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爵官封土、胙氏联姻、往来迁徙的过程中,杂居之地原来的氏族界限已趋模糊,炎黄部族与东夷族及其他氏族逐步融合,标志着以炎黄联盟为基础、融合众多氏族的华夏族开始孕育。
黄帝族进入中原后,以农耕为业的炎帝族离不开中原地区的优越生产条件,因而大部分仍留居原地,但也有一部分外迁。其中南迁部族初停于彭蠡、洞庭之间,后来逐步散居于西南万山之中,远及于安南、暹罗等地。蚩尤之后的九黎族人,一部分留在原居地,一部分亦徙居东南方。 “四夷之中,若北若西若南,皆以不甘屈服起而与抗。惟东夷未起,因目东夷为君子国。 ” 〔32]
迁徙部落,往往将原居地的名字带去,初时有音无字,后随音书之,故有异地同名者,或音同字不同者。史籍中常见一名多地,或一地多名,这种现象,恰是部族频繁迁徙留下的记忆。
原来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生活的氏族部落南迁之后,为适应新的生产与生活环境,逐步过渡到农业定居生活,就其本身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进步。同时,在与迁徙地原有氏族部落的融合过程中,不仅促进了部落内部种植业、手工业和养殖业的分工,而且发展了部落之间的分工和交换关系。从而加速了氏族制度转向奴隶制度的历史进程。
氏族部落的迁徙,推动了原有氏族部落发生分化和改组,也带来了他们本身的分化和改组。原来互不相通的氏族部落之间,交错居住,相互通婚,而且有时因为某种需要结为联盟。这就打破了原来的氏族部落的界限,跨出了民族的第一步,自此以后,他们开始互相融合为华夏族。〔33]
何谓华夏?
《说文》释: “华,荣也”,引申为光华、兴盛。夏,谓中国之人,引申为大族。 “华夏”,即兴盛的中原大族。在古代文献中,所谓“华夏族”指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氏族,称“华”、称“夏”或“华夏”、 “诸华”、 “诸夏”。 《说文》 : “夏,中国之人也。 ”这里的“夏”是族名, “中国”是地区名(指中原)。这个称号随着民族融合的不断深化,到战国时,由于各族之间的界线大都泯灭无存,遂取代了“炎黄之族”,而成了中原民族融合体的通称,并逐步向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共同文化的人的共同体——民族过渡。
华夏族之名虽然出现较晚,但作为一个族体的孕育,它发胚于神农炎帝时期,成长于炎黄联盟时期。(www.xing528.com)
华夏族的起源,首先是炎帝、黄帝在各自的始居地发展壮大,成为强大部落或部落联盟;随后向四方迁徙,拓展,共同开辟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族团生存之地。阪泉之战、涿鹿之战后,三部落结成华夏联盟集团,将地域扩大到豫东、冀南、山东一带。华夏族与苗蛮族的融合,又把领地推进到江汉地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族不断接触,始而相斗,继而相安,血统与文化逐渐交互错杂,终于同化,形成一种融合而较高的民族文化——华夏文化”〔34]
有研究认为,华夏族的形成,大致经过了四个时期:即从伏羲、炎帝部落的发展,到黄帝部落的崛起与涿鹿、阪泉之战,为孕育时期;从涿鹿、阪泉之战到夏王朝的建立,为部落联盟时期;从禹夏到秦始皇统一六国,为融合时期;至秦、汉为转化发展时期。〔35]
《汉书·叙传》云:“方今大汉⋯⋯基隆于羲农,规广于黄唐。 ”意思说, “六合之内,莫不同源共流”的“大汉”(汉朝) ,奠基于伏羲、神农时期,初步形成于黄帝与唐尧时期。 (三国)吴黄武八年(229),孙权称尊号,因瑞改元。命胡综作赋,有“黄(帝) 、 (神)农创代,拓定皇基,上顺天心,下息民灾”之词。 (三国)魏明帝曹睿亦于青龙五年(237)诏三公曰: “昔在庖牺(伏羲) ,继天而王,始据木德,为群代首。自兹以降⋯⋯承天改物,序其纲纪。虽炎、黄、少昊、颛顼、高辛、唐、虞、夏后,世系相袭,同气共祖。 ”〔36]由“同源共流,到同气共祖”,历经东汉末年社会动乱的精英们,对于民族的认同,较之班固(《汉书》作者)无疑又深入了一层。
在华夏族起源和形成的过程中,炎帝、黄帝及其裔族,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开辟了以中原为中心,辐射黄河、长江流域共同的生存地域;建立了姬、姜二族的长期通婚与联合关系;创造了以南稻北粟农业为主,农耕与游牧并存的共同经济生活;建构了以英雄祖先为对象的共同心理崇拜。〔37]
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但它的来源不仅是华夏族,而是以华夏族为主要成分的多个古老民族融合的结果。梁启超曾说:“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求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38]
费孝通认为:“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所形成的。 ”“它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同时也有分裂和消亡,形成一个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 ”所谓“炎黄子孙”,正是神话式地反映了这种复杂错综的形成过程。〔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