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炎帝陵庙祀像,岩画、陶塑与石雕形式出现

神农炎帝陵庙祀像,岩画、陶塑与石雕形式出现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炎帝陵庙祀像以神农炎帝为主神的祀庙,多有神农炎帝塑(雕)像,一些古籍也刊有神农炎帝画像。早期的神农炎帝像,与图腾崇拜有关,以岩画、陶塑、石雕等形式出现,无从辨认。宋代的庙祀神农炎帝塑像均穿衣戴帽。故明嘉靖修葺炎帝陵殿时重新塑像,炎帝仪像“龙表角立,绘木叶为衣”。清道光《炎陵志》据此对明代塑像颇有微词,认为“衣服之制,实肇自羲、炎。庙像不加衮冕可也,奚必绘木叶为衣哉!”

神农炎帝陵庙祀像,岩画、陶塑与石雕形式出现

炎帝陵庙祀像(清道光十八年《炎陵志》,姚大经绘)

以神农炎帝为主神的祀庙,多有神农炎帝塑(雕)像,一些古籍也刊有神农炎帝画像。

神农炎帝的形象如何?

见于文字有“人身牛首”( 《帝王世纪》 ), “人面龙颜”(《春秋·元命苞》 ), “苍色大眉”(《春秋·命历序》 ), “长八尺七寸,弘身而牛颠”, “赤帝体为朱鸟,其表龙颜,多黑子”( 《史记正义》 )等描述。《淮南子》说:“盖闻传书曰,神农憔悴”。后世造像,多揣摩古籍文字的意思,着意于形似。

早期的神农炎帝像,与图腾崇拜有关,以岩画、陶塑、石雕等形式出现,无从辨认。目前我们看到较早的有:汉代武梁祠画像石神农像、江苏铜山苗山神农画像砖、山东肥城县栾镇神农画像石;隋唐时期的四川青城山神农石雕像;北宋初传入日本木雕神农塑像以及跻寿殿所陈北宋神农像图绘等。汉武梁祠画像石神农像旁,还刻有“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文字。

南宋时,有个叫商立的人将南迁随带的神农像,立在临安杭州)吴山家中奉祠。清朱孔阳《历代宗庙·附寺》引吴焯《南宋杂事》诗曰:“皇坛开敞坐神农,指向吴山第一峰。药局有方还证类,不知仙草閟灵踪。 ”注云:“咸淳《临安志》 :南渡初有商立者,携旧神农像至杭,舍于吴山,因以为祠。人有疾者(祷之)辄应,遂以其神为神农云。案,商立所携之神,即指为神农。”说明南宋以前民间即供奉有神农雕像。

辽代有应县木塔中的神农画像。至明清朝,神农塑像、画像渐多。

对于神农塑像是否造为人身牛首?该不该穿衣戴帽等,历代有不同看法。

宋乾德初,太祖赵匡胤访得炎帝陵之后,旋即修庙, “肖像而祀”。太祖曾下令“检讨仪相,宜其有所据矣”。宋代的庙祀神农炎帝塑像均穿衣戴帽。元代塑像秉持审慎。至大中,朝“议配位相貌冠服, (以为)年代辽远,无从考证,不可妄定。当依古制,以木为主,书曰某氏之神。”明洪武七年,太祖朱元璋令帝王庙皆塑穿衣戴帽坐像,“惟伏羲、神农未有衣裳之制,不必加衮冕。”故明嘉靖修葺炎帝陵殿时重新塑像,炎帝仪像“龙表角立,绘木叶为衣”。此制沿袭至清代

其实,神农之世已有布帛服裳。 《三礼义宗》云:“羲、炎以来,裳衣已分,至黄帝而衮章等衰大立。 ”《白氏帖》云:“伏羲作布。 ”《皇图要览》云: “伏羲化蚕桑为绘帛”。如无布帛,神农“男耕女织”之令何来?清道光《炎陵志》据此对明代塑像颇有微词,认为“衣服之制,实肇自羲、炎。庙像不加衮冕可也,奚必绘木叶为衣哉!”清代供奉于炎帝陵殿的雕像,摹明代《三才图会》,头角微显,更似发髻;穿衣束带,肩披树叶,寓古意而不俗。面貌慈祥,威而不厉;手持谷穗、灵芝,又与“尝草之君”、 “扶犁之帝”文化形象吻合。

对于“人身牛首”之像,早有批评。明赵弼《炎帝论》说:“羲、农二圣,乃继天立极之君,开物成务之祖,顾乃有此怪异之貌乎?史载,伏羲在位一百一十四年,神农在位一百四十年,当时天下诸侯,北面而朝,咸遵其制度,禀其命令也。岂有蛇首、牛首之怪,坐天位之上,主宰天下乎?此不足信也明矣。 ”明丁奉《炎帝论》亦云:“蛇首牛首之相不为怪异,盖摸拟略似云耳⋯⋯独怪后世,塑立羲、农等像,乃真禽兽其形,则污辱先圣太甚矣。”

《炎陵志》引《随州像服记》 (佚名),叙随州炎帝庙造像更易之经过:

随之厉乡,炎帝所生,民因庙祀。至今,岁时水旱灾沴,祷辄应。禽鸟蚁垤,不敢近,民益敬畏之。庙肖帝像而牛首,皇甫谧之徒尝主此说甚矣,传之者之诬也。炎帝之见于书者多矣,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此见于《易》者也; “厉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农”,此见于《礼》者也; “炎帝氏以火纪官,故为火师而火名”,此见于《春秋》者也。 《易》 、《礼》、 《春秋》之述如此而已矣,不闻其牛首也。借使信然,好志怪者,莫如左氏,何无一言及之?彼天地之始,其荒忽寂寥,朴质醇鲁,则有之矣,若夫人之形岂有禽兽类哉!或者,帝以教民耒耜,故名为神农。牛者,农之所资也。习俗相沿,因谓帝牛首,此非君子之所信也。

宣城杨侯之治随,最重神事。受政之始,使属吏代谒庙下。因治庙祠将完缮之,吏以像告,侯曰:“妄述古先,以渎圣人,此皇甫谧之过也,吾不可以不革。”即易旧像而冕。

宣城“杨侯”,即时任随州知州杨宪。明弘治四年(1491),随州神农庙修葺事竣,属吏告以“庙肖帝像而牛首”。杨知州听后大为光火,说“牛首”形象亵渎了圣人,是“皇甫谧之过”。其实,神农炎帝的“牛首”形象,早在汉代以前的画像石、画像砖中就有出现,这正是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结合的产物,与皇甫谧何涉?

台湾宫庙早期的神农祀像都是清代由大陆带去。钟宗宪《台湾神农信仰》载,台湾神农祀像大致有两种形貌。一为头角峥嵘、浓眉大眼、袒胸露臂跣足,腰围树叶,手持稻穗或草药。象征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创世济民的先祖意义;一为穿衣戴冠,玉面长髯,温和慈样,表现出民族始祖的帝王气象与爱民护民的仁慈风貌。祀像的面部颜色有赤、黑、绿三种。对此,学者解读为:炎帝有“火德”,故面部为赤色;又据汉《春秋命历序》, “有神人名石年,苍色大眉,戴玉理⋯⋯辅号皇神农”。 《说文解字》释“苍”色为“草色”,遂作绿面神农。然坊间另有一说:“赤面”神农,代表尚未误尝毒草,面色红润之神农; “绿面”神农,代表神农大帝的农业与医药神性,或在教民农耕前,不得饱食而有菜色之模样;“黑面”神农则代表神农尝草中毒,全身泛黑,为民牺牲之神农。但钟宗宪认为,“黑面”祀像是香火熏染所致,仅限苗栗以北地区。“红面说”亦有异词:神农教民烧山开荒,因高温烤燎及太阳暴晒,以致皮肤紅通通的,故红脸多为中壮年时形象。但无论哪种说法,均未超出神农传说范围。

神农文化很早便传入日本。据日本史籍记载,中国医书最早传入日本是在钦明天皇二十三年(公元562年)相当于我国南北朝末期。明清时期,在日本流传的药学著作多刊有神农画像、版画,并配有诗赞。

曲直瀬道三(1507—1594) 《神农像赞》 :

神农遗影最雄威,万古荧荧仰德辉。为应人间无限病,亲尝百草极精微。

曲直瀬玄朔(1549—1631)画有五种神农像。其《神农像赞》云:

伟哉圣德海无量,尝百草过姜姓王。却老丹砂闲落索,清风明月一云方。(第三种)

伟哉圣德神农氏,百草尝过复教耕。荡荡遗风几千岁,人间说此有长生。 (第四种)

学者林罗山(1583—1657)著《儒仙》 ,亦载《神农赞》 :

出姜都耆,生而神圣。市为交易,药辨君臣。帝德不烦,火纪秋春。夙沙就戮。万国向淳。(www.xing528.com)

温寒平热,亲尝审察,医道斯兴,世无夭扎。大圣之恩,万古不竭。 (第三种)

日本流行的神农画像、版画、塑像,受“牛首人身”之说影响,多为头角峥嵘,苍老憔悴,但无裸身赤膊之形。

注释:

〔1] 《县志·炎陵·大祀》 。

〔2] 《史记·封禅书》 。

〔3]萧子云《明堂祭歌》祭“赤帝”歌,词中“七百”,见《左传·宣公三年》 :“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后以“七百”称颂国祚久长

〔4] 《通典·礼二·郊天上》 。

〔5] 《续通典·吉礼五》 : “蜡与息民为二祭,故隋唐息民祭在蜡值后日。”《通典》卷四十四·礼四·大蜡:“既蜡而收,民息已,故既蜡君子不兴功。 ”杜佑注云:“收,谓收敛积聚也。息人之祭与蜡不同,则黄衣黄冠而祭是腊也。建亥之月,报万物,息老休农,又各燕会。故子贡观于蜡,谓孔子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言以谨礼仪为序,今咨情饮酒,载号载呶,未知其乐。孔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言此是报入一年劳苦,今一日欢休,故恣其醉,君子之恩泽也。”

〔6] 《通典·礼六·吉礼五》 。

〔7] 《旧唐书·志第四·礼仪四》 。

〔8]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 。

〔9]同上。

〔10] 中统钞:中统元宝交钞的简称。是官方正式印刷发行的纸币实物,于元中统元年(1260年)发行,一直行用至元末。钞以银为本位,以贯、文为单位。每钞二锭等于银一锭(50两) 。

〔11] 《明史》卷五十。

〔12] 《大明会典》卷九十一。

〔13] 明吴道南《重修炎帝陵碑记》 : “时与今上商搉古今。上嘉下乐,代不乏君。论及帝,辄再三叹赏曰:“若为君尽君道,法炎帝氏而已。”

〔14] 清康熙二十一年《告平滇大功致祭文》 : “自古帝王,受天显命。继道统而新治统”。道统:传统的礼法制度;治统:治国方略

〔15] 《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四·掌礼部·奏议; 《续通典》 。

〔16] 《宋史·礼志》 。

〔17] 1941年9月28日《县民报》 (存炎陵县档案馆) 。

〔18] 《酃县志》卷七户口: (六月六) “早稻熟,择龙兔日,设酒餟祀先祖,谓之尝新。

〔19] 《炎陵志·碑碣》清康熙三十五年致祭文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