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乾德五年(967),太祖赵匡胤诏修古帝王陵庙,并立“三年一祀”之制。
宋淳熙十四年(1187)正月十三日,史学家罗泌与其子罗苹从老家庐陵田南(今江西吉安县云楼镇田南村),翻过万阳山,来到炎帝陵考察。罗苹将其所见所闻记(注)入乃父新著《路史》 。在“(炎帝神农氏)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所谓天子墓者”的句后,注曰:“炎陵今在麻(鹿)陂,林木茂密,数里不可入。石麟石土,两杉苍然,逾四十围。两杉而上,陵也。前正两〔面]紫金岭⋯⋯寓人云,年常有气出之。”
饱览陵区风光之后,他们来到神农炎帝墓前,抚摸陵后的古杉,俯察陵前的石雕麒麟,感慨“云阳盘郁,空嗟少昊之墟;衡岭崔巍,莫觅祝融之”。说云阳的少昊之墟、衡岳的祝融之冢都不在了,所幸神农炎帝之墓尚存。最为难得的是,罗泌检讨以往著述,自责“戴笠持火之梦,其说未免失诬。然陵山自是岿然独著,而祀典于以罔替已。”说“宋太祖一梦得炎陵”之说,失之于诬。
罗氏父子“游陵山,拜灵丘,彷徨重阜”,从陵殿墙垣的西侧门望过去,是一个庞大的墓群, “崔嵬隐约且二百所”。遂幡然大悟: “以传信之神农有天下七十世,若其妃后亚旅(臣属或兄弟子弟)则有之矣。 ”“自庆甲徕,皆兆茶陵。乐乐其所生,礼不忘其本。 ”说他相信神农传七十代的说法,自第二代炎帝庆甲以来,都祔葬于神农炎帝陵墓之侧,他们以生能奉祀先祖,死能祔葬陵侧而感到荣耀,示其不忘“所生”之本。祔葬先祖陵侧是否符合礼制?罗泌认为:“族葬合兆(墓) ,自天子达,由古然矣,何惑乎炎墓之丛哉! ” 〔33]
离开炎帝陵之前,这位饱学之士挥毫题写:(www.xing528.com)
神农有天下传七十世,在古最为长世者。葬于茶陵,见于《郡国志》、 《帝王世纪》,予作《路史》纪之详矣。后十有五年,始获拜陵下。摩挲古杉,俯叹石麟,追忆曩昔,恍尔隔世。
淳熙十四年正月乙卯,炎陵外臣庐陵罗泌书款。
过了两年,即淳熙十六年(1189)冬,宋左丞相周必大(周益公)去职,退避庐陵(吉安), “以炎陵事”拜访乡梓名士、世交罗泌,问及炎帝之墓为何在南方。罗泌郑重地告诉他:“盛德在火,不刊之祀。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此实司南方者。是故,炎帝墓茶乡,而祝融墓于衡山。 ” 〔3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