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炎帝陵·炎帝文化:黄帝巩固盟主地位的策略

神农炎帝陵·炎帝文化:黄帝巩固盟主地位的策略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对世居中原的土著炎帝族、东夷族等部众采取封土立社、赐姓爵官、通婚联姻、迁徙“强项”、征伐“不服”等刚柔互济之术, “陶天下之民”,巩固其“盟主”地位。故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獯鬻“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

神农炎帝陵·炎帝文化:黄帝巩固盟主地位的策略

黄帝对世居中原的土著炎帝族、东夷族等部众采取封土立社、赐姓爵官、通婚联姻、迁徙“强项”、征伐“不服”等刚柔互济之术, “陶天下之民”,巩固其“盟主”地位。经过漫长的碰撞、磨合,建立起炎、黄、蚩(东夷)三大族团为主体的大联盟。这个联盟,后人称之为华夏集团。

封土爵官 黄帝对炎帝集团、东夷集团中的“优秀和平者予以官爵以羁之,封之国土以容之,崇其明祀以縻之,化暴戾之气,使不思叛。 ”〔18]

黄帝任命蚩尤(应是袭“蚩尤”之号者)、大常、苍龙祝融、大封、后土等六人为相。六相中既有炎帝族团的人,也有东夷族团的人。《管子·五行》说:“黄帝得蚩尤而明于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苍龙而辨于东方,得祝融而辨于南方,得大封而辨于西方,得后土而辨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 ”“蚩尤(袭号者)明乎道,故使为‘当时’(官职名,即‘相’)。苍龙辨乎东方,故使为工师;祝融辨乎南方,故使为司徒;大封辨乎西方,故使为司马;后土辨乎北方,故使为李(通 ‘理’,管刑狱)。 ”与此同时,推行德政,抚慰四方之民。故《尸子》曰:“四夷之民,有贯胸者,有深目者,有长肱者,黄帝之德尝致之”。

黄帝为炎帝后裔封官胙土。炎帝器(传说中第七代炎帝)生子三人,钜为黄帝师,伯陵为黄帝臣,祝庸为黄帝司徒;又以缙云氏为缙云之官;以苗民( 《世本》作伯夷)作“五刑”。同时, “封炎帝支子于路”,而“崇炎帝之祀于陈”。炎帝姜姓之国十三:怡、伊、纪、淳、甘、州、舟、骀、戏、向、薄、列、赖,皆为黄帝所封,初本居此,因而封之。〔19]

黄帝对东夷部族(蚩尤旧部),实行区别对待。 “迁其民善者于邹屠之地,迁恶者于有北之乡。 ” 〔20]所谓“善者”即服化者, “恶者”即不服者。王献唐《炎黄氏族文化考》云:邹屠即浊鹿(涿鹿), “浊鹿为炎族旧壤,迁于邹屠者曰浊鹿,其迁于有北者亦曰浊鹿,有北之涿鹿,即怀戎之浊鹿,乃当时炎族被迁之所,非蚩尤原居之地”。 “有北之乡”亦泛指北方寒冷荒凉的地方。

“乃命少昊清司马鸟师,以正五帝之官,故名曰质。天用大成,至于今不乱。 ” 〔21]即以东夷族的少昊挚(首领)安抚蚩尤的旧部,以少昊之子修、熙为玄冥(司冬),该为蓐收(司秋)。以蚩尤后裔袭蚩尤号者,佐少昊主金(管理五兵)。

蚩尤的威名和影响实在太大。蚩尤没后,其部族不服者纷纷举行反抗,“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服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 ” 〔22]后世奉蚩尤为“战神”,立蚩尤祠,祭蚩尤旗,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史记》载:秦始皇曾祠“兵主”蚩尤于齐之西境东平陆监乡。汉高祖“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唐李荃《太白阴经》辑录《祭蚩尤文》。文曰:

尔炎帝之后,蚩尤之神。太古之初,人尚敦素。拓石为内,弦木为弧。今乃铄金为兵,割革为甲,树旗帜,建鼓鼙,为戈矛,为戟楯。圣人奄有寰海,四征不庭,服强畏威,伐叛诛暴,击五兵之利为万国之资。(www.xing528.com)

通婚联姻 炎黄二帝同出于少典氏(父族)、有蟜氏(母族),为“双胞族”。姜、姬二姓的通婚与联合关系从炎黄时代开始,一直延续到周代,连绵不绝。两个氏族牢固地融合为一体,成为华夏族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汉民族的形成建立了牢固的基础。

史传,黄帝母亲附宝,姜姓,是炎帝族。黄帝有十三妃,“元妃嫘祖之嫘,与次妃方累之累,彤雷之雷,音同皆出于釐,帝鸿母方累氏,釐姓可证。累固炎族也”;黄帝之子昌意娶浊山氏,黄帝之孙颛顼娶炎族的娵訾(亦作邹屠);帝喾四妃姜嫄有骀氏(后稷之母)、简狄有娀氏、庆都陈丰氏(尧母)、常仪娵訾氏皆炎族所出。老童娶骄福根水氏,陆终娶女隤鬼方氏,夏禹娶涂山氏,周祖太王(古公亶父)之妃太姜等,皆炎帝后裔。〔23]

黄帝族亦与九夷族联姻。传说黄帝之子昌意娶了蚩尤之女,黄帝曾孙帝喾娶蚩尤之裔为妃。〔24]

迁徙强项 炎黄联盟之后,对“强项”者,以兵力服之,或“离析远迁之”。 “被迁炎族,类指强项者而言,不能悉族全迁也。 ” 〔25]所谓“强项”者,即“不服”者。

散居于四面八方的炎族后裔也有“强项”者,曾先后与黄帝抗衡。故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东至于海,西至于空桐,南至于江,北逐獯鬻“凡五十二战而天下大服”。〔26]黄帝之后,北方有共工与帝喾高辛氏争帝;西方有犬戎(姜戎)起事;南方有九黎之后三苗发难。历帝尧至帝舜,“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 〔27]

春秋时,“杂居既久,又重之以婚姻,上行下效,靡然成风。血统既紊,族姓混淆,何炎何黄,已无从划分。故春秋之世,灼知为四夷者,仍其强项不肯随和者耳。其内地同化,杂居黄河流域者更无量数,不知其为夷也。非特黄族不知,即炎族亦不知之”。 “凡强项不肯同化者则为夷,其同化者不为夷,不为夷则无分矣。孔子曰:‘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 〔28]此时,是“夷”是“华”,已无族群之分,而只是区域之别了。

“通向文明的道路已经打开了,在行将到来的社会阶段上,将出现庞大的地域性部落联盟。 ” 〔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