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坛祭源于藉(又作耤、籍)田。耤者,借也。所谓籍田,即古代天子、诸侯征(借)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籍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督促农民开耕种田。 《礼记·祭统》 :“天子观耕于南郊”, “诸侯耕于东郊”。
周袭商制,对耤田十分重视。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 “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耤。天子三推,三公五推,卿、诸侯九推。”即象征性地推动几犁(耒耜)。
先农坛(《点石斋画报》 )
秦承周制,有祭先农礼。在湖南湘西里耶出土的先秦竹简中即有“祠先农”之载,并记录了地方祭祀先农的祭品、程序等内容。
西汉末,将祭先农与耕籍田结合。 《汉旧仪》云:“春始,东耕于藉田,官祠先农,先农即神农炎帝也。 ”《后汉书·礼仪志》载:“正月始耕,昼漏上水初纳,执事告祠先农已享。耕时,有司请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诸侯、百官以次耕。 ”刘昭注引贺循《耤田仪》云:“耕日,以太牢祭先农于田所。”此后,凡是有点作为的皇帝,每逢“岁春三月吉亥之日”,都要祭祀先农,躬耕籍田。汉文帝曾昭告天下: “农,天下之本。其开耤田,朕亲耕,以给宗庙秶盛。”
至后来,耕藉田渐渐流于形式,多有疏怠。晋武帝曾批评说:近代以来,耕籍田于数步之中,“空有慕古之名,曾无供祀训农之实,而有百官车徙之费。 ”泰始四年(268)正月丁亥日,武帝亲自带着耒耜,在远离皇宫的东郊之南,洛水之北,循“千亩之制”,躬耕籍田。〔6]
唐袭旧礼,祭先农,耕耤田。但对祭坛的称谓有过几次改动。太宗贞观三年(629)正月“亲祭先农,躬御耒耜, 耤于千亩之甸。 ” “改田坛为先农(坛) 。 ”神龙元年(705)礼部以“应《礼》经王社之义”,复“改先农坛为帝社坛”〔7]。(www.xing528.com)
唐贞观中叶,褚亮等作《飨先农乐章》 (六首),其一曰:
粒食伊始,农之所先。古今悠赖,是曰人天。耕肆帝籍,播厥公田。式崇明祀,神其福焉。
清雍正时,将籍田、享先农之礼推行至州县,并一直沿袭到清末。《大清会典》载:“雍正四年覆准:奉天府尹、直省督抚及所属府州县卫,各于所治地方,择洁净之地设立先农坛及籍田。自雍正五年为始,每岁仲春亥日,各率所属官以及耆老农夫,致祭先农之神,照九卿耕藉,行九推之礼。”
籍田图(元王祯《农书》)
祭神农(载《炎帝神农信仰》)
籍田礼将“祭”和“耕”结合起来,其历史之悠久,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无与伦比。这在“民为邦本,食为民天”的古代,不失为统治者借重神农盛名,重农兴农,传递正能量的一项举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