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堂赞育:神农炎帝文化与古代明堂建筑

明堂赞育:神农炎帝文化与古代明堂建筑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研究认为,这类遗迹可能是古代明堂一类的建筑。《明堂大道录》 : “伏羲作八卦,神农法之。立明堂,赞赞育。”谓明堂是颁布历法、农事以及宣示人道的地方。在明堂颁布“七政”,以示公明慎肃。明堂献功 神农炎帝设专司,对氏族部落每月省视,四时考核,即所谓“月省时考”。至岁末,各部落首领汇集于明堂,考治乱之得失。黄帝称合宫,唐、虞名天府,夏后称世室,殷人名重屋,周人尊神农初制,复称明堂。

明堂赞育:神农炎帝文化与古代明堂建筑

《明堂大道录》云:“明堂始于神农,当大道之行;遵于夏商周,为三代之英。”

何谓明堂?

古籍皆云,明堂是有顶盖没有墙壁的建筑。堂上无壁则明亮,大概是明堂的初义。

后人无从了解神农时期的明堂结构与规制,但在大型聚落遗址中,发现有处于中心地位的宽大房屋遗迹。有研究认为,这类遗迹可能是古代明堂一类的建筑。

汉武帝初封泰山时,有济南人公玉带献黄帝《明堂图》, “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通水,环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 ” 〔25]《大戴礼记·盛德》说: “明堂者,古有之也。凡九室,一室而有四户(门)、八牗(窗),〔九室合]三十六户、七十二牗。以茅盖屋,上圆下方⋯⋯其宫方三百步,堂方百四十四尺,坤之筴。”黄帝承袭神农炎帝时期的制度,从黄帝及其以后的明堂规制,可窥神农炎帝初创明堂建筑之大要。

神农炎帝时的明堂作何用途?

淮南子·主术训》云:“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养民以公。 ”《大戴礼记》 :“明堂者,所以明诸侯尊卑”。 《明堂大道录》 : “伏羲作八卦,神农法之。立明堂,赞赞育。”

由此观之,神农之初的明堂具有布政、议事、祭祀、教化等多种功能,可谓原始礼制的“孵化器”、 “教习所”。(www.xing528.com)

明堂布政 《淮南子·时则训》 :“明堂之制,静而法准,动而法绳。春治以规,秋治以矩,冬治以权,夏治以衡。是故燥湿寒暑以节至,甘雨膏露以时降。 ”明堂有“七政”。郑玄注: “谓春、秋、冬、夏、天文、地理、人道,所以为政也,人道尽而万事顺成。”谓明堂是颁布历法、农事以及宣示人道(行为准则)的地方。 “七政”,始于神农炎帝。在明堂颁布“七政”,以示公明慎肃。

明堂献功 神农炎帝设专司,对氏族部落每月省视,四时考核,即所谓“月省时考”。至岁末,各部落首领汇集于明堂,考治乱之得失。同时“献功(新谷) ”,以报飨上帝与众神。

导民以俭 《淮南子·本经训》 :“古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弗能及,上之雾露弗能入,四方风雨弗能袭。土事不文,木工不斫,金器不镂。衣无隅差之削,冠无觚蠃之理。堂大足以周旋理文,静洁足以享上帝,礼鬼神,以示民以俭节。”说古时的明堂,只是能避潮湿和风雨雾露的场所,不特意修饰雕琢; (出入明堂者)衣帽不特意剪裁,也没有纹饰;殿堂的大小,以能够应酬和处理政务为度;陈设洁净以能祭祀上帝、鬼神即可。以示崇尚节俭,不尚浮华。

养民以公 明堂“户皆外设而不闭,示天下不藏也。 ” 〔26]“迁延而入,养民以公。”言明堂四周房子的门都设在外面,也不关闭,显示没有私藏财物。让人舒缓有序地进出,养成(良好的)公所秩序。

明堂“权舆(起始)于伏牺之《易》,初始于神农之制。自黄帝、尧、舜、夏、商、周皆遵而行之”〔27],只是名称不同而已。黄帝称合宫,唐、虞名天府,夏后称世室,殷人名重屋,周人尊神农初制,复称明堂。

黄帝以后,明堂作为“礼”的功能逐步扩大,为“天子大庙,褅祭、宗祀、朝觐、耕籍、养老、尊贤、飨射、献俘、治望气、告朔、行政皆行于其中,故为大教之宫”〔28]春秋以后,诸礼各有其所,古制遂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