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土炎天:炎帝陵与茶陵的历史文化

神土炎天:炎帝陵与茶陵的历史文化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之初, “长沙”与“路人”毗邻,且互不相属。“茶(荼)陵”之名,岂止始于汉代!《读史方舆纪要》云:茶陵“右翼庐陵,左蔽衡岳,山川绵亘,民物阜繁,于衡湘之间,称为奥区。”元代国子祭酒江存礼拜谒炎帝陵之后,曾登临茶陵云阳山之紫薇峰,凭吊赤松子坛。所谓“长沙之尾”,即治所在北(首) ,其南为尾。荼陵既为长沙国之南,其南三乡则尾之又尾了。

神土炎天:炎帝陵与茶陵的历史文化

春秋之初, “长沙”与“路人”毗邻,且互不相属。故《逸周书》记载贡献方物的诸侯和“蛮服”,将路人、长沙并列: “路人大竹。长沙鳖。”

路人贡献大竹之后约五百余年,秦统一中国,在南楚设“长沙郡”,辖今湖南大部分、湖北以南、江西西北和广东的连县、广西的全州等地,以临湘县为治所。 《元和郡县图志》云: “《禹贡》 :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秦并天下,今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秦时的长沙郡已置荼陵县(隋唐时改“荼”为“茶”) 。

何谓茶陵? 《路史·后纪》注引《衡图经》云:“茶陵者,所谓山谷生茶茗也。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 ”《国语·齐语》云:“昔者圣王” “陵为之终”。韦昭注: “以为葬也。 ” 〔26]茶陵之“陵”为“昔者圣王”终葬之所,其义昭然,其时尚矣。 “茶(荼)陵”之名,岂止始于汉代!

《读史方舆纪要》云:茶陵“右翼庐陵,左蔽衡岳,山川绵亘,民物阜繁,于衡湘之间,称为奥区。”

元代国子祭酒江存礼拜谒炎帝陵之后,曾登临茶陵云阳山紫薇峰,凭吊赤松子坛。他眺望东南天际那片祥云,感慨帝陵沧桑,关山险阻。问道: “炎陵几度尘飞海,汉代何年客度关? ” 〔27]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刘邦封吴芮为长沙王,以秦长沙郡为长沙国,临湘县驻所为长沙王国都,传五世45年。至前元二年(公元前155),汉景帝封其子刘发为长沙定王,其国曰长沙,辖十三县:临湘、罗、连道、益阳、下隽、攸、酃(古酃县,在今衡阳市)、承阳、湘南、昭陵、荼(茶)陵、容陵、安城。以刘沂为荼陵侯,在县东北建荼(茶)王城。刘氏长沙国传七代八王、 164年。荼陵县隶长沙国,历吴、刘两姓王凡209年。(www.xing528.com)

时酃县(今炎陵县)地为长沙国所辖荼陵县之南三乡。所谓“长沙之尾”,即治所在北(首) ,其南为尾。荼陵既为长沙国之南,其南三乡则尾之又尾了。古谓炎帝神农“葬长沙”、 “长沙之尾”,犹今之谓“葬株洲(辖炎陵县) ”、 “株洲之尾”也。

奉祀先祖之茔的炎族路人、杨越人,至汉代已化为楚南土著,其主流文化为楚文化。 《史记·货殖列传》 :“衡山、九江、江南、长沙是南楚也,其俗大类西楚。 ”《酃县志》引《汉书·地理志》 :酃俗“水耕火耨,民食鱼稻,以渔猎、伐山为业”。又引《方舆省览》 : “俗尚农桑,民知教化。”尽管如此,但杨越人仍未尽脱越俗。

2011年初,在距炎帝陵约一公里的洣水西岸山丘上的一个施工现场,文物部门抢救性地发掘了一座竖穴土坑木椁墓,封土为椭圆形,长径70余米,短径30余米,高约6米。墓室长约9. 3米,宽约7. 4米,深约6米。墓穴朝向炎帝陵(东向) 。椁室长约7. 2米,宽约6米,高约2. 1米,全部由巨大的楠木枋铺垫、垒砌、盖封。椁室由中间的棺室和四周的箱室组成,各室之间的隔断处均设有地梁和顶梁,地梁和顶梁之间插有木板和栏杆。

此墓曾遭盗掘和破坏,随葬品被洗劫。棺室内置两具棺木,是由整段楠木刳凿而成的船棺(独木棺)。墓中遗留车轮、车辕以及车伞、车厢等部件;发现盖弓帽、器盖、耳杯等少量铜器和漆器残件。〔2 8]从墓葬规模和独木棺葬具看,墓主人地位显赫,而且沿袭越人葬俗,也许是杨越人中最后的“显贵”吧。

独木棺遭受破坏,震惊了炎族后人。西汉末年,绿林军、赤眉军相继起义,荆楚沸腾。守陵人将神农炎帝陵墓的封土铲平,以防乱兵发掘。罗苹在《路史·后纪》注中记载了这件事:“赤眉时,人虑发掘,夷之”。事过之后, “土人”将坟土重新堆筑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