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州港(今浙江宁波港),地处甬江下游,濒临东海杭州湾,气候温和,季风盛明,经济腹地辽阔,资源物产丰富,为古代东南沿海大港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的航行活动已相当活跃。从春秋战国至秦汉,该地区多为舟船与水师的活动基地。入唐以后,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分越州置明州。同年,置所辖慈溪、奉化、翁山(今舟山)三县,明州在晚唐崛起。广德二年(764年),台州象山县来属。大历六年(771年),州治移到三江口今地,又废翁山县。宁波城东门口、和义门码头外销的越窑青瓷上限是贞元间(785—805年),宁波城还出土有晚唐长沙窑器,长沙窑器多见于扬州、宁波。[75]随着经济发展的繁荣,佛教文化的发达,以及造船术与航海术的成熟,明州发展成为越州进行海外贸易的主要港城。大量精美的越绫与越瓷跨过重洋,远销日本、朝鲜,并经由广州、交州运往南洋与印度洋等亚非各国。特别是在唐代中日睦邻航海中,明州港的地位尤为显赫,《宝庆四明志》中就曾对明州港的航海地位评述道:“南通闽广,东接倭人,北距高丽,商舶往来,物货丰溢,出定海,有蛟门虎蹲天设之险,实一要会也。”[76]
为加强明州港的航海贸易,唐政府在此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鄞县通志》载“唐代海外贸易渐兴,有市舶使之设,置务于浙,鄞(鄞县,即明州治所所在地)亦隶属焉”;《宝庆四明志》亦载“汉扬州、交州之域,东南际海,海外杂国,时候风潮,贾舶交至,唐有市舶使总其征”。尽管对明州是否为唐代市舶使的建地之一尚有争议,但该港重要的航海地位不容置疑。五代十国时,因“江淮道梗,吴越江海通中人,于是沿海置博易务”。这里的“博易务”,显然类似于市舶管理机构;同样,这里的“沿海”,也显然包括明州港在内。
此外,浙江省宁波市文物考古工作者,配合城市基本建设,从1973年冬对宁波市遵义路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几次清理。清理面积近四百平方米,发现了一座唐宋时代的渔浦门城门遗址。在唐代城墙墙基下,距地表四米左右,出土了七百多件唐代瓷器。同时出土的还有陶器、漆器、木器、骨器、钱币和木船等。出土的瓷器,品种丰富,不仅有盘、碗、罐、壶、罂、盆、盂、洗、碟、盒、钵、杯、灯盏等生活用瓷,还有脉枕、瓷塑等医疗用具和陈设瓷。多数是附近的越州窑的产品,也有湖南长沙窑的产品[77]。这些出土文物显然都是当时从明州输往国外的产品,为唐代明州海外贸易的兴盛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
(www.xing528.com)
图3-4 带托茶碗
图3-5 褐彩付兽脉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