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筑材料物性测定及应用

建筑材料物性测定及应用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务目标1.能够描述建筑材料相关物理性质测定的方法与步骤。表观密度建立了材料自然体积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表观密度可以估计材料的强度、导热性及吸水性等性质。任务组织五人一组,其中一名学员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其余学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网络收集与建筑材料物理性质相关的不同石子堆积密度数值。在工程中,对需要保温隔热的建筑物或部位,要求其所用材料的孔隙率

建筑材料物性测定及应用

任务目标

1.能够描述建筑材料相关物理性质测定的方法与步骤。

2.能够进行建筑材料相关物理性质的判定。

3.能够对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进行相关工程应用。

材料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密度

基本知识

材料的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表示:

式中 ρ——材料的密度(g/cm3);

m——材料的绝对质量(g);

V——材料在绝对密度状态下的体积,简称为绝对体积或实体积(cm3)。

密度并不能反映材料的性质,但可以大致了解材料的品质,并可用它计算材料的孔隙率,以及进行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测定方法可参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任务准备

(1)石材密度测定用试验仪器:密度瓶、筛子、恒温水槽烘箱干燥器天平漏斗、小勺、滤纸等。

(2)计算机、演示文稿等。

任务组织

(1)五人一组。每组按照不同的情景模拟分别进行石材密度测定实训,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物理性质进行工程应用。

(2)完成一项实训操作之后,师生及时点评纠错。

注意事项

(1)主讲人注意着装、语言组织与表达、体态表达。

(2)注意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与沟通。

(3)鼓励团队构思创意、自主创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4)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操作意识,注意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工匠精神。

微课:密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任务训练流程

实训项目:石材密度测定与应用

续表

材料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表观密度

基本知识

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表示:

式中 ρ0——材料的表观密度,也称体积密度(g/cm3或kg/m3);

m——材料的质量(g或kg);

V0——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简称自然体积或表观体积(包括材料的实体积和所含孔隙体积)(cm3或m3)。

表观密度建立了材料自然体积与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表观密度可以估计材料的强度、导热性及吸水性等性质。在建筑工程中可用来计算材料用量、构件质量、确定材料堆放空间等,工程上也可以通过砂、石的表观密度和堆积密度间接计算出砂石的空隙率。另外,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中体积法计算材料用量时也要用到表观密度。测定方法可参见《混凝土砌块和砖试验方法》(GB/T 4111—2013)。

《混凝土砌块和砖试验方法》

任务准备

(1)烧结普通砖表观密度测定用试验仪器:游标卡尺、天平、烘箱、干燥器、直尺等。

(2)计算机、演示文稿等。

任务组织

(1)五人一组。每组按照不同的情景模拟分别进行烧结普通砖表观密度测定实训(也可借助仿真实训平台完成实训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物理性质进行工程应用。

(2)完成一项实训操作之后,师生及时点评纠错。

注意事项

(1)主讲人注意着装、语言组织与表达、体态表达。

(2)注意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与沟通。

(3)鼓励团队构思创意、自主创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4)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操作意识,注意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工匠精神。

微课:表观密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任务训练流程

实训项目:烧结普通砖表观密度测定与应用

材料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堆积密度

基本知识

堆积密度是指散粒材料或粉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用下式表示:

式中 ——材料的堆积密度(kg/m3);

m——材料的质量(kg);

V′——材料的自然(松散)堆积体积(包括颗粒体积及颗粒之间空隙的体积),也即按一定方法装入一定容器的容积(m3)。

在建筑工程中,经常使用大量的散粒材料或粉状材料,如砂、石子、水泥等,它们都直接以颗粒状态使用,不再加工成块状材料,这些材料也可按上述方法求出它们的密度,但工程意义不大,使用时一般不需考虑每个颗粒内部的孔隙,而是要知道其堆积密度。在建筑工程中,计算砂、石等材料用量及进行混凝土、砂浆的配合比计算时,都需要用到材料的堆积密度。测定方法可参见《混凝土砌块和砖试验方法》(GB/T 4111—2013)。

微课:堆积密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任务准备

计算机、演示文稿等。

任务组织

(1)五人一组,其中一名学员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其余学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网络收集与建筑材料物理性质相关的不同石子堆积密度数值。

(2)每组按照各自收集到的不同石子堆积密度数值,有针对性地介绍、讲解其数值大小对相关物理性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工程应用。

(3)每组完成后,其他组同学对其进行点评和补充。

注意事项

(1)主讲人注意着装、语言组织与表达、体态表达。

(2)注意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与沟通。

(3)鼓励团队构思创意、自主创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4)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操作意识,注意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工匠精神。

微课:堆积密度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任务训练流程

实训项目:建筑材料堆积密度判定与应用

材料与质量有关的物理性质——密实度与孔隙率及填充率与空隙率

基本知识

1.密实度与孔隙率

(1)密实度是指材料内部的固体物质部分的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用下式计算:

式中 D——材料的密实度(%);

V0——材料的自然体积,(cm3或m3);

V——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cm3或m3);

密实度表达的是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它反映了材料的致密程度。

(2)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体积占其总体积的百分率。用下式表示:

式中 P——材料的孔隙率(%);

V0——材料的自然体积(cm3或m3);

V——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cm3或m3)。

按常压下水能否进入孔隙,材料的孔隙可分为常压水能进入孔的开口孔隙和常压水不能进入孔的闭口孔隙两种。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之和等于材料的总孔隙。按孔隙的尺寸大小,又可分为微孔、细孔、小孔及大孔等几种。不同的孔隙对材料的性能影响各不同。一般来说,孔隙率较小,且连通孔较少的材料,其吸水性较小,强度较高,抗冻性和抗渗性较好。

密实度与孔隙率的关系为D+P=1。

密实度和孔隙率共同反映着材料的密实程度,并与材料的许多性质都有密切关系,如强度、吸水性、保温性和耐久性等。在工程中,对需要保温隔热的建筑物或部位,要求其所用材料的孔隙率要大。相反,对要求高强度或不透水的建筑物或部位,其所用的材料孔隙率就要小。

2.填充率与空隙率

(1)填充率是指散状粒材或粉末状材料在自然堆积体积内固体物质部分的体积占堆积总体积的百分比。用下式表示:

式中 D′——材料的填充率(%);

——材料的自然堆积体积(cm3或m3);

V0——材料的颗粒体积(cm3或m)。

填充率说明材料堆积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填充的程度。

(2)空隙率是指散粒或粉状材料颗粒之间的空隙体积占其自然堆积体积的百分率。用下式表示:

式中 P′——材料的空隙率(%);

——材料的自然堆积体积(cm3或m3);

V0——材料的颗粒体积(cm3或m3)。

空隙率的大小反映了散粒材料或粉末材料的颗粒之间相互填充的致密程度,空隙率在配制混凝土时可作为控制砂、石级配与计算配合比时的重要依据。

在工程应用中,孔隙率和空隙率对材料性质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计算孔隙率和空隙率可以定量的研究出材料内部的结构问题,为材料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在配制混凝土时,可作为控制砂、石级配与计算配合比时的重要依据。当配制混凝土、砂浆等材料时,选用空隙率小的砂、石骨料,可以节约水泥等胶凝材料用量。

任务准备

计算机、演示文稿等。

任务组织

(1)五人一组,其中一名学员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其余学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网络收集与建筑材料物理性质相关的技术指标参数值,包括不同石子堆的密实度、孔隙率和填充率、空隙率数值。

(2)每组按照各自收集到的不同物理性质技术指标参数,有针对性地介绍、讲解其数值大小对相关物理性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物理性质进行工程应用。

(3)每组完成后,其他组同学对其进行点评和补充。

注意事项

(1)主讲人注意着装、语言组织与表达、体态表达。

(2)注意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与沟通。

(3)鼓励团队构思创意、自主创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4)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操作意识,注意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工匠精神。

微课:密实度与孔隙率、填充率与空隙率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任务训练流程

实训项目:密实度与孔隙率、填充率与空隙率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材料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吸水性与吸湿性

基本知识

1.吸水性

材料浸入水中吸收水分的能力称为吸水性。吸水性的大小常以吸水率表示。有以下两种表示方法:

(1)质量吸水率。质量吸水率是指材料吸水饱和时,吸水量占材料绝干质量的百分率。用下式表示:

式中 Wm——材料的质量吸水率(%);

msw——材料吸饱水时所吸入的水量(g或kg);

m1——材料吸饱水时质量(g或kg);

m——材料的绝干质量(g或kg)。

测定方法可参见《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JTG E41—2005)。

(2)体积吸水率。体积吸水率是指材料吸水饱和时,吸收水分的体积占绝干材料自然体积的百分率。用下式表示:(www.xing528.com)

《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

式中 Wv——材料的体积吸水率(%);

Vsw——材料吸饱水时所吸入的水的体积(cm3或m3);

V0——绝干材料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cm3或m3);

ρw——水的密度(g/cm3),常温下取ρ=1 g/cm3

质量吸水率与体积吸水率的关系为

Wv=Wm×ρ0

式中 ρ0——材料的干表观密度(g/cm3)。

Wv可用来说明材料内部孔隙被水充满的程度,而在材料中,只有开口孔隙能吸水,故体积吸水率即材料的开口孔隙率。为方便起见,在工程应用上常用质量吸水率表示材料的吸水性。

由于材料的吸水率是表示材料吸收水分的能力,所以通常是固定值。材料吸水率的大小对其强度、抗冻性、导热性等性能影响很大,因此,通过材料的吸水率,可预估材料的各项性能。

2.吸湿性

材料在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的性质称为吸湿性。材料的吸湿性常以含水率表示,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 W——材料的含水率(%);

m——材料含水时的质量(g或kg);

m——材料的绝干质量(g或kg)。

含水率表示材料在某一时间的含水状态,不是固定值,它随环境温度和空气湿度的变化而改变。与大气湿度相平衡时的含水率称为平衡含水率(或称气干含水率)。

材料的吸水性和吸湿性不仅取决于材料本身是亲水还是憎水,还与材料的孔隙率和孔隙特征有关。一般来说,孔隙率大,则吸水性大,但若是闭口孔隙,水分则不易吸入;而粗大的开口孔隙,水分虽容易渗入,但不易存留,仅能润湿孔壁表面,不易吸满。只有当材料具有微小而连通的孔隙(如毛细孔)时,其吸水性和吸湿性才很强。

工程上混凝土所采用的砂、石等材料在露天环境下的吸湿性很重要。在实际工程中,只有不断了解其变化情况,才能应对因这一变化带来的影响。事实上,材料吸水后,对材料性质将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它会使材料的表观密度增大,体积膨胀、强度下降、保温性下降及抗冻性变差等。因此,材料吸水对材料性质是不利的。

微课:亲水性、憎水性、吸水性、吸湿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任务准备

(1)石材质量吸水率测定用试验仪器:天平、游标卡尺、烘箱、水槽、玻璃管或玻璃棒等。

(2)计算机、演示文稿等。

任务组织

(1)五人一组。每组按照不同的情景模拟分别进行石材质量吸水率测定实训(也可借助仿真实训平台完成实训操作),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物理性质进行工程应用。

(2)完成一项实训操作之后,师生及时点评纠错。

注意事项

(1)主讲人注意着装、语言组织与表达、体态表达。

(2)注意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与沟通。

(3)鼓励团队构思创意、自主创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4)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操作意识,注意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工匠精神。

任务训练流程

实训项目:石材质量吸水率测定与应用

材料与水有关的物理性质——耐水性、抗渗性及抗冻性

基本知识

1.耐水性

材料长期在饱和水作用下不破坏,其强度也不显著降低的性质称为耐水性。材料的耐水性用软化系数表示。用下式表示:

式中 Ks0——材料的软化系数;

fw——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fd——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MPa)。

软化系数Ks0的大小表明材料在浸水饱和后强度降低的程度。一般材料随着含水率的增加,其质点间的结合力有所减弱,强度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如果材料中含有某些可溶性物质(如黏土石灰等),则强度降低更为严重,即使是致密的石材也不能避免这种影响,如花岗岩长期浸泡在水中,强度将下降3%,烧结普通砖和木材所受影响更大。

材料的耐水性主要与其组成成分在水中的溶解度和材料的孔隙率有关。溶解度很小或不溶的材料,则软化系数一般较大,如金属材料的Ks0=1;若材料可溶于水且具有较大的孔隙率,则其软化系数较小或很小,如黏土的Ks0=0。

工程上,通常将软化系数大于等于0.85的材料称为耐水性材料。根据软化系数大小可以判断各种材料的使用场合,所以,软化系数值常成为处于水中或潮湿环境中选择材料的依据。对于长期处于水中或潮湿环境中的重要结构,必须选用软化系数大于等于0.85的材料;对于处于受潮较轻或次要结构的材料,其软化系数也不应小于0.75。

2.抗渗性

材料抵抗压力水或其他液体渗透的性质称为抗渗性。

抗渗性是材料在压力水作用下抵抗水渗透的能力。在土木建筑工程中,许多材料常含有孔隙、孔洞或其他缺陷,当材料两侧存在水压差时,水可能从高压侧通过内部的孔隙、孔洞或其他缺陷渗透到低压侧(图1-1)。这种压力水的渗透,不仅会影响工程的使用,而且渗入的水还会带入能腐蚀材料的介质,或将材料内的某些成分带出,造成材料的破坏。因此,很多地下工程所使用的材料都应具有一定的抗渗性,对于各种防水材料,则要求具有更高的抗渗性。

图1-1 材料透水示意

材料的抗渗性可用渗透系数和抗渗等级两种指标表示。

(1)渗透系数。材料的渗透系数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进行计算确定:

式中 Kp——材料的渗透系数(cm/h);

W——总渗透水量(cm3);

A——渗水面积(cm2);

H——水头差(cm);

t——渗水时间(h);

d——材料的厚度(cm)。

渗透系数值越大,表示材料渗透的水量越多,即抗渗性差。

一些防渗、防水材料,如油毡、瓦、水工沥青混凝土等,其防水性常用渗透系数表示。

(2)抗渗等级。材料的抗渗等级是以28 d龄期的标准试件,在标准透水试验条件下所能承受的最大静水压力来确定的。用符号P后面加上材料透水前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的数值表示的,如抗渗等级P4表示的是材料能承受0.4 MPa的水压力而不渗透。材料的抗渗等级越高,其抗渗性能就越好。材料抗渗性好坏,与其孔隙率和孔隙特征有关。绝对密实的材料和具有闭口孔隙的材料,或具有极细孔隙(孔径小于1μm)的材料,实际上可认为是不透水的。开口大孔最易渗水,故其抗渗性最差。

微课:耐水性、抗渗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建筑工程中大量使用的砂浆、混凝土等材料,其抗渗性能常用抗渗等级来表示。在建筑工程中,因地下建筑、基础、压力管道等经常受到压力水或水头差的作用,所以,其所用材料应具有一定的抗渗性。而对于各种防水材料,则会要求具有更高的抗渗性。

3.抗冻性

抗冻性指的是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能经受多次冻融循环作用不破坏,强度也不严重降低的性质。其表示的是材料在吸水饱和状态下,抵抗冻融循环作用的能力。

材料吸水后,在负温环境条件下,水在材料内部冻结成冰,体积膨胀产生冻胀压力,使孔壁破坏开裂而遭到局部破坏。开裂后,裂缝中可能会再次渗入水分,再次受冻结冰,材料会出现更大的冻胀裂缝扩张,这样反复的作用就称为冻融循环。随着冻融循环的反复,材料的破坏作用逐步加剧,这种破坏称为冻融破坏。

无论是结冰还是融化的过程,都会在材料的内外层产生明显的应力差和温度差,对材料起破坏作用,使材料碎裂、质量损失、强度下降。冻融循环次数越多,这种破坏作用越严重。材料的抗冻性主要取决于材料的孔隙率、孔隙特征,另外还与材料吸水饱和的程度、材料本身的强度,以及冻结条件(如冻结温度、冻结速度及冻融循环作用的频繁程度)等有关。

工程上材料的抗冻性用抗冻等级表示。抗冻等级是由饱和吸水材料,按规定方法进行冻融循环试验来确定,具体是指质量损失不超过5%、强度下降不超过25%时,所能经受的最大冻融循环次数,用符号“F”和最大冻融循环次数表示,如F25、F50、F100,其分别表示此材料可承受25次、50次、100次的冻融循环。抗冻等级越高,材料的抗冻性越好。工程种类、结构部位、所处环境、使用条件及建筑物等级的不同对材料抗冻性的要求也不同。

任务准备

计算机、演示文稿等。

任务组织

(1)五人一组,其中一名学员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其余学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网络收集与建筑材料物理性质相关的技术指标参数值,包括不同砖的软化系数、渗透系数及抗冻等级值。

(2)每组按照各自收集的不同物理性质技术指标参数,有针对性地介绍、讲解其数值大小对相关物理性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物理性质进行工程应用。

(3)每组完成后,其他组同学对其进行点评和补充。

注意事项

(1)主讲人注意着装、语言组织与表达、体态表达。

(2)注意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与沟通。

(3)鼓励团队构思创意、自主创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4)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操作意识,注意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工匠精神。

任务训练流程

实训项目:建筑材料耐水性、抗渗性、抗冻性判定与应用

建筑材料与热有关的物理性质

基本知识

1.导热性与热阻

为节约建筑物的使用能耗、为生产和生活创造适宜的环境,常要求建筑材料具有一定的热工性质,以维持室内温度。当材料两侧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从温度高的一侧向温度低的一侧传导的性质称为导热性,材料的导热性常用导热系数“λ”表示。匀质材料导热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 λ——材料的导热系数[W/(m·K)];

Q——总传热量(J);

d——材料厚度(m);

(T1-T2)——材料两侧绝对温度之差(K);

A——传热面积(m2);

t——传热时间(s)。

从物理意义上来说,导热系数为单位厚度的材料、当两侧温度差为1 K时、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在建筑热工上,把材料层厚度与导热系数的比值a/λ叫作材料层的热阻,用R表示。热阻也是材料层本身的一个热性能指标,它说明材料层抵抗热流通过的能力,或者说明热流通过材料层时所遇到的阻力。在同样的温差条件下,热阻越大,通过材料层的热量少。在多层导热条件下,应用热阻概念计算十分方便。

导热系数与材料的组成、结构、密度、含水率、温度等因素有关。通常金属材料、无机材料、晶体材料的导热系数分别大于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非晶体材料;材料的孔隙率越大,表观密度越小,导热系数越小。细小孔隙、闭口孔隙比粗大孔隙、开口孔隙对降低导热系数更为有利,因为可减少或降低对流传热;材料含水率对导热影响很大,材料含水或含冰时,会使导热系数急剧增大,因为水和冰的导热系数分别约是空气的20倍和80倍。除金属材料外,一般温度越高,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大。

导热系数或热阻是评定材料保温绝热性能好坏的主要指标。导热系数越小、R值越大则表示绝热性能越好。凡平均温度不高于350℃时,导热系数不大于0.12 W/(m·K)的材料称为保温材料。

2.热容量

材料温度升高(或降低)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热容量。墙体、屋面或其他部位采用高热容量材料时,可以长时间保持室内温度的稳定。热容量大小用比热(也称热容量系数)表示。

比热表示单位质量的材料温度升高1 K时所吸收的热量(J)或降低1 K时所放出的热量(J)。用下式表示:

Q=C·m(T1-T2)

式中 Q——材料的热容量(J);

C——材料的比热[J/(g·K)];

m——材料的质量(g);

(T1-T2)——材料受热或冷却前后的绝对温度差(K)。

由上式可得比热为

比热是反映使材料温度变化需要热量大小的物理量。不同材料的比热不同。同一材料,比热会因物态不同而变化。例如,水的比热是4.19 J/(g·K),而结冰后的比热是2.05 J/(g·K)。材料的比热对保持建筑物内部温度稳定有很大的意义,比热大的材料能在热流变动或采暖设备供热不均匀时缓和室内的温度波动。

材料的导热系数和比热参数在建筑设计中意义重大,设计时应选用导热系数较小而热容量较大的建筑材料,有助于提升建筑物及室内温度的稳定性。

3.耐燃性与耐火(热)性

(1)耐燃性。能耐受火焰燃烧,并保持其使用性能的能力称为材料的耐燃性(或称防火性)。材料的耐燃性是影响建筑物防火和耐火等级的重要因素。建筑材料按其燃烧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燃烧等级:

1)A级:不燃性建筑材料:几乎不发生燃烧的材料。

2)B1级:难燃性建筑材料:难燃类材料有较好的阻燃作用。其在空气中遇明火或在高温作用下难起火,不易很快发生蔓延,且当火源移开后燃烧立即停止。

3)B2级:可燃性建筑材料:可燃类材料有一定的阻燃作用。在空气中遇明火或在高温作用下会立即起火燃烧,易导致火灾的蔓延,如木柱、木屋架、木梁、木楼梯等。

4)B3级:易燃性建筑材料:无任何阻燃效果,极易燃烧,火灾危险性很大。

为了使可燃或易燃材料有较好的防火性,多采用表面涂刷防火涂料的措施。组成防火涂料的成膜物质可分为不燃性材料或有机含卤素的树脂,该树脂在受热时能分解并释放出气体,气体中含有较多卤素和氮的有机化合物,它们具有自消火性。

材料在燃烧时放出的烟气和毒气对人体危害极大,远远超过火灾本身。建筑内部装修时,应尽量避免使用燃烧会释放出大量浓烟和毒气的装饰材料。因此,相关标准中对用于建筑物内部各部位的建筑装饰材料的燃烧等级都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如顶棚材料中的纸面石膏板的燃烧等级为B1级。

(2)耐火(热)性。材料长期在高温作用下,不失去使用功能的性质称为耐火性,也称耐高温性或耐热性。其表示的是材料在火焰或高温作用下保持其不破坏、性能不明显下降的能力,可以用耐火极限来表示。材料的耐火极限指的是材料从受到火的作用起,至失去支持能力、完整性被破坏或失去隔火作用,所需的时间,单位为h。

需要注意的是,耐燃的材料不一定耐火,耐火的材料一般都耐燃。如钢材是耐燃材料,但在高温或火焰的作用下,在短时间内就会变形、熔融,其耐火极限较低,通常只有0.25 h。

微课:导热性、热容量、耐燃性、耐火性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任务准备

计算机、演示文稿等。

任务组织

(1)五人一组,其中一名学员担任组长,负责组织其余学员在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网络收集与建筑材料物理性质相关的技术指标参数值,包括不同砖的导热系数、比热、耐燃等级、耐火极限值。

(2)每组按照各自收集到的不同物理性质技术指标参数,有针对性地介绍、讲解其数值大小对相关物理性质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关物理性质进行工程应用。

(3)每组完成后,其他组同学对其进行点评和补充。

注意事项

(1)主讲人注意着装、语言组织与表达、体态表达。

(2)注意组员之间的团队协作与沟通。

(3)鼓励团队构思创意、自主创新,在遇到问题时可以打破常规,寻求解决问题的新路径。

(4)树立良好的安全文明操作意识,注意在能力训练过程中追求精益求精,培养工匠精神。

任务训练流程

实训项目:建筑材料与热有关的物理性质判定与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