圜丘,即圆形祭坛,象征天,俗称“天坛”。圜丘祭天是古代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为神圣隆重的礼仪,一般于冬至日在京城南郊的圜丘举行。祭上帝于南郊,又称“郊天”。
《礼记·郊特牲》载周之郊天礼:“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扫地而祭,于其质也。器用陶瓠,以象天地之性也”。 “牲用骍(赤色小牛),尚赤也。用犊,贵诚也。 ”
汉初袭秦制,郊甘泉泰畤,祠雍五畤。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年(26)于洛阳城南七里,作圜丘八陛,中为重坛,天地位其上。外坛西,上方五帝位,赤帝配位丙巳。
唐武德初,定令每岁冬至郊天,祀昊天上帝于圜丘,配五方上帝。《大唐开元礼》载唐开元间“冬至祀圜丘”礼仪:
斋戒 祀前七日,皇帝斋戒。
陈设 前三日始,设神座、御铺御座,以及祀官、从祀各官、宾客位;前一日陈设乐器、祭器、祭品等。设昊天上帝神座于坛上北方,南向,席以藁秸;设高祖神尧皇帝座于东方,西向,席以莞;设五方帝、日月神座于坛第一等,席以藁秸。
省牲器 祀前一日省(检查)牲、器。
銮驾出宫 祭祀日五刻始,各官聚集朝堂。随后銮驾出宫,至行宫朝堂。(www.xing528.com)
奠玉帛 未明一刻,祀官即从祀各官就位;质明(天刚亮),皇帝搢大圭,执镇圭,至版位,再拜,奏乐;升坛,跪奠昊天上帝。太祝奠毛血于神座前。
进熟 设馔于神座前。乐作,皇帝盥手毕洗爵、拭爵;诣坛;至昊天上帝,北向跪拜,奠爵。太祝读祝文。乐作,皇帝就望燎位;以玉帛、祝版、馔物置于柴上,户内火燎。火半柴,太常卿前奏:礼毕。銮驾还宫。
仪式中奏乐,配以文舞、武舞。隋有郊祭五帝歌词,祭赤帝辞曰:
长赢开序,炎土为德。执礼司萌,保衡御国。重离得位,芒种在时。含樱荐实,木槿垂蕤。庆赏既行,高明可处。顺时立祭,事昭福举。
《礼记》云:“祀帝于郊,敬之至也。 ”“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也。兆于南郊,就阳位也。”所谓“受之于人者太多,唯有谢天一途。”以五人帝配,表达的是古代先民对天地、神祇的敬畏和报答。
圜丘配祭终于明嘉靖九年。 《明史·礼志一》:太祖朱元璋“厘正祀典,凡天皇、太一、六天、五帝之类皆为革除”,行郊天礼,但不再以五帝配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