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土炎天:炎帝文化,古文明奥区的庄严祭祀及独特景观

神土炎天:炎帝文化,古文明奥区的庄严祭祀及独特景观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认为,文明奥区,冥冥中有百灵呵护。一叶飞香 朝廷遣官祭祀,仪式庄严肃穆。此时天尚黑暗,殿中点火照明,名曰“庭燎”。待五鼓响过,全体肃立于行礼亭,举行典礼。这种声音延续多日,祭祀典礼结束后才会停止。虬樟洞明 炎帝陵前的洣水河畔长有一棵千年古樟,大数十围,五条粗犷苍劲的树根,紧紧地抓住河岸边的石头,乡人称树根为“龙爪”,称石头为“龙爪石”。鲤鱼朝圣 每年清明前后,丰水季节来到,洣水上涨。

神土炎天:炎帝文化,古文明奥区的庄严祭祀及独特景观

炎帝御六合,厥功及万里。英雄归此土,神灵永不昧。”

炎帝陵有过许多奇闻异事,有的还被收入史志。在多神信仰的时代,这些传奇,成为坊间世代美谈,续写着这部千古神话,寄托了对神农炎帝的景仰。

自古祭祀无风雨 清康熙年间酃县教谕(学官)彭之昙纂《炎陵初志》,内载:每逢大祭,前几天必有风雨,民间称其为清洗祭祀场所的“洒坛雨”,就是在干旱天,也很灵验。而在祭祀的当日,一定没有风雨,数百年来都是如此。古人认为,文明奥区,冥冥中有百灵呵护。

叶飞香 朝廷遣官祭祀,仪式庄严肃穆。参加祭祀的御祭官、地方官以及当地士绅等,祭日四更起床,盥洗更衣,然后进入殿内朝房恭候。此时天尚黑暗,殿中点火照明,名曰“庭燎”。待五鼓响过,全体肃立于行礼亭,举行典礼。

宋初的一次御祭,典礼仪式刚要开始时,只见空中荡荡悠悠地飘下一片很大的树叶,掉在御祭官跟前。顿时满殿生辉,异香扑鼻。御祭官拾起叶片一看,上面有黑色花纹,就像一朵朵祥云,云中隐隐约约地有一人像。为张扬这一奇遇,后来在陵殿的后山上修建了“飞香亭”。从此炎帝陵有了“异树飞香”一景。

禽鹿和音 鹿是很有灵性的动物。传说炎帝出生之后,山鹰为他遮阴,山鹿为他喂奶,因而对炎帝有养育之恩。

古时,炎帝陵附近山上多鹿。每次祭祀之前,鹿群便在山间出没,当地的老百姓见到鹿群,就知道朝廷将派人来祭祀了。更为奇异的是,祭祀这一天,可闻远近山鹿的鸣叫声,却见不到鹿的影子。山中鹿鸣鸟唱,殿内鼓乐笙镛,声音和谐动人。于是后人将此事辑为八景之一:禽鹿和音。

雷声告祭 清代学者江昱,在《潇湘听雨录》一书中记载:每逢朝廷祭祀,炎帝陵周边数十里之内可以听见殷殷若雷的声音。这种声音延续多日,祭祀典礼结束后才会停止。但凡县令主持的时祭(春、秋二祭)则无。他曾询问乾隆十八年出任酃县县令的周仕魁,周说:的确如此。我在任已经两次遇上朝廷御祭,每次都听到了。如孔子“有盛馔,必变色而作”(遇到丰富的菜肴,一定神色变动,站立起来)之意。江昱感慨地说:真是神圣的灵魂,年代越久,越加显赫。

神兵冲帐 顺治七年(1650),南明抗清军队从衡阳败退来到酃县。将领盖遇时及其儿子盖世雄,带着万余人马驻扎在炎帝陵周围,有的伐木,有的将陵庙中的壁板拆下来,搭建营房。

当晚,军营四处火起。此灭彼燃,士兵不敢解甲,疲于奔命。至深夜,又见披着金甲,手执金戈的神兵,在帐篷外面来回冲突。官兵折腾了一夜,弄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第二天拔营而去,移驻别处。彭之昙把这件事辑入《炎陵述古》。

晴天霹雳 炎帝墓后有两棵古杉,树干粗大,数十人才能抱完,传说神农炎帝安葬时即有此树。靠近地面的树千,局部已经腐朽。杉木有芳香,明朝初年,很多人把腐朽的木屑扣出来,作为熏香,用来驱除邪气。有人患了风热病,将木屑煎成药汤喝,也有疗效,因之视为神木。

偶尔有不肖之徒,以不敬举止,亵渎神木。明正统十年(1445)七月十九日,天气清朗。忽然一声炸雷从天而降,雷电将树干烧焦。奇怪的是,树上的枝叶和周围的树木却完好无损。

虬樟洞明 炎帝陵前的洣水河畔长有一棵千年古樟,大数十围,五条粗犷苍劲的树根,紧紧地抓住河岸边的石头,乡人称树根为“龙爪”,称石头为“龙爪石”。树蔸底下有个大洞,深不可测。春夏时节河水上涨,洞中便灌满了水。入冬后河水消退,有水獭藏于洞内。

明成化年间,有牧童在河边牧牛,闲着无聊,便扯来干草塞在洞口,点火焚烧,想把水獭熏逼出来。水獭没有熏着,却把广东南华寺的和尚熏着了,一个个眼睛红肿,喉咙痛得念不了经。这件事是后来才知道的。传说熏獭后不久,南华寺的主持来到炎帝陵,说起这件事。众人一算时间,发现和尚患眼疾这一天,正是熏獭的日子。

原来,古人以为炎帝陵与广东南华山属同一条龙脉,地气相通。有民谚云: “头在云阳天子,尾在南华作寺场”。说炎帝陵是龙之首,南华山是龙之尾。云阳,借指茶陵县(县有云阳山。炎帝陵所在地原属茶陵)。天子,即神农炎帝。

鲤鱼朝圣 每年清明前后,丰水季节来到,洣水上涨。这时,有大鲤鱼带着小鲤鱼溯洣水而上,经过斜濑渡、王家渡,来到炎帝陵前的龙潭,就不再往上游了,直到清明节过后才游回去。当地人说是“鲤鱼朝拜”炎帝。

不知道何时开始,每年到了这个时节,沿河村民便从山上砍来杉枝捆扎成束,用绳子拴住沉入龙潭,鲤鱼随即在杉针上产卵。几天后,村民把挂满鱼卵的杉枝捞出来放入鱼塘,便会孵化出鱼苗。老百姓说这是神农炎帝的恩赐。 《课农杂记》记载了此事。

偷挖铁矿遭天警 鹿原陂又叫皇山、炎陵山,历朝历代禁止放牧打柴。皇山上有矿石,有的以块状分布在泥土中,浅浅地挖上几锄,就可见到。清代,县内兴办炼铁厂,收购铁矿石,于是有人便在皇山上挖铁矿石。

一天晚上,几个盗挖铁矿石的人来到白天看好的矿点上,挥锄便挖。不一会,便听见陵庙中传出奇怪的声音。初听,如报警声,顷刻又变为车马急疾奔驰声,并伴有兵器碰撞声,近陵几个村的人都听到了,大家惊恐不安,四处奔逃,以为来了乱兵游勇。折腾到天亮,直到盗挖矿石的人把事情的始末说出来,大家才安定下来,此后再也没有人敢去山上挖铁矿石了。同治《酃县志》收录了这件事,以诫后人。

注释:

〔1] 《三皇本纪》 : “小司马氏云:太史公史记古今君臣宜应上自开辟,下讫当代,以为一家之首尾。今阙三皇,而以五帝为首者,正以《大戴礼》有五帝德篇,又帝系皆叙自黄帝已下,故因以五帝本纪为首。其实三皇已还,载籍罕备。然君臣之始,教化之先,既论古史,不合全阙。近代皇甫谧作《帝王代纪》,徐整作《三五历》,皆论三皇以来事。斯亦近古之一证,今并采而集之作《三皇本纪》。虽复浅近,聊补阙云。 ”(www.xing528.com)

〔2] 《宋史·礼志》 。

〔3] 《舆地纪胜·古迹·炎帝庙》 。

〔4] 历子:宋代官员授官时填发的凭证,凭此证到户部领取俸钱。

〔5] 《舆地纪胜·古迹·炎帝庙》:“按, 《乾道图经》:开宝中,刺史龙景韶奉旨致祭,路经桥梁,山溪暴涨,从者多溺死。因请迁庙于县(城),与《会要》不同,当考。 ”

〔6] 《历代宗庙·附寺》 。

〔7] 《宋史·礼志》 ; 《舆地纪胜·古迹·炎帝庙》 。

〔8] 《宋史·礼志·先代陵庙》 。

〔9] 《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卷三〇: “祭祀三皇钱数⋯⋯元贞二年七月,据湖南道呈:潭州、茶陵州等处各于系官钱内于支中统钞二十五两发下医学祭祀外,得此参详,缘系已久通例。”

〔10] 《明史·礼志·历代帝王陵寝》 。

〔11]清同治《酃县志·炎陵》 “殿制”。

〔12]清道光《炎陵志·碑碣》。

〔13]清高珩诗《致祭炎陵寓罗祠因赠》。

〔14]清同治《酃县志·炎陵》 “殿制”。

〔15] 彭德怀自传》 :独立第三旅六团一营一连“退守茶陵之湖口墟及酃县”。 “驻酃县之天子坟。 ”六团驻浣溪圩一带近两年未移动。

〔16]原碑今存炎帝陵碑房。

〔17]周新发《炎帝祭文集》 “为人民多做好事碑”;满妹《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第五章“风雨正义路”。

〔18] 《酃县志》卷三“山川”。

〔19] 明嘉靖《湖广图经志书》载刘三吾诗《炎帝陵》 。刘于元末隐居酃县八都(今下村乡)。

〔20] 《酃县志·炎陵》引元虞集《青霞观纪略》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