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性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破裂的程度。塑性是指岩石在外力作用下不容易发生破裂的程度。脆性页岩在储层改造时容易破裂形成比较好的裂缝网络,而塑性页岩在储层改造中不容易发生破裂,且消耗压裂能量,使得储层压裂的效果变差,效率变低(如图4—14所示)。评价页岩的脆性对压裂的效果和开发成本意义较大。
图4—14 脆性页岩与塑性页岩示意图(Bustin等,2009)
脆性的表征方式对评价脆性的高低极为重要。本质上,脆性由岩石的组成物质决定,当岩石中脆性矿物(石英和方解石)的含量比较多时,岩石较脆(Rickman等,2008; Dan等,2010)。当然,在矿物一定的情况下,岩石中塑性物质(黏土、流体等)的含量及其分布形式对脆性的影响比较复杂。
在测井评价及使用叠前反演数据寻找页岩气“甜点”时,在生/含气能力符合一定条件的基础之上,必须重点考虑脆性及应力条件,也就是判断在工程开发的过程中哪里容易形成大规模的裂缝网络。使用弹性参数表征的脆性与矿物表征相似性较高,且弹性参数相对矿物成分容易求算,且准确度较高,证明了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可以通过弹性参数对最小闭合应力系数进行判定。但是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应该如何去选择优质泥页岩,这需要在岩石物理上形成一定的认识与结论,并建立一定的解释模板,为准确地进行优质泥页岩的储层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页岩的脆性主要由杨氏模量和泊松比表示,杨氏模量高,泊松比低,则脆性高。且含有石英、方解石等脆性矿物多的岩石脆性高。但是,我们所研究的页岩,其成分都是复杂的,不同的矿物组成,具有一定的弹性参数值,同时对应着一定的脆性。在岩石物理模型正演的基础上,得到了不同的矿物组成的弹性模量,并且计算得到其脆性指数。在杨氏模量—泊松比交会图上分析脆性随矿物组成及弹性参数的关系,如图4—15所示,以石英、方解石、黏土、干酪根为端元点,不同的矿物质的含量按照10%的规律递减或递增;直线连接着物质成分变化的两个端元点;颜色表示脆性指数,按照脆性值的范围,设计平均变化的10个量级。杨氏模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石英>方解石>黏土>干酪根;泊松比由高到低的顺序为:黏土>方解石>干酪根>石英;脆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石英>方解石>干酪根>黏土。这证明了石英、方解石的脆性高,黏土、干酪根的脆性低的认识。研究人员常常将方解石与石英同称为脆性矿物,但实际上,这两种矿物的脆性相差较大,在同一标准下,石英的脆性显示在0.8~0.9,而方解石的脆性在0.5~0.6,干酪根的脆性在0.3~0.4,黏土的脆性在0.1~0.2。因此,富石英的岩石脆性比富灰质的岩石脆性高,当黏土含有40%石英时,其脆性即与方解石相同。
将实际的测井数据引入理论交会图中,如图4—16、图4—17所示,由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泥页岩沿着石英—黏土的曲线发生规律性的变化,证明了物质组成规律的正确性。同时,实测数据显示,当砂岩含气、页岩含气后,泊松比都有比较明显的降低,而杨氏模量降低程度不大,这导致了脆性的升高。即砂岩含气、泥岩含气后,其脆性增大。
(www.xing528.com)
图4—15 杨氏模量—泊松比—脆性理论关系
图4—16 杨氏模量—泊松比—脆性实际数据关系图(复杂岩性)
图4—17 杨氏模量—泊松比—脆性实际数据关系图(泥页岩)
由于实际数据的单薄,且通过物质的组成成分研究不能给出某一岩性/储层的弹性参数的标准,也不能定量化地区分所需要的有利岩性/储层,只能趋势性地解释。在建立标准与定量化判断的要求下,将其他不同的弹性参数引入解释量版中,在图4—17的基础上,我们引入了拉梅常数(λ与μ,分别以黑色线、棕色线表示),纵波模量(ρ2P,以蓝色线表示),以及杨氏模量与泊松比的比值(E/ν,以金黄色曲线表示),也就是第三种脆性表示方法,形成了图4—18。在最小与最大值曲线旁边用数字方式标明其所对应的值大小。其中λ数值范围为6~60,每隔6画线;μ范围为5~45,每隔5画线;ρ2 P范围为16~160,每隔16画线;E/υ范围为2.5~152.5,每隔10画线(从52.5后每隔20画线)。通过这个综合的弹性解释图版,可以较为容易地选取有利岩性/储层带,比如,由测井分析,含气页岩参数表现为:ρ2 P在16~32,λ小于12,μ在5~15,杨氏模量小于3,泊松比小于0.24。将这种标准/规律应用到其他井中,或者应用到地震反演得到的弹性参数中,就可以比较简单地选择有利脆性区域。
图4—18 杨氏模量—泊松比—弹性参数—脆性实际数据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