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2.1 地形地貌
野猫面滑坡体位于川东鄂西的中低山区。长江自西向东流经本区,在此形成狭窄河谷,枯水期江面一般宽250~300m,江水深40~45m,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为175m时,江面宽600~700m,最宽750m,最窄550m。滑坡区长江河床地形较平缓,河床地面高程为19~25m,与其紧密相连的上、下游河床均较深,上游河床地面高程为-19.8m,下游河床地面高程为-20.1m。
滑坡体西侧及后侧一带为陡崖,当地称为铲子崖,其走向为N45°E,长2.2km,陡崖的北东端为金竹坪,南西端为牛肝马肺峡。崖顶高程一般为400~500m,最高处高程为1200m,最低处位于西侧,顶部高程仅186m。陡崖地形坡度角下部为50°~70°,上部为80°~90°。崩塌体的东部为一斜坡地形,坡度角为25°~30°,斜坡地表出露为基岩。
该滑坡体整体地形地貌如图8.9所示。
8.6.2.2 地层岩性
据实地调绘及钻孔揭露,该滑坡体所处区域地层结构较为简单,主要由5组基岩和第四系覆盖层构成,具体描述如下:
(1)基岩。区内出露基岩主要为震旦系上统灯影组和寒武系下统水井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地层,由老至新为:
1)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bdn)。厚150m,上部以灰白色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为主,偶含燧石条带和结核;中部为深灰或灰黑色薄—中层灰岩或条带状灰岩;下部为灰—灰白色白云岩。主要分布于滑坡体的下游山坡一带。
2)寒武系下统水井沱组(∈1sh)。厚114m,黑色薄层含炭质细晶灰岩与薄层炭质页岩互层,底部为黑色“锅底状”灰岩。主要分布于滑坡体区的后缘山坡及滑坡体的下伏基岩。
图8.9 三峡库区野猫面滑坡地形地貌
3)寒武系下统石牌组(∈1sp)。厚470m,灰绿、黄绿色砂页岩夹薄层鲕状灰岩及条带状灰泥岩。主要分布于滑坡体区西侧陡崖的下部。
4)寒武系下统天河板组(∈1t)。厚88m,深灰色薄—厚层泥质条带状灰岩及深灰色白云质灰岩,夹豆状灰岩。分布于滑坡体区西侧陡崖(铲子崖)的中部。
5)寒武系下统石龙洞组(∈1sl)。厚106m,深灰色厚层灰岩及灰白色微晶白云岩。分布于滑坡体区西侧陡崖(铲子崖)的上部。(www.xing528.com)
(2)第四系覆盖层。按其成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冲积、冲洪积层(Qal+pl)。主要为漂石、砾石夹中细砂,该层结构松散,厚3~10m。主要分布于滑坡体西侧冲沟出口与长江交汇部位。
2)残积层(Qel)。主要为粘土夹少量碎石,主要分布于滑坡体区的山脊,基岩斜坡上有零星分布,该层厚0.5~5m。
3)崩积物(Qcol)。物质成分与陡崖地层岩性相关,野猫面一带的崩积物最大厚度达110~120m。
8.6.2.3 地质构造
(1)褶皱。黄陵背斜为控制性褶皱构造,轴向NNE,核部地层为前震旦系的结晶岩。野猫面滑坡体位于黄陵背斜的西翼,距黄陵背斜结晶岩边缘约2km,岩层走向及倾角变化较小,属典型的单斜构造,岩层产状一般为倾向260°~270°,倾角18°~20°,地层产状倾上游偏右岸,在该段长江形成斜向谷坡。
(2)断裂构造。据地质测绘资料,野猫面滑坡体周围地段未见有明显的断层构造,但裂隙发育。野猫面滑坡体西后侧缘为高约400~500m的陡崖,其地层主要为石牌组的灰岩及砂岩、天河板组的条带状灰岩、石龙洞组的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在上述地层中的灰岩及白云岩中,陡倾角裂隙发育,按其走向可分为以下2组:
1)北北东组。走向40°,倾向南东,倾角75°~80°。裂隙走向与陡崖走向相近,总体倾向陡崖临空一侧,是该区岩体崩塌的主要控制性结构面。
2)北北西组。走向330°,倾向北东,倾角70°。多数裂隙穿过岩层面,部分被层面所截,未穿过层面,可构成危岩体及侧后缘切割面。
上述两组裂隙互相组合,岩体被切割成或大或小的块状,块状岩体控制性结构面倾向坡外侧,这给岩体产生滑坡提供了内在的条件。
8.6.2.4 岩体风化卸荷
(1)岩体风化。野猫面滑坡体所在地区处于地壳间歇性缓慢上升的环境中,岩石表部在风化营力的长期作用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风化。
本区灯影组、石牌组、天河板组、石龙洞组岩层多为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其均匀风化特征不十分明显,主要表现为溶蚀风化及夹层状风化,其中夹层状风化较少,溶蚀是该区岩石风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对陡崖岸坡的稳定有较大的影响。
水井沱组岩层为黑色含炭质灰岩,在该区风化属于均匀风化,自表部向深部有规律地由强而弱逐渐均匀转化,在岩体表部形成与原岩有较大差异的风化壳,风化壳由全/强风化带、弱风化带和微风化带组成,由钻孔揭露可知,弱风化带厚度最大。
(2)岩体卸荷。野猫面滑坡体侧后缘陡崖铲子崖临空高度约400~500m,主要由石龙洞组灰岩、白云岩及石牌组的粉砂岩、灰岩等组成,岩体中构造裂隙发育,岩体受裂隙切割而破碎,导致临空岩体发生松弛卸荷。卸荷松弛岩体在长期风化营力和重力作用下发生剥落、滑坡,堆积于坡下,形成了野猫面滑坡堆积体。现场调查未发现明显的危岩体或卸荷松动岩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