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是指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并结合自然和卫生因素,以增进自身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质的提高和健康的积累,构成了一代人的身体发展状况,代表着一定历史时期,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口质量。实践证明,体育锻炼必须讲究科学,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选择有效的锻炼内容,安排可行的锻炼计划,才能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因此,我们必须首先掌握体育锻炼的相关理论依据。
(一)锻炼过程中的新陈代谢理论
新陈代谢是指生物体的物质交换、自我更新、不断地用新物质替换旧物质的过程。新陈代谢的同化和异化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它们之间是相互转化和相互促进的。
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等身体活动,都是促进新陈代谢的一种刺激,都能引起组织系统产生兴奋,加快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并加大耗氧量。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是由于有机体存在着超量恢复的原理。由于身体活动而引起的能量物质的消耗是暂时的、相对的,身体活动可使体内组织细胞得到更多的补充,合成更新的物质,使有机体获得更加旺盛的活力,从而使有机体得以发展。体育锻炼是经过科学选择的身体活动,可使机体向着完善的方向转化,这就是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的生理过程和理论依据。
(二)运动负荷的有效价值范围理论
按一定的计量标准去确定运动负荷,称为运动负荷的有效价值范围理论。由于体育锻炼要针对个体的不同特点安排运动负荷,所以最佳负荷价值范围不可能存在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正常人之间的差异均比较接近。掌握运动负荷的有效价值范围理论,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体育锻炼的最佳效果出现在身体最大吸氧量和最大心排血量的时候。提高最大吸氧量,必须增大心排血量、每搏输出量和心搏频率,从而使每分钟输出量达到最大限度。最大吸氧量标志着身体各组织、器官都得到最充分的氧和养料的供应,使机体处于充分受益的状态。
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心搏急剧上升,经过一段时间,心搏量达到极限,这段数据称为心搏量极限区间。在极限低值和高值之间,这个区间即为运动负荷的有效价值范围。体育锻炼在这个区间运动,并达到锻炼时间的2/3左右,可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
运动负荷有效价值范围的心率在120~140次/分钟。因为心率在110次/分钟以下时,机体的血压、血液成分、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健身的价值不大;心率在130次/分钟的运动负荷时,每搏输出量接近并达到一般人的最佳状态,健身效果明显;心率在150次/分钟的运动负荷时,每搏输出量开始出现缓缓下降;心率增加到160~170次/分钟,虽无异常反应,然而也未能呈现出更好的健身迹象。因此,通常把健身效果的最佳区间确定在120~140次/分钟的心率。
确定运动负荷有效价值范围这一计量标准时专指有氧代谢体育锻炼,不包括最大无氧能力的训练—进行最大无氧能力的训练时,运动负荷会超过这个范围。随着体育锻炼的广泛开展和民族体质的普遍增强,运动负荷的有效价值范围也将相应地逐步提高。
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中所表现出的机能能力,包括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客观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的变化常给人体发展带来多方面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人体健康发展,恶劣的环境将会损害人体健康发展。人体发展的首要条件是不断地与客观环境取得动态平衡。人是万物之灵,不仅要能适应环境,更主要的是能积极地改造环境,利用环境来为人类服务,从而为人体的发展创造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