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叠前实际资料检测裂缝,影响方位振幅变化及方位AVO响应变化的因素有很多,研究表明除炮检距和方位分布外,较敏感的还有目的层段叠前资料的信噪比、采集面元布局及偏差、地下构造的变化、目的层基质纵横波速度比、表层及上覆层非均匀性影响等因素。
叠前各向异性检测方程中虽然只需三个方位数据就可求解与裂缝发育方向及强度相关的调谐因子,但取得三个精准的叠前振幅几乎是不可能的,必须谋求提高叠前资料信噪比,进行满足叠前各向异性分析适应性的关键处理。
叠前实际资料检测裂缝前期的常规地震保幅处理工作,主要包括道编辑、带通滤波、去噪、真振幅恢复、静校正、速度分析、剩余静校正、地表振幅一致性补偿、叠前反褶积及动校正等。
为适应当今非全方位大偏移数据叠加次数偏低、叠前信噪比低、能量不均匀等特点,可采用如下的处理流程(如图5—72所示)。
图5—72 裂缝方位检测地震资料处理流程
在开展叠前地震裂缝预测之前,需要对研究区地震资料的方位范围、偏移距范围、覆盖次数进行分析,确定方位和偏移距的划分方案。
(1)方位角均匀性分析
对CMP数据进行方位角均匀性分析(如图5—73至图5—76所示),然后根据分析对数据体进行分角度叠加。
图5—73 整个研究区和单个面元的偏移距与覆盖次数(全偏移距)
图5—74
整个研究区和单个面元的偏移距与覆盖次数(0~2000m偏移距)
图5—75 整个研究区和单个面元的偏移距与覆盖次数(0~1500m偏移距)
图5—76 整个研究区和单个面元的偏移距与覆盖次数(0~1000m偏移距)
(2)偏移距方位角选择方案(www.xing528.com)
分方位时角度和偏移距选择原则为:① 偏移距和目标层深度之比应大于1,而且偏移距越大,各向异性差异越明显;② 尽量保证全方位都有数据。
从上面的分析可看出:在2 000 m以上和0~1 000 m的远、近偏移距范围内,各方位角覆盖次数不均匀性强,因此选取有效偏移距范围为0~2 000 m。同时对地震数据划分为4个方位体:
0°~50°,50°~100°,100°~140°,140°~180°。
(3)裂缝预测结果
研究区目的层为J1jq层位处,对这个层沿层做切片分析。从图5—77和图5—78可以看出,裂缝发育有一定的规律性。
图5—77 目标层裂缝密度
针对研究区叠前裂缝预测,根据利用纵波进行裂缝预测技术的结果,以已钻井的测井、录井等结果为验证,分析研究认为:
(1)对相对阻抗、振幅、吸收衰减、能量比等分别做综合裂缝分析,经过对比,相对阻抗的各向异性特征相对明显,振幅容易受到噪声干扰;
(2)叠前各向异性预测的裂缝密度沿层切片图与叠后地震体高精度分频相干结果比较吻合,说明预测结果稳定可靠,但叠前预测结果反映的是受主断裂系统控制的微小尺度的裂缝发育带;
(3)结合该研究区的地质背景来看,预测的裂缝发育部位与地质构造以及应力分布相关性好,预测结果有效。
同时,还存在如下问题:
(1)目标层深度浅,工区地震资料覆盖次数低,信噪比不高,影响预测结果;
(2)大偏移距部分方位有限,选取中偏移距部分才能保证方位足够,鉴于覆盖次数低,只分了4个方位进行分析,裂缝发育方向精度低;
(3)本方法只对高角度直立裂缝预测有意义,对水平发育裂缝以及网状裂缝需采用其他技术;
(4)做好分方位速度分析很关键,但工作量大。
图5—78 目标层叠后分频相干结果与叠前各向异性分析预测裂缝结果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