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神农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传说中的炎帝神农具有太阳神、南方神、火神、农神、谷神、药神、土神等神明性格。这种神格,对于远播台湾、以农耕为业的移民具有特殊的影响力。因而“属于全国性信仰之神农,在台湾同样为全民所崇拜,而无地域性的区别”〔12]
台湾的神农信仰起源较早。在郑成功开辟之前15年,即有台南士绅姚孝在今神农街尾兴建“开基药王庙”,祭祀药王神农大帝,影响甚巨。 “拓垦初期,环境艰苦,神农大帝信仰无疑是支撑先民的精神支柱,不论是祈求农事顺遂,五谷丰收,还是面对瘴疠之气、传染病流行,医药亦不普及的种种威胁,盼能受神农大帝的眷顾与庇佑以安顿生活”〔13],是故发展出比大陆更为普遍的神农信仰。
据台湾学者统计,台湾以炎帝神农氏为主神奉祀的庙宇, 1918年60座, 1930年66座, 1960年80座, 1981年达112座。据中华神农大帝协进会2007年编印的《通讯录》 ,收录以炎帝神农为主神的宫、庙、殿、堂、坛等156座。而台湾当局资料称,全台以炎帝神农为奉祀主神的道教宫庙有254座之多,除金门、马祖外,遍布台湾。学术界也有“全台共计200余座主祀神农大帝的庙宇”〔14]之说。尽管数字有差异,但以神农大帝为主神的宫庙遍布海岛是公认的。
神农宫庙的缘由,大致有自“家乡迎奉”来台立庙者,有为“开垦求福”而公议立庙者,有地方士绅“招募立庙”者,有因“偶然机缘”立庙者,此外还有“分灵别祀”立庙者〔15]。
因立庙的缘由不同,炎帝神农的尊号各异。有台湾学者将炎帝神农的神明性格分为民族始祖、医药之神、农业之神、医药或农业“祖师”等四类,而以强调农业之神、医药或农业“祖师”一类为众。在客家人聚居地,凸显其农神性格的五谷王、五谷爷等称号最多〔16]。(www.xing528.com)
《台湾通史》载,清代台湾各县皆建先农坛,祭先农,耕籍田。《重修台湾府志》亦载,台湾府建有先农坛、田祖庙、药王庙、八蜡祠。先农坛等是官府设立的,并有严格规定的祭祀仪式。虽然与民间神农庙宇的兴建和神农祭祀没有直接关系,但对民间神农信仰和祭祀仪式,无疑起到了推动与示范作用。
民间祭祀,多在农历四月二十六日炎帝神农诞辰日进行。钟宗宪《炎帝神农信仰》记叙了台北县三重市先啬宫1992年祭典盛况: “4月25日上午,由善信汇集一百多辆之大鼓车、南北管车、车鼓亭等车队,从先啬宫出发,巡绕市境。市民们则在自家门口摆放香案牲礼祭品,当巡境队伍经过时,双手持香遥拜,并燃放鞭炮;是日,民众例外烩宴客,各地食客络绎不绝,一时热闹非凡,交通为之堵塞。”圣诞当天由市长循古制行三献礼,并有过火、演戏及选炉主等活动。祭典盛大热闹,居民称之为“三重埔大拜拜”。 2000年起,先啬宫将祭典宏张为“神农文化祭”。高雄县大社青云宫亦于2006年起将祭典扩大为“神农文化季”活动。
民间神农信仰,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远离文化母体的台湾,源远流长,历久弥坚。赋存于神农信仰中的神农炎帝文化,对于赓续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推动两岸交流,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两岸交流的文化根基和慎终追远、文化认同的标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