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土炎天——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探寻醽醁泉香的历史

神土炎天——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探寻醽醁泉香的历史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诗经》有“霝雨其濛”。乾隆二十八年任酃县知县的林愈蕃在《儒学观风示》中写道:“维酃地析茶州,辖归衡郡。鹿原云霭,遥连回雁之峰;醽醁泉香,远漱朱陵之洞。”酃城“八景”有“醽醁泉香”,县志称其“彻底澄清,甘若醇醪。 ”民间有龙王井与酃湖相通的传说:相传洪荒时代,山洪暴发,酃县这块地方一片汪洋。清酃县令李朝事有《醽醁泉香》咏道:醽醁泉原寄市城,澄清不受物嚣樱。

神土炎天——神农炎帝·炎帝陵·炎帝文化,探寻醽醁泉香的历史

南宋设县,以“酃”为名,有何寓意?

“酃”, “从邑,霝声。 ” “霝”出甲骨文金文,上雨下三口。《说文》:“霝,雨零也。”像雨从云中降落,会天降大雨之意。 《诗经》有“霝雨其濛”。

原来岣嵝山(南岳衡山)下的衡阳,古有酃(霝)湖。 《湘州记》云:“酃湖,周二十里,深八尺,湛然绿色,土人取此水以酿酒,其味醇美,所谓酃酒。 ”酃湖处衡岳之东,右湘(水)左耒(水)。两水流域为丘陵地带,宜耕宜渔,因而很早就是神农炎帝及其族裔的活动之地。

其实, “霝”字更似众口求雨。 《说文》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说“口”是用来说话、吃饭的。三口,即多口、众口。众口祈于上天,终于降下大雨。霝(酃)湖,正是炎族先民求雨之处。

春秋时,炎族后裔在霝 (酃)湖一带建立城邑,称“庞”〔38]。庞者,大也,高屋也,“龙居”之地也。或与神农炎帝的后裔鸿庞氏的传说有关。 “庞邑”,是楚之南陲大邑、重镇。有了城邑,于是“霝”字从“邑”为“酃”, “霝湖”也就成了“酃湖”。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设酃县(辖今衡阳市区、衡南县、衡东县、攸县、安仁县一带)。其治所北临耒水,南望酃湖(今衡阳市珠晖区酃湖乡) 。 《水经注》云:“县有酃湖,湖中有洲,洲上民居,彼人资以给酿,酒甚醇美,谓之‘酃酒’,岁常贡之。”西晋太康元年(280),晋平吴,荐“酃酒”于太庙。张载《酃酒赋》 ,即赋此酒。东晋武帝太元二十年(396) , 酃县并入临蒸县,属湘东郡。郡之治所设酃县故址。汉置酃县存598年。

八百余年后,宋宁宗析茶陵之南三乡设县,仍以“酃”名县。文武兼备、主政荆湖(安抚使)的曹彦约,在奏报设县时为何独钟一个生僻的“酃”字呢?

(清雍正) 《湖广通志》云:“守取古酃为名,历千百年莫有考而正之者。”说守土官为何以“酃”名县,千百年以来无人考证。

其实,在酃县做了16年(清顺治十五年至康熙十三年)县令的李朝事似乎有些明白:“汉之酃分属桂阳,即今衡阳。其名为酃,以其地东有酃湖也。宋嘉定始析茶陵之三乡为邑,仍系以汉之旧名,西隶于衡,岂非酃足为衡重哉!况鼎弓之遗迹犹存,道元之《水经》可读,尤非他邑可比。 ” 〔39]“鼎弓之遗迹”,指神农炎帝之陵; “道元之《水经》 ”,指《水经注》提到“酃酒”。(www.xing528.com)

乾隆二十八年任酃县知县的林愈蕃在《儒学观风示》中写道:“维酃地析茶州,辖归衡郡。鹿原云霭,遥连回雁之峰;醽醁泉香,远漱朱陵之洞。”说酃县的鹿原和酃泉与衡阳的回雁峰、朱陵洞同脉共源。

由此可知,宋代复以汉“酃”命县,一则不忘神农旧壤(衡岳、酃湖);二则借神农炎帝盛名,为酃酒佳酿扬名流芳。如《淮南子》所谓“清醠之美,始于耒耜”。

酃县城有酃泉(今存) 。 《酃县志·山川》云:“酃泉,俗名龙王井,在县东城内。宋置酃县,因泉掘井,汲以酿酒,甚醇,故名。”酃城“八景”有“醽醁泉香”,县志称其“彻底澄清,甘若醇醪。 ”

民间有龙王井与酃湖相通的传说:

相传洪荒时代山洪暴发,酃县这块地方一片汪洋。县南九龙潭有九条龙顺着山洪向北游去。其中有一条小龙因为贪玩,游着游着,离开了同伴,游入青台山的一条山沟,被大山阻住,只好返回。当它打算离开时,洪水已经消退。小龙无法藏身,便施展神力,穿地三百里直至酃湖,然后游到湘江与同伴会合。后人将回龙之处称作“回龙山”(在县城东) ,小龙穿地之处有泉流出,称作“酃泉”。从此,龙王井与酃湖地脉相通,水出一源。

龙王井泉水甘洌清纯,千年不竭。清酃县令李朝事有《醽醁泉香》咏道:

醽醁泉原寄市城,澄清不受物嚣樱。金芝仙露欣同质,玉涧芳流可并声。受福已知占井汲,濡膏靡尽羡渊泓。个中不减湘兰味,肯教时人识未精。

从霝湖(酃湖)到酃泉,先民们守望的仅仅是一泓清泉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