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220-589)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时期。在南方,先后有孙吴、东晋和宋、齐、梁、陈等六个汉族政权建都南京(孙吴时称建业;东晋、南朝称建康) ,史称“六朝”。与东晋对峙的有北方“五胡十六国”,其中建立北周割据政权的宇文氏自谓是神农炎帝之后。
此间,北方战争频繁,大批北人南渡,中原文化南播,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社会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茶陵先后隶吴之荆州湘东郡,晋之湘州湘东郡,宋之荆州湘东郡,齐之湘州、湘东王国,梁之衡州,陈之西衡州。南迁北人视当地人为“土人”(土著) 。
与此同时,不少楚湘人物活跃在大江南北的政治、军事、文化舞台,“荐绅先生难言”之“南蛮”风物遂传播于世。
较早系统整理神农炎帝事迹的是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一云宁夏彭阳县)人皇甫谧。这位生于东汉,长于曹魏,没于西晋的史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在南北文化交流中, “出入诸子纬候,间涉恢奇”,获取大量历史信息。他以汉前纪年残缺,于(三国)曹魏间著《帝王世纪》并《年历》,合十二篇。在《帝王世纪》中,皇甫谧以世居西北的阅历和“博采经传,旁观百家”的底气,梳理了庞杂纷繁的古史传说,明确告诉世人:炎帝神农“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
皇甫谧去世后20年(281),兵燹又一次漫延楚湘。(www.xing528.com)
晋永宁元年(301)十月,略阳(巴氐)人李特率秦、雍六郡流民在益州(治今成都)起义。随即攻下成都,建国“成”。晋廷急征荆州壮勇赴益州镇压,遭到荆州民众的抵制。张昌乘机在安陆山(今湖北云梦)聚众起义。趁晋廷诸王争夺朝权之机,张昌分兵四出,攻城略地。其 势力很快扩展到荆、江、徐、扬、豫五州的大部分地区。其一部南破武昌、长沙,直攻湘东茶陵。 “所部无禁止,但以劫掠为务”。
守护炎帝陵墓的康乐乡(帝陵所在地)义士李义闻讯后,慨然倾其家资,购买兵器,保境护陵。乡民在陵北一带凭险设防,将入境“乱军”驱逐境外。晋太宁间(323—326),荆州牧陶侃屯长沙, “闻李义勇,召之麾下”统兵。李义死后葬康乐乡大尉冲,乡民以其忠义可嘉,祀之“忠义祠”。〔29]
“六朝”300余年,是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文化大交流时期。儒、释、道三教在冲突中融合和发展。玄学、道教、佛教根据各自的理解和需要,从不同角度搜集整理神农炎帝事迹。继谯周、皇甫谧之后,范晔、张华、崔豹、葛洪、阚骃、习凿齿、陶弘景、郭璞、傅玄、干宝、王嘉、萧绎、沈约等,多有关于神农炎帝的撰述。他们前承秦汉,后启隋唐,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