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朝廷视南方溪峒山民为“化外之民”,歧视欺压之事常有发生,引起山民强烈不满。嘉定元年,连年遭受饥荒的黑风洞数万瑶、汉山民,由罗世传、李元砺领头,先后举旗反抗官府。罗“缚李元砺以降”,历五年起义始平。嘉定四年,曹彦约以“诸洞辽远,难于控制”,奏准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设酃县,隶茶陵军。旋即鼓励移民,“给牛、贷种使开垦”,兴建书院,开设贸易,民气渐振。
宋都南迁临安后,加强了对南方的统治。朝廷视南方溪峒山民为“化外之民”,歧视欺压之事常有发生,引起山民强烈不满。嘉定元年(1208),连年遭受饥荒的黑风洞(其地在今桂东、资兴、炎陵三县交界)数万瑶、汉山民,由罗世传、李元砺领头,先后举旗反抗官府。所部转战四省(湘、赣、粤、闽),连破十三州。朝廷遣荆、鄂、江、池四州军讨之。三年三月,曹彦约(知潭州、湖南安抚)“击破李新(李元砺军副首领)于酃洣” 〔35],继而招抚罗世传。罗“缚李元砺以降”,历五年起义始平。
经此一役,参与起义的部分土著或罹难捐躯,或隐居山林。有的带着神农炎帝的故事南迁五岭,有的则融入瑶、畲等族群。留下来的居民,仍居住炎帝陵附近,守护始祖之陵。
嘉定四年(1211),曹彦约(官迁荆湖安抚使)以“诸洞辽远,难于控制”,奏准析茶陵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设酃县,隶茶陵军(属衡州府)。同时,析桂阳(今汝城县)之宜城、零陵二乡设效忠县(今桂东县);析郴州之资兴、程江二乡,复设资兴县。在一块面积不过六千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四万的山地,分立三县。旋即鼓励移民,“给牛、贷种使开垦”,兴建书院,开设贸易,民气渐振。(www.xing528.com)
置县后,官员文士往来趋频,陵庙祭拜日隆。也许是有感于礼敬心虔吧,每当祭祀,炎帝陵附近的山林必有群鹿出没,有人还见到过白鹿,以为祥瑞。于是文人雅士以陵山多鹿,并曾产白鹿,遂称“路原”为“鹿原”、 “鹿原坡”、 “白鹿原”;又因陵山濒临洣水,亦称“鹿原陂”。然坊间仍遵旧俗,称天子坟、皇山、炎陵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