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了数百年的炎帝族,其后裔都有哪些?
《史记索隐·三皇本纪》云:“其后有州、甫、甘、许、戏、露、齐、纪、怡、向、申、吕,皆姜姓之后,并为诸侯,或分掌四岳。当周室,甫侯、申伯为王贤相,齐、许列为诸侯,霸于中国。盖圣人德泽广大,故其祚胤繁昌久长云。”
炎族后裔中的主要传说人物有:
共工 名康回,其部族是姜姓炎族的一个显赫氏族。主要活动区域在伊水和洛水流域,其后向北发展,迁都于“共”。
古籍多有共工事迹传说,上及远古,下及虞夏,而且多与水有关。高诱注《淮南子·道应训》 :“伏羲、神农之间,有共工、宿沙霸天下者。”出现多位“共工”的原因,一是作为部族首领,可能承袭了多代;二是作为负责制作(或治水)的“职官”名,亦曾有多人袭任。
《左传·昭公十七年》 :“共工氏以水记,故为水师而水名。 ”《国语·鲁语上》说:“共工氏之伯九有也。 ”伯,霸也。 “伯九有”即“霸九州”,谓共工氏拥有多个氏族或据有多块土地。共工部落位于黄河中下游,是炎帝部落集团中的一个强盛部落。因为不合“五德终始”的序列,虽然名气挺大,但未能列为“帝”,而被称作“王”。
至“五帝”时,袭共工氏之号的共工,曾经负责治水,他用围堵的办法去治理水患,结果失败了。不仅没有把水治好,而且造成水灾。但《淮南子》认为,所谓“水灾”,其实是共工开山泄水,使之流向东南,以水为兵,与五帝之一的颛顼抗衡。
传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一怒之下撞向不周之山,致使撑天的柱子折了,系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向西北移动;地在东南方有了凹陷,所以水流、尘土都向东南方汇集。屈原在《楚辞·天问》中问道:“康回冯(凭)怒,地何故东南倾? ”《淮南子·原道》说:“昔共工氏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 ”
共工虽死,威名犹在。 《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共工有个臣子叫相柳,有九颗头,分别在九座山上吃东西,相柳经过的地方,就会成为溪泽。大禹杀了相柳,将渗有相柳血气的泥土挖出来,在昆仑山以北堆成众帝之台。但凡善射的人都敬畏北面的“共工台”,不敢向北射箭。
毛泽东曾以独特的见解评价共工,称他是“胜利的英雄”〔41]。
句龙(后土) 《礼记·祭法》说:“共工氏之霸九有也,有子曰句龙,为后土,能平九土”。 《山海经·海内经》 : “共工生后土。 ”
句龙能平水土,帝颛顼之世,推举他担任土正。因治水成功,尧时被奉为“社”神。韦昭注:“后,君也。使君土官,故日后土也。 ”“社,后土之神也”。三代以来,天下皆祀“社神”。曹植有《社神》赞云:
于惟太社,官名后土,是曰句龙,功著仁古,德配帝皇。
后土有子曰噎鸣,噎鸣生了十二个儿子,分别以一年的十二个月取名。后来成为十二个以“干支”命名的氏族。
夸父《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依此说,则夸父是后土的孙子,共工的曾孙。
传说,夸父耳朵上挂着黄蛇,手上握着黄蛇。一天,他看到太阳西斜,就要落下去了。心想,人们不能没有太阳,一定要抓住它。于是迈开双腿,朝太阳追去,终于在禺谷之际(太阳下山处)追上太阳。夸父口渴,想喝水,便来到黄河、渭河,把河水喝干了,还是不解渴。于是再往北,去大泽喝水。但还没走到,便渴死在路上。临死时将手杖丢下,化为数千里的桃林。
陶渊明称颂这位憨厚可爱的英雄: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诗中的“邓林”,即桃林。说夸父死了,还为后人留下一片桃林,也算是一件莫大的功德呢。
缙云氏《世本·氏姓篇》 :“缙云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当黄帝时任缙云之官。”传说,缙云氏以赤云为图腾,故称缙云氏。缙云之官,主夏,即南方。其后以官名为氏。发展为部落后,从晋水东徙至缙云山,部落首领皆袭称缙云氏。其后为诸侯者曰“饕餮”。 《汉书·律历志》 :“三苗乱德。注:师古曰:‘三苗国名。缙云氏之后为诸侯者,为饕餮也’。”帝舜时,部族被流放于西南。
封钜 黄帝之师。 《世本》云:“封氏,炎帝之后。封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夏封父,侯国君也,今封邱是。”封邱(丘)即今河南省开封一带。 《路史·后纪》云:“炎帝器,器生钜及伯陵、祝庸。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而为封钜。夏有封氏,封文侯,至周失国。有封氏、钜氏、封父氏、富父氏。”
伯夷 帝颛顼之师。 《姓氏寻源》引《世系表》云:共工“从孙伯夷佐尧,掌四岳,号太岳”。帝尧时伯夷辅政,掌管礼仪,为尧“典三礼”、 “定五刑”,助尧治理天下,政绩卓著。 《尚书·尧典》 、 《史记》均载:尧禅位于伯夷,伯夷以“否德忝帝位”辞,并推荐舜继帝位。帝舜时命伯夷为秩宗,掌管宗庙祭祀。
《国语·周语下》谓:“祚四岳国,命以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 ”韦昭注:“姜,四岳之先炎帝之姓也。炎帝世衰,其后变异,至四岳有德,帝复赐之祖姓,使绍炎帝之后。”封为吕侯,子孙以吕为氏,尊伯夷为吕姓始祖。其后繁衍出吕、齐、岳、崔、许、高、卢等姓。(www.xing528.com)
许由 帝尧、帝舜之师。四岳后裔衍出,许姓始祖。
《庄子·天地》 :“尧之师曰许由”。 《吕氏春秋·尊师》 :“帝舜师许由”。传说帝尧曾让位于许由,许由不受。 “遂之箕山之下,颖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尧又派使者请他做九州长,许由觉得听到这样的话,弄脏了自己的耳朵,于是“洗耳于颖水之滨”。后世赞其不慕虚荣,行为高洁,为上古隐士。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中说: “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余以所闻(许)由、(务)光,义至高。”
逄(庞)伯陵 《山海经·海内经》 :“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路史·国名记》云:“逄,伯爵,伯陵之国,黄帝所封。夏有逄蒙”。 “齐之先有逄伯陵,盖伯陵前封逄,后改于齐。故《山海经》有北齐之国,姜姓,是两齐云。”其后有逢伯陵。
《左传·昭公二十年》 :“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 ”《国语·周语下》 :“我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逢公之所以凭神也。 ”韦昭注:“伯陵,大姜之祖,有逢伯陵也。逢公,伯陵之后,太姜之侄,殷之诸侯,封于齐地”。伯陵及其后裔均在齐地。其后,有蒲姑氏、姜尚(子牙)等。
有邰氏 又称台骀。 《说文》 :“邰,炎帝之后,姜姓所封,周弃外家国。”《路史》:“后稷母有邰氏,后泰王复取于邰。”说有邰氏姜姓,是周弃(后稷)母亲姜嫄(帝喾妃)的娘家。 《诗经·大雅·生民》云:“厥初生民,时维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载震载风,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毛亨《传》注:“姜,姓也。后稷之母,配高辛氏帝焉。 ”郑玄笺注:“姜姓者,炎帝之后,有女名嫄。”周代王室多与姜姓有邰氏族通婚。
彤鱼氏 传说是炎帝之后,姜姓。其氏族以鱼为图腾。黄帝次妃彤鱼氏即出此部族。故《国语·晋语》曰:“夷、鼓,彤鱼氏之甥也。 ”
纪氏 《世本》云:“纪氏,炎帝之后,封纪,为齐所灭。 ”初居于成纪,尧舜时东迁于纪城,再迁于纪氏城,后迁于山东。
箕氏 炎帝后裔。氏族初居渭河流域,后迁居于箕山、箕谷。尧舜时东迁于箕山。
三鸟氏 《世本》云:“三鸟,炎帝之后,侯国,氏焉。 ”三鸟即鸟氏,或作乌氏。初居吴山,后徙于汉时的乌氏县。
灵恝 《山海经·大荒西经》载:“炎帝之孙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郭璞注:“恝,音如券契之契。 ”“有灵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
灵恝又作灵契。以契为名,可视为图腾或氏族名,亦有可能是制作契文的氏族。灵恝部落善于算卜,有十个巫师(氏族), “上下于天”,即与天地之神沟通。或许他们能在甲骨、木片、石头上刻画契文,以卜天地间事。
氐(互)人 《山海经·海内经》 :“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是一个以鱼为图腾的氏族。
郭璞《氐人》赞曰:
炎帝之苗,实生氐人。死则复苏,厥身为鳞。云南是托,浮游天津。
祝融 《山海经·海内经》云:“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祝融”作为火正、火神名,可能有多人称用。作为部落首领,《庄子·胠箧》称,伏羲氏以前已有祝融氏,是伏羲、女娲时期的部落首领。
《山海经·海外南经》 :祝融, “兽身人面,乘两龙”,则祝融族是以人面怪兽为图腾的部落。炎帝时期,“祝融”或为人名(炎帝器之子) ,或为“火官”之职,主管南方。故《淮南子·天文训》云:“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执衡而治夏。”朱明,即祝融,死后葬于衡山之阳。配祀炎帝。
古籍亦有祝融即帝颛顼时期的“黎”之说,是南方部落集团的首领。属华夏集团南迁的一支。郭璞《南方祝融》赞曰:
祝融火神,云驾龙骖。气御朱明,正阳是含。作配炎帝,列位于南。
禄续 传说是神农炎帝三世孙帝明之子。越南古籍《大越史记全书·外纪·鸿厖纪》、 《岭南摭怪·鸿庞氏传》载,禄续之孙雄王为越南民族传说中的始祖。〔42]
《山海经》还载有: “北齐之国,姜姓,使虎、豹、熊、罴”;“有黑齿之国。帝俊生黑齿,姜姓,黍食,使四鸟”; “有胡不与之国,烈姓,黍食。 ”郝懿行云:“烈姓盖炎帝神农之后。 ”
此外,有的古籍或现代研究,将蚩尤亦列入神农炎帝部属或后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