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炎帝陵,文明移风

神农炎帝陵,文明移风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神农炎帝“辟草昧而致文明”〔33],以“人之文”移风化俗。观察天的文饰,以明察四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的伦常秩序,以教化天下,达到潜移默化、移风化俗的目的。据考古资料,仰韶文化时期有了骨笛、骨哨、陶埙、陶铃、陶鼓、陶号角、陶摇响器等乐器。当时风俗成,往往朴而野。收其用,未为晚。“有娀之女”,即有娀氏之女,是留在北方成为北狄的神农炎帝的后代。后来对这些动作逐步加以美化组合,于是产生了舞蹈。

神农炎帝“辟草昧而致文明”〔33],以“人之文”移风化俗。

《周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孔颖达疏:“止物不以威武而以文明,人之文也。”这段话的大意是:以文明(不是强迫)使人的行为止于应有的限度,叫做“人之文”。观察天的文饰,以明察四季时序的变化;观察人的伦常秩序,以教化天下,达到潜移默化、移风化俗的目的。

神农炎帝时的“人之文”,即源于农耕生活最初的精神生活。

土鼓苇龠 传说,土鼓苇龠是伊耆氏的乐器。原始音乐有声乐和器乐,声乐的产生早于器乐。最初的声乐是先民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减轻疲乏而发出短促、整齐、有节奏的号子。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活动和生活内容的丰富,简单的号子发展成配有歌词,表达思想情感或叙事、祭神的歌曲。

而器乐则是在狩猎中产生的。先民为了捕获飞禽走兽,常常模仿禽兽的叫声,制作各种“拟声”工具。这些工具经过改造,用来吹奏乐曲,并逐渐发展成乐器。先是以树叶、竹子、芦苇、木、骨、石等材料制作,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后来又有了陶制乐器。据考古资料,仰韶文化时期有了骨笛、骨哨、陶埙、陶铃、陶鼓、陶号角、陶摇响器等乐器。这些乐器,能够吹奏、打击出曲调,为歌唱、舞蹈伴奏,或为祭祀活动营造气氛。

《礼记》云:“土鼓、蒉桴、苇龠,伊耆氏之乐也。 ”神农炎帝时期的鼓,有木鼓和陶鼓。木鼓是在截断、凿空的树干两端,蒙上兽皮或鳄鱼皮制成;陶鼓(土鼓)以瓦为框,以皮蒙面而成,两面可击。形制有桶形、喇叭形、直口或侈口形、筒形等。元代农学家王桢有《土鼓》诗云:

粤昔伊耆氏,乐制惟土苴。继自神农氏,作鼓正从瓦。蒯桴一击引,真性足陶写。当时风俗成,往往朴而野。太音能稀声,调高和诚寡。迨周因用之,吹合幽颂雅。祈年及祭蜡,齐敬格上下。是虽器质略,名亦不徒假。花腰鸣且急,可以愧来者。

作琴归神《世本·作篇》云: “神农作琴”。 《淮南子·泰族训》 :“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 ”《隋书·音乐》 :“伊耆有苇龠之音,伏羲有网罟之咏,葛天八阙,神农五弦,事与功偕,其来已尚。”

桓谭《新论·琴道》详述了神农琴的创意和规制:“昔神农氏继宓羲而王天下,亦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削桐为琴,绳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长三尺六寸有六分,象棋之数;厚寸有八,象三六数;广六寸,象六律。上圆而敛,法天;下方而平,法地;上广下狭,法尊卑之礼。琴隐长四寸五分,隐以前长八分。五弦,第一弦为宫,其次商、角、徵、羽。”

原来神农制琴,不仅是娱乐,而是为了“通万物,考理乱”,陶冶性情; “禁淫僻,去邪欲”,以“协和天下”〔34]

有趣的是,清道光间酃县县令沈道寛,仰慕神农炎帝,笃信礼乐可以化民,对神农琴情有独钟。他按照神农之制,亲自操刀,制作古琴八张。清道光十八年《炎陵志》转引《客牕随笔》载:炎帝陵后山生长梓木,沈道寛主政酃县时,“得旧梓木七尺余,陵间千岁物也。琢为琴,名‘炎陵文梓’”,并镌刻铭词,云:

青牛文梓,生自洣泉。千岁而僵,霜雕露镌。布以金徽,絙以朱弦。流声奕祀,为木延年。

第二年春祀(由县令主持的时祭)炎帝陵,路过一溪,见溪上驾两梓木为桥,于是命衙役购它木换回,制琴七张,亦名“炎陵文梓”,并各系以铭:

一云:伊溪桥,驾文梓。违其材,木之耻。取为琴,中宫徵。历百世,配君子。

一云:炎陵之梓,中含希音。弃置原野,日灸雨淋。我取其材,斲为雅琴。山空水清,鹤唳猿吟。

一云:千年妙质佳且久,用违其材乃速朽。文轸朱弦木之寿。

一云:伊良材,弃村疃。走埃壒,践鸡犬。絙朱弦,设文轸。收其用,未为晚。

有了县令的推崇和示范,县内能抚雅琴者达四十余人。时任湖南督学使程恩泽赠诗:“邦君凭轩赓古篇,邦人和之如众仙。翦其青牛到双角,趣拜炎陵求练弦。夔襄荐技斑倕镌,神农大笑投赭鞭。”沈氏所制八琴,今存有一,为湖南省博物馆收藏。(www.xing528.com)

作乐制咏《礼记·乐记》云:“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 ” “大乐与天地同和”, “流而不息,合同而化,而乐兴焉。”神农在制作器乐的同时还制作乐歌。 《素履子·履乐》云:“古昔帝王制礼作乐,以化民也”。 《孝经·援神契》 :“神农乐名《扶持》,亦曰《下谋》。”《太平御览·乐书》引《礼记》云:“神农命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是曰《下谋》也”。以“保合太和而闲民,通其德于神明,同其和于上下”〔35]

《扶犁之乐》、 《丰年之咏》早佚。唐代诗人元结曾《补乐歌·丰年》。

其序云:

《丰年》,神农氏之歌也。其义盖称神农教人种植之功。

歌曰:

猗太帝兮,其智如神。分草实兮,济我生人。猗太帝兮,其功如天。均四时兮,成我丰年。

传说炎帝时,有北音。 《太平御览·乐部》引《古今乐录》 :“昔炎帝时,有娀之女覆以玉筐,少选视之,遗燕二卵,五色。北飞,逐之不及。二女作歌,始作北音。 ”《吕氏春秋·音初》 :“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北音”为何音,无从考究。 “有娀之女”,即有娀氏之女,是留在北方成为北狄的神农炎帝的后代。

远古圣人的音乐,用人情来顺应,用天理来因循,用五德来推演,用自然来应合,然后才调理于四季的序列,跟天地万物同和。我们无从欣赏神农创制的乐曲,体验那种与天地、自然、人情融为一体的意境,但从《庄子·天运》中可以得知:有焱(炎)氏之颂,是出自本然的乐声,这种乐声:“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有焱氏,即神农炎帝。说神农炎帝之乐,是用耳听不到的声音,用眼看不见的形迹,充满于天地,包容了六极。 “此之谓天乐,无言而心说(悦) ”。 〔36]

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上孙家窑出土)

祭祀舞蹈 舞蹈与音乐一样,起源于生产劳动。最初的舞蹈动作,是先民对动物与人的动作节奏的模仿和模拟。当狩猎的先民满载而归,勇敢的猎手们便会自豪地以模拟动作向众人演示与禽兽斗智斗勇的过程。后来对这些动作逐步加以美化组合,于是产生了舞蹈。

《吕氏春秋·古乐》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万物》 ”。古“舞”字,就像人执牛尾之形。

原始舞蹈除了娱乐功能之外,与祭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说文》释“巫”字为:像人两袖起舞的样子。原始祭祀由巫祝主持,巫祝就是女人中能奉事神祇,并能凭借歌舞使神祇降临的人。

传说,神农炎帝始创傩舞。傩舞源于原始巫舞。

“傩”,是古老的迎神、驱鬼仪式, “傩舞”是傩仪中的重要活动内容。由头戴面具、剽悍健美的舞者持榛杖以舞。

原始舞蹈以生产生活为题材。考古资料提供了原始舞蹈形象。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5000余年前的舞蹈纹彩陶盆,系泥质红陶,内壁画有3组舞蹈者,每组5人。舞蹈者手拉手,翩翩起舞,尾饰随风飘动。舞姿优美,气氛轻松,充满了清新的自然气息、浓郁的人情氛围。〔37]这种集体舞蹈的形式,正是当时人们天真、自然、淳朴生活的写照。

原始舞蹈 广西宁明县花山崖壁画(摹绘《古代岩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