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道光《炎陵志》载:“炎(帝)陵在白鹿原。冈峦特起,景象开朗,固奥区也。古木扶疏,香草芬郁,灵禽仙鹿,飞走自如。而群峰拱卫,泉水周环,又不独云秋、洣水已也。 ”又云:“陵山周二里许,古木荫翳,烟云出没,盛夏生寒,洵数千载,神灵栖托之幽宫也。”
鹿原陂 陂者,水边高地也。鹿原陂南临洣水,北接阳鹿山。海拔198米,南北长约2500米,东西宽约1200米。山上苍松翠柏,山下绿洲沃野。炎帝陵墓坐落在鹿原陂南端。
观地形地貌,鹿原陂活灵活现是一条龙,一条含洣水,护帝陵,昂头鼓鬐、莽莽苍苍的巨龙;论山水形胜,炎帝陵山川大聚,如日中天。白鹤山、青台山拱卫其北,群峰连绵,遥接匡庐;云秋峰(一名金紫峰)汇衡岳之灵秀,树屏其南,惟余莽莽,远导五岭。阳鹿山、茆花岭翼护其左;夹石山、羊角岭侍卫其右。陵前千岩竞秀,万壑争流,陵下洣水萦纡,绿草芳洲。
清人罗士彝《炎陵山水记》曰:
酃西行三十里,起伏蜿蜒,众山奔赴,星罗棋布,俨若金汤。入其境,古树荫翳,长松攫孥,郁郁苍苍,其状匪一,盖神农氏故墟也。前有黄杨山,两峰对峙,如树旗盖、列旌矛。中如覆孟,不啻肃章甫,朝至尊焉。江流襟带,有武夷盘折,黄河九曲之势。石巉岩而壁立,疑人疑鬼;山崆峒以响应,大叩大鸣。不独周围环匝,宛然辰居曜拱也。宜望气者,以为神灵之所宅云。
洣水 发源于万阳山(属罗霄山脉中段),其源头称斜濑水,由县之东南翻崖过峡奔腾而来,然后三回九曲,往西流至鹿原陂,与河洣水汇合为洣水,由北出县境。主河道流经茶陵、攸县、衡东入湘江。古称七百里(今实测210公里,全流域面积2572平方公里) 。明隐僧常默曾乘舟溯洣水至鹿原陂,作《洣水舟行》诗曰:
千峰夹水一舟行,风景南荒感客情。花发不知春早暮,岩深时见日阴晴。奔流激石篙难抵,怪树蟠江缆亦横。独喜农皇遗教在,梯田山上有人耕。
峤梁岭(又作峤阳岭、桥阳岭、桥梁岭、桥头岭) 《图经注》云:峤梁岭“在陵西南(应为西北)十里。炎帝葬南方,遇 ‘峤 ‘即止是也。 ”《路史》注云:“梁坑有辙迹。 ”《一统志》 :“一名桥阳岭,四面崭绝,鸟道羊肠,约十里许,为往来要冲。 ”《茶陵旧志》载:“相传岭上,帝铸有尝药鼎在焉。三足有盖,素质无文,盖端有蝌蚪文数十字,不可识。五代时,一浮图见之,弗知为神物,移时觅之不可得,但闻虎啸云。”明南京太仆寺少卿刘稳有《游峤梁岭栖霞寺》诗(摘录):
层峦秀结青莲蕊,曲水潜通白鹿泉。树影萧疏含晚照,崖阴回合淡秋烟。
云秋山 《一统志》 :“有烟云黯淡如秋”故名。一名金紫峰,在陵前正南。 《寰宇记》:“常有云屯于上,经日不散。”《路史注》:“丁未春予至焉。居人云,年常有气出。 ”《炎陵初志》 :“上建三仙女祠。 ” 《酃县志》 :“周环八十里,高三千九百丈。山际嵌空,玲珑有石室,可容数百人。”清霍文范《云秋山》诗曰:
危峰薄汉独亭亭,一抹丹雯俨画屏。洣水涟漪环若带,鹿坡遥对晓昏青。
至于隐于山水之间的古迹名胜,则不胜枚举。 《一统志》、 《衡阳府志》、 《炎陵志》、 《酃县志》多有收录。
古杉 在陵墓上,大十余围,树龄数千年,人称灵木。明翰林院大学士刘三吾元末隐居酃县,曾目睹古杉雄姿〔19]
巍巍祠典重皇坟,仰止仪形荐苾芬。绿树挐云龙奋水,苍苔封石虎藏文。鹿原生长从何考,火纪名官自昔闻。更爱高杉千万古,至今撑盖出层云。
明宣德中翰林院修撰曾鹤龄诣陵致祭,有《炎陵记》亦载:陵后“有杉二株,一荣一枯,其大数十围,高不可计,根节如铁石,或以为异人所种,莫敢剪伐者。”
胡真官庙 《酃县志》 :“胡真官祠,在炎帝庙旁。 ” 《路史》云:“胡,国名。真官者,帝从臣。帝病,告以当葬南方,视旗所矗,遇峤而止,今中途峤梁岭也。帝葬此,真官因佐庙于帝旁,以年久废。宋淳熙十三年,守臣刘清之奏于陵近复置真官庙,以陵前唐兴敝寺为之。”宋真宗“诏为立祠庙旁”,以古制“赐皮弁、青圭、绛服、朱履,号曰‘感应真官’。景定中,以显灵封 ‘显佑真人’” 〔20]。
龙潭 《路史注》载其“在陵下”。 《酃县志》 : “(潭)中多游鳞,每于波平日暖,与水光相上下。渔者百计,取之弗能得。 ”《课农杂记》 :“炎陵下,依岸竖一大方石。父老相传云,昔有摸鱼者沿岸摸之,忽见有穴,穴口仅容人。摸鱼者入穴,行数十步,便开明朗然。有棺一具,制亦古,棺前有新鲜山果杂陈焉。方惊疑间,旋簌簌然一大鼠至,又衔果陈棺前而去。摸鱼者腹饥,竟取啖之。寻复出,至家,与家人言如此。明日率家人往观,已仆一大方石闭其穴口,不得复入。其棺究莫考为谁氏之棺也,人有以为即炎帝者。”
龙头石 《炎陵初志》 :“在陵左,鹿原偃伏,如龙蜿蜒,此石其首也。高数丈。”昔人称“临溪怪石”即此。洣水奔注喷薄,宛如鼓鬐欲飞。
龙爪石 《酃县志》 :“在陵左。石形如龙爪者有三。旧产樟,大数十围,亦称龙爪树。旁有市,曰龙爪市。”
鹿原洞 《酃县志》 “在鹿原陂,闻土人称为“土窟”。古木掩翳,深窅莫测。 ” 《炎陵述古》 :“昔有人觅牛下,见洞中空广昭豁,不敢深入。”
空樟洞 《炎陵初志》云:在白鹿原江岸,形如石鼻。旧产大樟横亘,中空若洞。昔人携几席觞咏其中。明末忽崩仆。清酃县训导田弘恕有《空樟洞明》诗咏之:
乔木临水涯,空明罕所遇。斤斧自天成,造物巧区布。游人咏觞时,鱼鸟纷如鹜。莫诧武陵源,洞口迷归路。
天池 一名洗药池,在天使馆后山。山峦顶面有泉水一泓,冬夏不涸,故名。旁建味草亭。昔传神农炎帝洗药、辩药于此。清夏恒《洗药池》诗曰:
树密云色深,峰回径频转。夕阳在岩椒,褰衣陟西巘。百盘凌绝顶,苔磴滑难践。豁然山势开,峭削忽平衍。方池足半亩,沄沄水清浅。黄独无遗苗,椵林有叶卷。大药不可求,百年复谁免。欲寻味草迹,空亭倚高显。
杨钱洲 在帝陵南。春来细草匝地,野花成丛,宛如锦茵。
黄杨山 《炎陵初志》 :“陵面山也。 ” 《一统志》 :“两峰相对如幢盖。 ”《酃县志》 :“状若列旌盖,拱卫至尊然。 ”清贾元贞《过黄杨山》诗曰:
细路悬青冥,冈峦互腾踏。攀缘陟层壁,百转苍翠匝。云气中萦盘,举头双峰合。阴壑秋霜懔,阳崖春蕤杂。烟雨迷晴空,朝暾吐还纳。樵声在空谷,丁丁幽响答。下视鹿原野,溪山争合沓。帝邱閟精灵,青天隔闾阖。日暮出翠微,长风自爽飒。回首西林寺,云边老寒衲。
炎陵山川图(清同治十二年《酃县志》)(www.xing528.com)
天星寨 又称“黄冈”,在陵西南里许,当邑西之冲。 《酃县志》 :“上有碑曰‘黄冈碑’,字迹多不可见,撰人姓名亦缺。”
下马桥 《炎陵初志》 :“在陵前。洣水分流成渠,架木板为桥。凡祀陵官必停舆于此,因名。”
接龙桥 在陵南龙爪石上,陵山南抵之界。
霞桥 《炎陵初志》:在天使馆南。雨后初晴,有赤气蒸郁其间,望之如金光散绮,故名。清知县何如栻《小步霞桥晚眺》诗云:
鹿原天霁絮云飞,小步霞桥对夕辉。亭外杜鹃花竞艳,畦边菉竹笋初肥。清流曲折环丹阁,古木阴森护翠微。正喜吾民农事急,荷锄带月返荆扉。
山川图(清道光十八年《炎陵志》)
跳鱼泷 《一统志》:“在陵南二里。有瀑布飞流,每春月,鱼皆逆水腾跃。土人不用网罟,可获鱼盈篝。”
金花崖 在陵西南五里。 《酃县志》 :“崖深丈许,相传昔有仙女栖此。岁旱祷雨辄应。”
羊角岭 又名羊头岭。在陵十里。萦回曲转,山路崎岖。
龙港 《课农杂记》 :“在陵西北六里。港多石,石间有泉流,日夜不息,灌田数十亩。产鱼,口旁有两长须,名龙须鱼。”
二马山 在陵东十里。 《酃县志》 :“形如二马对立。山中有井,井水澈底澄清,每日三盈三涸,吞吐如潮。”
白鹤山 在陵东北七里。相传,昔有仙人骑鹤驻此,上有天造石室。
斜濑 《炎陵初志》 “在陵西八里。澄澈一泓,堤柳掩映。岸上有市。”邑四达之衢。
帝母祠 在陵东北十里霭仙山。 《炎陵志》云:“上有帝母祠,祀有蟜氏。”清周本镐《霭仙山》诗曰:
晻霭浓如画,悠然太古山。人烟红树外,祠庙白云间。自访炎皇迹,长瞻圣母颜。众仙来往地,环佩隐珊珊。
崖阴山 在陵东十里。 《炎陵初志》:“临江拥翠,亦有可观。”“上有祠,祀帝像焉。”相传,崖阴山即崖鹰为石年(炎帝)遮阴之处。民间有崖鹰是炎帝“养母”之说,故建祠祀之。
女子庙 《酃县志》载:“县南六十里有女子庙,或云炎帝妃从葬于此。庙前溪流一石方广,中一洼池,贮水经年不涸。昔渔者于曙时遥见一女子,盛服靓妆,理发石上。”或云女子庙所祠为炎帝妃尊卢氏。清酃县教谕彭之昙有诗《题女子庙》:
庙门萧飒染苔光,座上金衣玉佩长。虞帝二妃行有泪,蒋侯三妹处无郎。波迥古涧淆清磬,石枕浮云暗晓妆。岂是羡门鱼烛夜,怪将叔末说先皇。
女子庙圯于20世纪50年代末。
炎帝行祠 在县城洞真观右,始建不详。清康熙间改建北城南向,以便每月朔望日官员就近行香。清人贺贻孙《行祠碑记》载其景况:
洞真之左,北城之巅。高枕青台,俯瞰洣泉。殿角轩翔,廊庑翼然。
御祭故道 自宋建县以来,酃县历属衡州府。钦遣祭祀炎帝陵的官员,一般由水路(湘江)至衡州,然后会同州府陪祭官员改由陆路入酃。民间将这条道路称作“御祭故道”。部分故道今仍断续可见。峤头岭下故道旁,乾隆十六年(1715)衡州知府黄岳牧题写的“邑有圣陵”摩崖石刻,今仍赫然。
《酃县志·疆域》载:酃县“至衡州府城,陆程三百里,水程六百里。 ” 县交通志·古道》 (1991年版)载:由衡阳至炎帝陵约276华里,途中要翻过愁思岭、九冈岭、大石岭、大风岭、峤头岭等数座大山,渡过湘江、洣水、东江渡等河溪。沿途有“接官亭”、 “驿站”提供食宿和马匹、轿舆、舟楫等交通工具。其中酃县境内(从桥头岭至炎帝陵)故道31华里,宽约6尺5寸,以鹅卵石铺就。
明宣德元年(1426)翰林院修撰曾鹤龄奉命告祭炎帝陵,在《炎陵记》中叙及:“自衡舍舟陆行,越峻坂,涉深塹,五宿始至之。 ”
清衡州府通判谢允文《陪祀炎陵纪略》,详载康熙三十六年(1697 )钦遣詹事府少詹巢可托诣陵告祭行踪。巢可托一行于九月二十五日“漏未尽十刻”(晚上9时许) ,从衡州府出发。 “出朝阳门,东渡湘河”, “行四十五里,达愁思岭”,当晚“宿接官亭”。翌日晨“度九冈岭”,至安仁县城。第三天“鸡鸣促行”, “逾大石岭”,“纡回出谷,由张家坪行数十里”。 “登程四日(第四天) ,由穿山徐步大风岭”, “历嶔崟,坐盘石,峰回径仄,潆旋而度峤头岭。下行十许里,涉洣江。 ” “日入三商(黄昏) ”, “抵康乐乡”, “是日到陵”。 “日既入,息公馆”。第五天“诘旦(清晨) ,瞻陵习仪” (观看祭祀仪礼排演) 。随即告诉地方官“明朔昧爽行事”(明天,即第六天黎明祭祀炎帝陵)。第七天返回衡阳,先“舟行三十里,登岸陆行(大致在茶陵浣溪)陆行”。 “是役也,计程五百,计日一旬”。其中路途往返各四天。
御祭官一行经过之处,地方官须按礼仪迎送。届时,沿途百姓摩肩接踵,争相观看,有如节日。对于山村小民,能一睹“天使”风采,是一件很荣幸的事呢。
由山水形胜、四时风物、轶闻掌故融为昔日“炎陵十景”,曰:味草凝芳、云秋雨霁、龙潭鱼跃、芳洲春锦、异树飞香、禽鹿和鸣、虬张灵木、空樟洞明,给炎帝陵披上神秘的面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