性,它集中体现为人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具有主体性的人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认识自己,掌握规律,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做到一般被动的人做不到的事情。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才能使他们成为教育的主体,实现他们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塑造人的主体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题,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但是,纵观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严重忽视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比如:
(1)高等教育管理理念偏离,重物轻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发展和健全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竞争的意识深入人心,竞争氛围席卷各行各业,高等教育管理也不例外。虽然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历程中,不乏效果显著的措施,但大多数只是停留在表面,而在深层次方面阻碍其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管理存在重物轻人的观念。具体表现为,高校一味注重扩张规模、增加专业、晋升层级,却忽视了对学校内涵底蕴的发展与积淀,忽视了对学生质量的发展以及对育人这一教育基本目标的追求。如此一来,便产生了种种不良的后果,例如目前大学数量剧增而学校质量不升反降,学生入学人数、毕业人数连创新高但人才质量参差不齐等。此外,在学校功能实现上又过分重视经济功能和校园文化的创造,忽视了学校人文精神的建设;重视学校硬件建设,轻视学校软文化的发展。最终形成整个校园中功利思想较为盛行、教学弱化、学术多而不精的情况,严重阻碍了高校的良好发展。
(2)管理模式的弱化,学生管理制度不完善。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科层管理”模式,具体表现为等级森严,组织分工细致、明确,这样的管理模式对学校按部就班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其消极方面也非常明显:学校领导经常忙于人际关系的处理和维护,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却没有时间管理。学校上下级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官僚思想,甚至有些职称考评也是通过上下级关系实现的,这也引发了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学校不再是一个以成绩和能力评定教师水平高低的地方,而是依靠学历和职称的高低来评定。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还有高校对于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缺乏实际量化的评价标准,为了选拔出较为能干的人员来领导学校发展,只能通过学历和职称来进行。通过职称选拔出的只是专业水平较高的专家,但是学术水平高并不代表他的管理水平也很高,有些学校就出现了学术水平高的专家因为管理能力有限,影响学校整体发展的现象。如果这种现象长期存在,就会造成管理和教学的脱节:学校在管理上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学上也不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营养,最终使学生的身心发展受到限制。除此之外,为了适应信息化的发展,实现信息化管理,高校建立教育管理平台早已不是特例。一些学校在高等教育管理平台的建设上分类较多,但整合性不强。现在,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上信息覆盖量大,但是又缺乏前期规划,信息不具备整合性,导致信息重复收集。信息平台的缺乏整合性不仅加重了信息管理的成本,还对高校信息的国际接轨造成了困扰。一旦高校的教育管理信息不能顺畅地同国际分享,学校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就会产生极大困难。另外,高校在教育管理信息的发布上也存在着重保密轻公开的特点。教育部只对高校信息发布的一般原则进行了大致的规划,没有细致规定。学校为规避风险,对公开信息进行了过多限制。一般而言,高校网站上只发布概括性的报告内容和信息,对于学生招生和就业等详细信息并不公开,这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了相关利益者对学校的研究,限制了公众对高校的监督。总的来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在“以学生为本”方面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①行政性大于民事性,强制性大于平等性。(www.xing528.com)
理论上来讲,大学应是学生学会自由发展、自我管理的最佳时机。高校应是一个培养能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人才的地方,这里应是知识的海洋和思辨的乐土。无论在西方国家还是我国的教育体制中,都倾向于让学生自选课程,自由安排时间,因为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发现和发展自己的兴趣与特长,能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自我发展从而自我实现。但现实情况是,在很多高校,学生的必修课远多于选修课,课堂上的传授方式仍以老师主动灌输为主,被安排的时间远大于可自由支配的时间,甚至有些大学的作息与高中阶段没有区别。从法律层面来看,这样的高等教育管理制度下,高校的行政性远大于民事性,给予学生自由成长与发展的空间也远小于大学应给的范畴。从道德舆情方面来看,高等教育管理展现出了更多的强制性而非平等性。这些都切实阻碍着学生的成长与成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阻碍。
②统一性大于个体性,单调性大于多样性。
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当学生们通过应试教育的大门,打开大学的新世界,等待他们的应是更加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个体化的培养模式,他们应迎来一个崭新的与应试教育所不同的知识体系。但在现实中,我国目前的高等教育与初级、中级教育在本质上的区别还不甚明显。同样地,在统一大纲的指导下,在专业课、必修课的安排下,在老师的照本宣科下,学生们仍是被动地去学习去考试,最后亦是按分数来排列名次。相反,发展个体兴趣爱好的课程与社团虽有,但与主流课程所占时间比相差较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