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岭南医学之进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医学文化交流

唐代岭南医学之进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医学文化交流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岭南医学在唐代有了长足进步,各州设有医疗机构,推广医学常识和医疗技术,民间医术医方得到挖掘与发扬。生广南诸州及波斯国,今岭外山坂间多有之,不及蕃舶者佳。元和七年,有诃陵国舶主李摩诃,知予症状,遂传此方并药。[28][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03—214页。

唐代岭南医学之进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医学文化交流

岭南医学在唐代有了长足进步,各州设有医疗机构,推广医学常识和医疗技术,民间医术医方得到挖掘与发扬。对外贸易把不少“海药”贩运到广州,有些药用植物在岭南移植成功,为“南药”增加新品种。《唐本草》、孙思邈的《千金方》、王焘的《外台秘要方》、郑虔的《胡本草》《南海药谱》等医书药典都记录了不少外国引进的药材。一些印度、阿拉伯外国医师和通晓医学的外国商民来到中国,把海外医学直接传入广州等地,填补岭南医术医方的空白,对中国医学发展做出有益的贡献。唐代传入岭南的外国水果即有菩提树芒果油橄榄菠萝蜜等,大批“海药”引入广州,被种植利用,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77]

元和年间(806—820年),郑絪出镇岭南,因水土不服,疾病缠身,诃陵国商人赠予补骨脂方药,其病乃愈。苏颂《本草图经》云:

补骨脂……生广南诸州及波斯国,今岭外山坂间多有之,不及蕃舶者佳。胡人呼若婆固脂,故别名破固纸。今人多以胡桃合服。此法出于唐,郑相国自叙云:予为南海节度,年七十有五,越地卑湿,伤于内外,众疾俱作,阳气衰绝,服乳石补益之药,百端不应。元和七年,有诃陵国舶主李摩诃,知予症状,遂传此方并药。予初疑而未服,摩诃稽颡固请,遂服之;经七八日而觉应验。自尔常服,其功神验。十年二月,罢郡归京,录方传之。破故纸十两,净择去皮洗过,捣筛令细,用胡桃瓤二十两,汤浸去皮,细研如泥,即入前末,更以好蜜和搅,令匀如饴糖。盛于瓷器中,旦日以暖旧二合,调药一匙服之,便以饭压。如不饮水,以暖熟水调亦可。服弥久则延年益气,悦心明目,补添筋骨。但禁食芸台、羊血。此物本自外蕃随海舶而来,非中华所有,蕃人呼为补骨鸱,语讹为破故纸也。[78]

这里的郑相国即郑絪,贞元末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元和五年至八年(810—813年)为岭南节度观察等使、广州刺史、检校礼部尚书,以廉政称。元和十年(815年),诗人刘禹锡为连州刺史,曾作诗《赠眼医婆罗门僧》“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79],说明印度眼科医生在粤北也有活动。

【注释】

[1]李庆新:《论唐代广东文化》,《华学》第二辑(庆祝饶宗颐教授八秩华诞纪念专辑),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5—179页。

[2][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唐广州制止寺极量传》,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第31页。

[3]《大正藏》(50册),线装书局,2010,第458页

[4][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唐莲华传》,范祥雍点校,中华书局,1987,第47页。

[5]李庆新:《唐代高僧大颠事迹考述》,《六祖惠能思想研究》,澳门大学等编,1997,第526—543页。

[6]梁启超:《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载《中国佛教研究史》,三联书店,1988,第27页。

[7][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下,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247—252页。

[8][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上,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45页。

[9]梁启超:《千五百年前之中国留学生》,载《中国佛教研究史》,三联书店,1988年,第65页。

[10][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上,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51—52页。

[11][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上,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67—68页。

[12][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下,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143页。

[13][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下,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167页。

[14][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下,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168页。

[15][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下,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206页。

[16][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下,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207页。

[17][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下,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244页。

[18][唐]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卷下,王邦维校注,中华书局,1988,第151—156页。

[19][古新罗]慧超:《往五天竺国传笺释》,张毅笺释,中华书局,1994,第2—3页。

[20]《仁王经疏法衡钞》卷一,见《卍新纂续藏经》(26册),日本京都藏书院,1902,第430页。

[21]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第250—251页。

[22][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125页。

[23]孙光圻等编著《中国古代航运史》,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5,第430页。

[24][宋]释志磐:《佛祖统纪校注》卷三十九,释道法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第854页。

[25][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2000,第40页。

[26][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2000,第42页。

[27][日]真人元开:《唐大和上东征传》,中华书局,2000,第67—74页。

[28][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03—214页。

[29]孙光圻:《中国古代航海史》,海洋出版社,1989,第224—228页。

[30]袁晓春:《海上丝绸之路蓬莱史迹初探》,载耿昇等主编《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第92页。

[31][美]希提(Philip K.Hitti)著《阿拉伯简史》,马坚译,商务印书馆,1973,第52—68页。

[32]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台湾珪庭出版社,1971,第53—54页。

[33]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见《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4]金吉堂:《中国回教史研究》,台湾珪庭出版社,1971,第45—57页。

[35]黄启臣主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第161—165页。

[36][明]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泉州府》,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第165—166页。

[37]穆根来等译《中国印度见闻录》,中华书局,1983,第7页。

[38][宋]方信孺:《南海百咏》“番塔”条,刘瑞点校,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第15页。(www.xing528.com)

[39][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十一《默得那》,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765页。

[40][日]桑原骘藏:《蒲寿庚考》,陈裕青译,中华书局,1929,第142—147页。

[41][宋]郭祥正:《青山集》卷五,《宋集珍本丛刊》(23),线装书局,2004,第617页。

[42][清]吴廷燮:《北宋经抚年表》卷五《广南东路》,张忱石点校,中华书局,1984,第382页。

[43][宋]郭祥正:《青山集》卷二十三,《宋集珍本丛刊》(23),线装书局,2004,第707页。

[44]米寿江:《扬州早期的穆斯林伊斯兰教东传》,《世界宗教研究》1999年第2期。

[45]朱江:《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港口—扬州》,海洋出版社,1986,第68—69页。

[46]广东省文管会等编《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第54页。

[47]徐鞠:《海上丝绸之路(隋唐时代)》,《椰城》2008年第6期。

[48]邓雨晨、田华杰:《海南:“新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西部皮革》2016第5期。

[49][英]阿·克·穆尔:《1550年前的中国基督教史》,郝镇华译,中华书局,1984年。

[50][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第66页。

[51]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第37页。

[52]梅华全:《福建与“海上丝绸之路”》,《福建文博》2012第1期。

[53]黄启臣主编《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史》,广东经济出版社,2014,第167页。

[54][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62页。

[55]孙光圻等编著《中国古代航运史》,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15,第426—428页。

[56][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73页。

[57]曹承杰:《论唐代登州港的历史作用》,载耿昇等主编《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第61页。

[58][日]管原道真:《请诸公卿议定遣唐使进止状》,载(清)陆心源编《唐文续拾》卷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第375页。

[59]曹承杰:《论唐代登州港的历史作用》,载耿昇等主编《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第60页。

[60][宋]司马光等编撰《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二十一年三月条”,中华书局,2014,第6358—6359页。

[61][宋]司马光等编撰《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八“贞观二十二年正月丙午条”,中华书局,2014,第6365页。

[62][宋]司马光等编撰《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九“贞观二十二年四月甲子条”,中华书局,2014,第6369页。

[63][宋]司马光等编撰《资治通鉴》卷二百“显庆五年八月条”,中华书局,2014,第6435页。

[64][后晋]刘昫等:《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东夷·新罗传》,中华书局,1975,第3715页。

[65]拜根兴:《朝鲜半岛现存金石碑志与古代中韩交往——以唐与新罗关系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4期。

[66]山东省莱州市史志编纂委员编《蓬莱县志》,齐鲁书社,1995,第377页。

[67][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卷二百《东夷·新罗传》,中华书局,1975,第6206页。

[68]李东辉等:《唐代登州港与新罗的交流情况》,《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69]张广达:《西域史地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第429页。

[70][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14—215页。

[71]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75页。

[72]刘担忱、刘明翰:《略论山东半岛与东方海上丝绸及“中学东渐”之路》,载耿昇等主编《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第179页。

[73][日]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第2页。

[74]李庆新等:《广东通史》,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第500—501页。

[75][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鲁迅校勘,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第17页。

[76][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中,鲁迅校勘,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第19页。

[77]司徒尚纪、许桂灵:《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热带地理》2015年第5期。

[78][宋]苏颂:《本草图经》卷七《草部中品之下》,尚志钧辑校,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第238—239页。

[79][唐]刘禹锡:《刘禹锡集》卷二十九《赠眼医婆罗门僧》,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第27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