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沿袭明代礼制,对炎帝陵的修葺最为勤谨,有清276年间,有史可稽的大修达9次。
清初,湖南尚未纳入清廷版图。顺治四年(1647),南明将领盖遇时率兵一万余众驻扎炎帝陵。有士兵拆毁陵庙壁板,采伐陵山树木搭盖营房。兵去之后,炎帝陵呈现“乱后井墟无古木,春来俎豆有神鸦”〔13]一幅劫后余生的乱象。当地官民随即对陵殿进行补修。因财力不济,一时未能完善。延至康熙三十五年(1696),太仆寺少卿王绅奉旨告灾致祭,目睹陵庙严重损坏,回朝后奏准修葺,知县龚佳蔚监督讫工。但匮于资金,亦未能完全恢复原貌。
俟雍正十一年(1733),知县张浚奉文动用国帑,恢廓基址,按工部颁行的古帝王陵殿规制重修。这次重修,奠定了炎帝陵的基本形制,形成午门、行礼亭、正殿、墓冢四进格局。 《酃县志。炎陵》详载其建筑布局:
前三门平列,中为午门,左右戟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廊,叠树历代告祭文碑。墀上有台,中为御道,两旁三陛。上为行礼亭,亭上有小丹墀。丹墀上为正殿,中为御道,左右三陛,祭官升降由之。亭左右各有门,行礼后礼官引祭官焚祝帛于殿。出左门,入右门。自正殿至午门,各九陛,长二十余丈,阔五丈。殿高三丈三尺。周匝垣墙,高一丈许,咸垩以丹。右为一总门出入。
道光七年(1827) , 履任五年的知县沈道宽, “感岁无旱涝,民歌屡丰”,于是修建了“咏丰台”,取神农“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之意,以颂圣德。与此同时,还修复了“味草亭”、 “飞香亭” (宋建)。
咏丰台坐落在陵殿东南岗地上,仰观云秋山,俯瞰杨钱洲。耕夫桑女,渔翁牧少,往来于阡陌之间。炊烟野讴,稻黄粱红,一幅幅农耕画景,尽收眼底。清人张念劬有《咏丰台》诗云:
卷取黄云岁屡丰,登台凭眺亩南东。耕桑有福皇灵在,雨露无私盛世同。龙石树蟠秋径外,鹿陂泉响野烟中。湘醽记向原陵祝,鼓腹纷纷唱晚风。”
道光十七年,知县俞昌会呈请上司报礼部奏准,主持了清代规模最大的一次修整。工竣,俞昌会撰《重修陵庙记》〔14],文曰:
晋皇甫谧纂《帝王世纪》,言宓羲葬南郡,炎帝葬茶陵,少昊葬云阳,而茶陵之为炎陵始著。唐代尝奉祀,至五季而中辍。宋兴,太祖感梦,夏求而得,乃以乾德五年建庙于康乐乡之鹿原坡,而寝庙由是兴焉。太平兴国中,将事官惮舟行之险,奏从就茶陵县,诏移于县南,去县五里,而陵侧之庙中废矣。淳熙十三年,守臣刘清之乞以陵侧唐兴敝寺为庙,始复近陵。嘉定四年,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于是陵始在酃。元明二代,庙未之或更也。嘉靖、万历中屡修葺。我朝顺治四年,故明孽之部曲盖遇时,屯兵庙侧,撤其壁柱为己营蔽,而庙凋残不支矣。
康熙三十五年,使臣王绅入庙致祭,流瞻殿屋,闵其摧败,难以奉尊灵、成大礼,入告于朝。下所司及府、县,使县令龚佳蔚督工修理,盖廑完备,尚未如式也。雍正十一年,县令张浚告于大吏,请国帑,廓庙堧,召工谋材,始克更张如式。庙前三门,午门中,戟门左右。门内墀,墀左右廊,廊中历代祭文之碑在焉。墀内台,台前御道,左右陛。台内行礼亭,亭内墀,墀内殿。殿前御道,左右陛,使臣之所由升降也。亭左右门,以通于陵。自殿至午门,修二十余丈,博五丈。殿高三丈有六尺。午门之外,环陵庙而缭以周垣,垣高一丈,所墌而墍之以丹。丹垣之右一门,凡入瞻陵寝者,靡不由斯已。庙之前,有崇德之坊焉。陵之北,有天使之馆三焉。馆之前,有宰牲之亭焉。庙之右,有奉圣之寺焉,皆前世之所创制,讫世庙时而犹存者。世庙以来百余年矣。晷历推移,风雨穨蚀,土之朽于垣墉者十一;木之败于楣梠者十一;石之泐于碣墄者十一,彼陵庙以时缮完者然也。奉圣之寺又甚焉。若天使之馆、崇德之坊、宰牲之亭,故荡然已。
陵殿园(www.xing528.com)
(清道光十八年《炎陵志》)
天使公馆图
(清道光十八年《炎陵志》)
余以丙申之岁,始莅斯邑,修其秩祀,展谒陵下,睹斯颓落,弗释于衷。乃进邑之士大夫而谋焉,咸欢然乐致其资。实以丁酉之孟夏经始,至十月而落成。凡宰牲之亭、崇德之坊皆重建而不易其址。天使之旧馆,则逼近洣流,虑其荡析,弗可以因,乃营于旧馆之北,托诸崇阜。先是,陵之北有飞香亭、味草亭,倾覆已久。鄞县沈道宽令斯邑,构而成之,更筑咏丰台焉,至是亦十年矣,无不欹废。爰暨陵庙与奉圣之寺皆重新之,规制如旧,更高且广焉。林木茂密,古杉矗然。益以雕甍画栋,藻井玉珰,辉映乎其间,洵美观也。
陵殿图(清同治十二年《酃县志》)
间尝览《山海经》、 《墨子》、 《吕氏春秋》、 《史记》、 《汉书》、 《皇览》诸书,记先代帝王之冢墓详且备矣,而炎帝不与焉。至王象、缪袭纂《皇览》,司马贞谓“记先代之陵墓,宜皇王之省览,故曰《皇览》 ”,则于冢墓宜尤详,而炎帝之墓亦无闻焉。是汉以前无有言炎帝葬处者,至晋而始显。沿至于唐,司马贞尚能言之。逮考《路史·炎帝纪》,言“太祖抚运,感梦见帝,于是驰节夐求,得诸南方。爰即貌祀,时序隆三献”,则至唐末五代,复失炎帝陵寝之处矣。夫古帝王之墓,置守户,禁采牧,起寝庙,时祭醊,宜昭乎人之耳目,世世守之,而何至于时显时晦,时著录时汶闇,毋亦守土者崇奉守护之不谨,而学士记述搜讨之不勤与?余因是惧,故既修陵而记其巅末,书之贞珉。凡董役助资之士,具镌别石。
此役,除袭旧制重修炎帝陵殿之外,还对历代兴建的附属建筑进行维修或迁址重建,形成以炎帝陵墓、陵殿为中轴,布局合理,结构谨严,气势恢宏的建筑群。
陵左,有宋建飞香亭、味草亭;清建咏丰台等。陵右有宋建胡真官祠,明建陵寝寺(清更名奉圣寺)、崇德坊、宰牲亭、天使行馆、清建天使陪祭公馆等。
《炎陵志·陵庙》载备各建筑新旧规制:
陵庙,旧制,正殿宽四丈二尺,深三丈八尺,顶高三丈三尺。今重建,加宽五丈四尺,深四丈四尺,顶高三丈九尺。拜亭,宽三丈六尺七寸,深一丈六尺。今加宽五丈四尺,深一丈八尺。午门、戟门,共宽六丈五尺,今加宽七丈二尺五寸。午门高一丈九尺,今加高二丈二尺。左右戟门各高一丈五尺,今各加高一丈七尺四寸。寝门,宽八尺二寸,高七尺二寸。今加宽一丈,高九尺。外围墙,长十六丈三尺,高五尺五寸。今加长十七丈八尺,高六尺。夹道,各宽七尺。左右小门为送神出入之径,今各创一亭,接连殿廊,以蔽风雨。左右朝房,各三间,宽三丈一尺,深九尺四寸,高一丈八尺。今加深一丈四尺八寸,高一丈九尺。左右碑亭,旧制卑狭,今改与朝房并式。其御道旁阶,改砌条石,中间三陛,白石镌龙,并沿阶添设石栏,改覆琉璃磁瓦,庶宏敞规模,以昭崇祀。
天使、陪祭公馆三所,中正使,左副使,右陪祭,均各两栋三间。正、副使公馆:前栋各宽三丈六尺,深一丈七尺,高一丈七尺。后栋各宽四丈二尺,深一丈八尺,高二丈。丹墀、过亭,各长一丈二尺。每所计公堂、坐厅、厢房共八间。陪祭公馆:前栋宽三丈二尺,深一丈七尺,高一丈七尺。后栋宽三丈二尺,深一丈八尺,高一丈九尺。计公堂、厢房共六间。厨房一栋。周匝围墙,高六尺。照墙高七尺,长四十二丈。东西辕门二,鼓楼二。西围墙外,夫马厂一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