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无墓祭。商周之际,民俗重“上墓”(又称上坟、野祭) 。《论衡·四讳篇》 :“墓者,鬼神所在,祭祀之处。 ”秦汉以后,冢、墓、坟通用,唯皇帝之墓称陵,并在陵地建有陵园和寝殿,有了王室对其近祖的陵墓之祭。
两汉是祖先祭祀方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陵寝祭祀方式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与宗庙祭祀并行的一种祖先祭祀方式。汉代“诸陵寝皆以晦、望、二十四气、三伏、社、腊及四时上饭”〔30],但仅限于近祖。故《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感叹:“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六朝礼仪制度不一,但多数不行墓祭。唐初,行谒陵之礼频繁,每月朔望及节日均有祭陵之礼。〔31]唐天宝六年(747),玄宗李隆基诏命在长安修建三皇庙,奉祀伏羲、神农、黄帝。七年,又诏命于“历代帝王肇迹之处”, “所在亦置一祠宇”〔32]。于是,炎帝陵所在茶陵县,在太和山修建了祠宇,奉祀神农炎帝。 《路史后记三》所谓“有唐尝奉祠”即指此。
然清(道光) 《炎陵志》引《二研斋丛话》却持另一说:“唐有天下,凡县有帝王陵者皆加唐字。 ”“炎(帝)陵在唐时属茶乡, 《路史》云‘有唐尝奉祠’,不闻改茶陵名。然陵前有‘唐兴寺’,宋淳熙时改为胡真官庙。‘唐兴’之名殆亦因炎陵而名与?”说唐朝曾将帝王陵寝所在的县名都加一个“唐”字。茶陵并未更县名,仅将炎帝陵旁的寺庙改名“唐兴寺”,是因为县名中已有“陵”字,无由复加。故以为“有唐尝奉祀”,是指“唐兴寺”的僧众曾事奉炎帝陵的香火和洒扫。这在推崇佛教的唐代并不鲜见。(www.xing528.com)
其实,商周尚鬼神,楚风尤崇祭祀。世居洣水之滨的炎族后人“上墓”(祭于墓前)的习俗世代相沿,有无寝殿并不在乎。始祖也好,近祖也罢,他们合祭诸先祖于氏族公墓,即《路史》所云“炎墓之丛”。
炎族后人的“墓祭”尚火、尚血。他们在始祖的诞辰日、忌讳日、四立日、岁终报享日以及部族有大事,都会在帝陵之前,燃烧柴火、宰杀禽牲,将毛血供于陵前,然后载歌载舞,尽兴而散。也许他们曾在陵上或陵旁搭建过庐舍,作为陵寝或陵庙,并有人专司供飨。然“墓祭”始终是他们的主要祭祀形式,并延续到近现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