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楼-59”集体编撰 白谦诚整理
2015年,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常被称为广院)新闻系59级的几十位师生在互联网上成立了微信群,名为“灰楼-59”,从毕业算起,分别已逾半个世纪的59级师生重新密切联系起来。犹记得在入学那年,我们去复兴门外真武庙旁一栋马蹄形的五层灰楼报到,这个地方就是北京广播学院最初的校址。灰楼容纳三个系、一千余名学生,教室、宿舍、办公室、图书馆、食堂、浴室一应俱全,可以说,吃喝拉撒还有日常学习,我们均不出楼。因此,灰楼在当时也就成了北京广播学院的代名词。而我们——59级的学生,作为广播学院的开山弟子,则以“广电黄埔一期”自诩。因此,“灰楼-59”也就成为第一代广院人的代称,群名由此而来。
微信群建立起来后,群主就开始陆陆续续联系同学,但联系同学就必须先得有同学名录。然而,我们59级新闻系未曾有过一个完整的同学名录。我给群(“灰楼-59”微信群)主——59级新闻系同学孟昭琴发微信,提议已加入微信群的同学齐心协力,做一个完整的同学名录出来。孟昭琴立即回复说:完全赞成我的提议,并将此事托付给我,让我牵头办理。我揶揄她道:“以后再也不敢提建议了,不然提了就把自己给装进去了。”但玩笑归玩笑,任务既然已经接下,我就竭尽全力做好!
编制同学名录,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哪些人能上名录?我们59级新闻系学生中,有中途退学的,有转入其他系的,他们要不要上名录?最后我们一致决定:凡是1959年被学校新闻系录取且来京报到的同学均收入同学名录,“进了59新闻门,就是59新闻人”,不管之后有何变化,这是我们的原则。
那么,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究竟招了多少人?根据《北京广播学院大事记(1954.3-1994.9)》(黄勇主编,收入《北京广播学院40年》一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年出版)记载:1959年9月5日,北京广播学院新生陆续到校,共招生573人,其中新闻系240人。然而,这240人的完整名单未能保留下来,而编制同学名录,就必须找齐这240人。
此前,孟昭琴同学曾在网上发过一份231人的名单。经问询查证得知,原来在1960年9月9日,新闻系59级将原来的6个班改组为4个班,当时新闻系全年级共231人。这个名单于1961年3月印制了若干份,从而得以保存下来。原件为八开纸张,两面油印,一面由打字机打印,一面由钢板刻印,当年学校办学条件之艰苦由此可见一斑。
这份231人的名单,是59级新闻系仅存的正式名单,也是最全的一份。那时我们刚上大二,入学刚满一年,学院还未组建播音班和外语班,所以也就没有从我们59级新闻系抽调学生(1960年学校组建播音班和外语班,部分生源从59级新闻系学生中抽调)。
但是,这份231人的名单,相比校史资料记载的240人少了9人。要想编制59级新闻系的完整名单,就必须先找到“失落”的这9名同学。经过群里同学们几个月的回忆和搜寻,终于找到了7名“失落”的同学,另外2名也有些线索。231人的名单加上另外找到的9人,刚好就是59级新闻系240名同学的完整名单。下面,我就凭记忆简单回忆一下我们是如何找到“失落”的这9名同学的。
寻找“失落”的同学,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穆中里。穆中里是跟我们一起报到入学的。穆同学报到后,由于家庭原因,学院特批他于1960年转入电视摄影班学习(电视摄影专业是北京广播学院1960年新增的一个专业)。电视摄影班也在灰楼上课,所以我们经常能看见穆中里的身影。1961年穆中里从电视摄影班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任编辑、记者。穆中里提前毕业并分配到好工作,这令我们59级的同学艳羡不已,并开始盼望能在电视里看到他的名字。
找到穆中里后,我们顺藤摸瓜,又有人想到了在央视工作的高长龄。高长龄我并不认识,但知道他是大名鼎鼎的央视社教中心副主任。他是59级新闻系的学友,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打电话向广院老教师张振东和李振水求证,才确认了高长龄确实是59级学友,只是不在2班。这时我突然想起,按高长龄的职务,是应该被收入《中国广播电视人物辞典》的。我找来词典查阅,果然找到了高长龄的简介,简介里说他是1959年考入北京广播学院的,并于同年被分配到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任编辑、记者。与此同时,59级同学董作风也证实,1959年10月高长龄曾和同学们一起去黄土岗公社劳动过。由此可见,1959年下半年,高长龄实现了上大学和分配工作两次大跨越,成为当时广播学院59级新闻系的人生赢家。
在寻找9名“失落”同学的过程中,又有人提到了朱桂生。我认识朱桂生,还一起合过影。那是1964年,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经济组参加工作还不到一年时。那年春天,广院新闻系应届生来台里实习,被分到经济组的就是朱桂生。我们相处甚欢,在春暖花开时节一起在水池边合过影。但朱桂生是60级学生,比我们低一级,他跟59级有什么关系?
“不说不知道,一说吓一跳”。原来,朱桂生是59级新闻系学生,报到后因病休学,后转入60级新闻系。在央视实习结束后,他被分配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遗憾的是,最终在“四清运动”中因病逝世。
“灰楼-59”微信群的第二任群主杨天恒喜欢看书,跟当时广院图书馆的管理员混得比较熟。他发微信说,图书馆有一位女管理员,是我们59级新闻系的,名字记不清了。同学叶凤英证实说,这位女管理员跟她在一个院住过,名叫刘秀芬,确实是59级的。碰巧的是,此时有位同学在网上晒出一张照片,是学校当年为59级新闻系同学进行普通话培训的合影,里面刚好就有刘秀芬,这证实了杨天恒的说法。后来得知,刘秀芬同学报到后,因体检不合格而退学,后由学院安排到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
无巧不成书,普通话培训的照片又引出了另一位“失落”的同学,她也在当年的照片里面,叫穆秀清。我听知情的同学说,穆秀清是59级同学段文彬的爱人。一听说段文彬的爱人,我的脑子里立即浮现出这对夫妇的身影。段文彬跟我同过班,家住北京,穆秀清报到后,因怀孕而休学,后来转入61级播音班学习,1962年毕业。
通过互联网寻找失落的同学,已进入耄耋之年的我们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互联网的巨大号召力和高效率。这么短的时间就找到5名同学,我们感到胜利在望!
后来又有同学报告说,59级新闻系1班有个同学叫李铭新,报到后不知为何退学回哈尔滨了。
另一位同学伍祥光回忆说,他刚入大学时的同桌姓韩,名字已不记得,陕西韩城人,由于家庭原因退学回乡,回家后还曾给伍祥光来过一封信。
现在已找到7名同学,只剩下2人了。后来杨天恒又说,1班有个来自上海的同学,不知何故也退学回去了。杨天恒后来借旅游的机会找到1班班长马生德,了解到这位同学叫李昌平。
最后一位同学的大概情况是李振水老师给我们提供的。他说:59级新闻系还有个成绩还不错的学生,名字已然忘记,因为一些事情被学校劝退,老师对此感到惋惜。由于李老师是59级新闻系2班的班主任,他的回忆自然是可信的。
至此,59级新闻系“失落”的9名同学被全数找回。虽然有一个不知其姓名,有一个只知其姓,算是缺憾,但终归是把240人找齐了。几个月的时间,能取得如此成果,我们深感欣慰与自豪。在我们59级新闻系全体同学身上,包括那“失落”的9名同学,有着属于我们那个时代的独特记忆,铭刻着那个时代的历史气息,这其中的壮丽诗篇、美好理想、遗憾点滴和无奈瞬间都是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珍宝,都是我们永生难以忘怀的珍贵回忆!
一、新闻系59级1960年登记名录(231人)
一班
男49人,女8人,共57人。
班长:马生德 副班长:孙渭
第1组
张桂芝 男 樊保安 男 刘浡 男 孟惠兰 女
高蕴瑛 女 黄映旭 男 李家诚 男 张庆海 男
陈振辉 男 牛守贤 男
第2组
梁珊如 女 朱继峰 男 黑淑华 女 朱宝贺 男
姜平章 男 徐培峰 男 徐宗毅 男 孟昭礼 男
张朋石 男
第3组
饶冬泉 男 孙渭 女 林基植 男 梁久朝 男
杨天恒 男 肖玉峰 男 郑木泉 男 辛德祥 男
曹仁义 男 黄岩 男
第4组
高辉 男 张昭华 男 隋洪国 男 邓法奇 男
徐质敬 男 王延龄 男 王文全 男 蚁美冰 男
徐荣茂 男 马积生 男
第5组
李景富 男 马骏田 男 刘存荣 女 魏茂雄 男
唐宏仁 男 李进达 男 程曙鹏 男 张振华 男
胡永贵 男
第6组
董效文 女 徐万臣 男 尚玉厚 男 葛一俭 男
韩同熙 男 马生德 男 章杏娣 女 王金环 男
刘景锜 男
二班
男51人,女9人,共60人。
班长:胡茂德 副班长:李涌泽
第1组
唐兆麟 男 张雨生 男 张福林 男 钱燕茹 女
刘连成 男 孟繁文 男 其木德 男 刘玉培 男
高俊升 男 李涌泽 男
第2组
周芳滨 男 方裕喜 男 方福生 男 冯煜萍 男
余构文 男 钟瑞坤 男 孙炳武 男 刘海龙 男
崔平 女 杨孝先 男
第3组
郭玉山 男 李荣熙 男 甘纹 女 王郁琦 男
鹿岗继 男 章焜华 男 黄金相 男 高秀英 女
施奎林 男 柏光坤 男
第4组
何士宏 男 郭立华 男 伍祥光 男 严道英 男
胡茂德 男 舒文琴 女 马志秀 女 王瑞年 男
李大林 男 马靖华 男
第5组
张振东 男 莫树声 男 杨祥光 男 肖宝航 男
段文彬 男 王雪梅 女 王瑞棠 男 于文平 男
康文久 男 王同山 男
第6组
李英杰 男 乔煜淑 女 徐万良 男 张清廉 男
张陵 女 程福林 男 许发 男 曾千户 男
徐起 男 白谦诚 男
三班
男46人,女9人,共55人。
班长:朱光烈 副班长:张立功
第1组
蔡建中 男 彭植银 男 陈敬才 男 张宏宇 男
刘继英 女 王英武 男 魏定中 男 徐文武 男
闫金泉 男
第2组
李宗慰 男 郭东义 男 马凤祥 男 蒋祖训 男
董作风 男 王言进 男 赵恩义 男 霍建瀛 男
朱光烈 男
第3组
何应貌 男 贾志杰 男 刘海 男 杨之栋 男
张书统 男 肖学初 男 张梅荣 女 孙秀锦 女
魏成贵 男 韦坤南 男
第4组
刘书兰 男 胡玉堂 男 陈明富 男 陈久德 男
詹铁堃 男 孟昭琴 女 张立功 男 罗大芬 男
喜万仓 男
第5组
王树茂 男 李玉萍 女 王富琴 女 姚富永 男
陈昌仙 男 刘家肃 男 胡秉衡 男 曹登松 男
李含智 男 王筱兰 女
第6组
李德文 男 谢文芬 女 刘存志 男 郑希荣 男
马全安 男 徐景杰 男 叶凤英 女 高云霄 男
四班
男48人,女11人,共59人。
班长:王根旺 副班长:曹淑云
第1组
王建国 男 吴增涛 男 曹淑云 女 于璘 男
张中令 男 费守阳 男 肖璜 男 王克任 男
李安琪 女 马元和 男(www.xing528.com)
第2组
柴重兰 男 田自文 男 王树藩 男 王梅云 女
刘忠文 男 于秀锡 男 袁进兰 男 张其博 男
王尤莹 女 郑清云 男
第3组
宋家玲 男 梁一高 男 高孝雷 男 余惠琴 女
武福礼 男 王兴元 男 杨春桓 男 胡源 男
张美莹 男 杨恒茂 男
第4组
刘相臣 男 陈文清 男 黄景隆 男 何印平 男
祝桂英 女 苏然枝 女 杨兆祥 男 冯铁山 男
朱英 男 郭仲儒 男
第5组
王淑珍 女 钟春森 男 万福先 女 宋迎祥 男
王根旺 男 黄振喜 男 谢荫达 男 胡妙德 男
杨茂森 男 韩军 男
第6组
蒋咸康 男 姜绍禹 男 史宏新 男 肖占元 男
杜成贵 男 张效炎 男 贾延龄 女 罗健飞 女
吕天贵 男
(每组第一人为组长。全年级男194人,女37人,共计231人。)
二、入学后调离或休学、退学的学生名录(9人)
59级学生中,有9人由于各种原因调离或休学、退学。具体情况如下:
1.高长龄报到后,由于家庭原因,当年即由学院分配到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做编辑、记者。他是59级学生中唯一的肄业生。
2.穆中里报到后,由于家庭原因,经学院特批,于1960年转入电视摄影培训班学习,1961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电视台(央视前身)任编辑、记者。
3.朱桂生报到后,因病休学,后转入60级学习,1964年被分配到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工作。
4.穆秀清报到后,曾参加语音辅导员培训,因故休学,后转入61级播音班学习,1962年毕业。
5.刘秀芬报到后,曾参加语音辅导员培训,后因体检不合格而退学,由学院安排到本院图书馆任图书管理员。
6.李铭新报到后,因故退学,回哈尔滨。
7.来自陕西韩城的韩姓同学报到后,由于家庭原因,退学回乡。
另有两位同学已不知姓名:一位来自上海,因故退学;另一位因故被劝退。
说明: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建院之初,新闻系是按系招生,录取的240名同学都在新闻系学习。为适应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北京广播学院自1961年9月起开办播音、摄影专业短训班(为期一年),为中央台和地方台培训播音员和电视摄影专业人员,这两个短训班的学生大部分从59级新闻系学生中选调。1961年9月21日,新闻系乔煜淑等13名学生被抽调到播音专业学习,张朋石等27名学生被抽调到电视摄影专业学习(含从无线电系调入的赵起越)。
一、1961年设立的播音专业名录
乔煜淑 王筱兰 张陵 唐宏仁 徐起 王富琴
王淑珍 马骏田 高秀英 黑淑华 周芳滨 鹿岗继
穆秀清(13人)
二、1961年设立的电视摄影专业名录
陈振辉 刘景锜 史宏新 朱继峰 王言进 张朋石
胡茂德 张昭华 董作风 徐景杰 杜成贵 叶凤英
张中令 段文彬 赵起越 贾志杰 郭玉山 陈敬才
袁进兰 冯煜萍 王郁琦 王英武 胡玉堂 马靖华
徐质敬 刘存志 万福先 (27人)
说明:1962年1月23日,新闻系又设立了编采、文艺编辑和电视编辑三个专业:编采专业三个班,文艺编辑专业和电视编辑专业各一个班。后因各地精简机构,电视台用人大幅减少,新闻系7月13日决定撤销电视编辑专业,仅保留1961年成立的电视摄影班。电视编辑专业的34名学生转入编采专业和文艺编辑专业学习。59级分专业的名录也未能保存下来,本名录收入的学生专业名录是由新闻系1994年编制的“校友名录”(见《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35年》一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出版)改编的。
三、1962年设立的编采专业名录
编采一班
刘存荣 张桂芝 刘浡 樊保安 牛守贤 彭植银
王文全 马全安 何应貌 徐宗毅 隋洪国 马积生
徐培峰 徐万臣 杨之栋 饶冬泉 马凤祥 孙渭
辛德祥 曹仁义 王延龄 黄岩 姚富永 李进达
张振华 董效文 张庆海 林基植 赵恩义 梁珊如
姜平章 马生德 陈昌仙 葛一俭 李家诚 王金环
李景富 徐荣茂 柏光坤 梁久朝 肖玉峰 郑木泉
魏茂雄 蚁美冰 郭立华 高云霄 胡永贵 尚玉厚
于璘(49人)
编采二班
何士宏 王树茂 张雨生 刘连成 朱光烈 李宗慰
李涌泽 罗大芬 杨祥光 孟昭琴 钟瑞坤 刘海龙
孙炳武 施奎林 张书统 曹登松 肖宝航 陈明富
王同山 康文久 甘纹 马志秀 高俊升 余构文
许发 白谦诚 程福林 于文平 徐万良 张清廉
崔平 李英杰 闫金泉 方裕喜 张福林 其木德
张梅荣 伍祥光 余惠琴 章焜华 严道英 方福生
张振东 莫树声 张立功 唐兆麟 孟惠兰 魏成贵
(48人)
编采三班
郭东义 柴重兰 王梅云 肖占元 刘忠文 王根旺
武福礼 王克任 郑希荣 梁一高 王兴元 杨春桓
魏定中 罗健飞 黄景隆 张美莹 刘相臣 何印平
杨兆祥 吕天贵 陈久德 苏然枝 费守阳 韦坤南
朱英 王建国 谢荫达 黄振喜 刘海 孙秀锦
蒋咸康 吴增涛 张效炎 李德文 肖学初 郑清云
高孝雷 王树蕃 张其博 杨天恒 郭仲儒 邓法奇
田自文 霍建瀛 陈文清 孟昭礼 詹铁堃 韩军
杨茂森(49人)
四、1962年设立的文艺编辑专业名录
徐文武 黄映旭 蒋祖训 胡秉衡 杨孝先 肖璜
刘家肃 李荣熙 李大林 张宏宇 冯铁山 朱宝贺
李安琪 祝桂英 程曙鹏 曹淑云 黄金相 王雪梅
胡源 曾千户 王瑞年 宋迎祥 钱燕茹 王瑞棠
李含智 刘继英 舒文琴 于秀锡 杨恒茂 胡妙德
蔡建中 刘玉培 孟繁文 贾延龄 谢文芬 钟春森
高蕴瑛 刘书兰 韩同熙 宋家玲(40人)
(上述两个专业、四个班,共计186人。因电视编辑专业被撤销,34名学生转入编采专业和文艺编辑专业学习,故不另列名录。)
说明:1961年,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先后增设世界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从新闻系59级、60级选调,59级高辉等2名学生被抽调到世界语班学习,马元和等5名学生被抽调到英语班学习。
一、1961年3月转入外语系世界语班的学生名录
高辉 李玉萍(共计2人)
二、1961年10月转入外语系英语班的学生名录
姜绍禹 喜万仓 王尤莹 章杏娣 马元和 (共计5人)
(上述两个班共计7人,分别于1964年、1965年毕业。)
说明:阔别灰楼已逾半个世纪,在1959年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的240名同学中,有15对同学因灰楼而结缘,从相识、相恋到牵手相伴一生。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他们相互扶持、相互温暖、相互陪伴。从青春少年到白发苍苍,一生不变的是对灰楼岁月的钟情与感恩。这15对夫妻分别是:
刘存志/叶凤英
胡源/王雪梅
朱宝贺/贾延龄
马元和/王尤莹
姜平章/梁珊如
樊保安/孙秀锦
郭玉山/甘纹
张书统/余惠琴
徐起/张陵
李涌泽/张梅荣
祝桂英/李荣熙
李玉萍/高辉
穆秀清/段文斌
高秀英/施奎林
舒文琴/其木德
本名录的第二、三部分,共计233人,实际上也是新闻系59级的毕业名录。本名录虽已改过多稿(此为2018年12月25日稿),但仍难避免差错存在,请老师和同学们核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