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灌溉设施十分简陋的远古时代,以耕播农业为主的神农炎帝部落视天雨为生命。下雨蓄水,天旱求雨,习以为常。
传说,神农拜赤松子为雨师,并创立求雨仪式,以祈求风雨遂意,五谷丰登。 《绎史·神农求雨篇》载神农求雨之法:
春夏雨日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人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如此不雨,潜处阖南门,置水其外;开北门取人骨埋之。如此不雨,命巫祝而曝之。曝之不雨,神山积薪,击鼓而焚之。
《尸子·君治》云:“神农理天下,欲雨则雨,五日为行雨,旬为谷雨,旬五日为时雨。”尸子的话,赞扬神农功德之盛,可以上感苍天,下驱鬼蜮。其实,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远古时代,人们是无力抵御自然灾害的,只能靠天吃饭。为获取丰收,唯有求天一途。
在湘东南一带流传着赤松子帮助神农炎帝制服干旱神的故事:〔23]
传说,神农炎帝时期,南方有一个叫魃的干旱之神,长二三尺,赤身裸体,眼睛生在头顶上,口似血盆,性情暴烈,行走如风。他的眼睛能喷出火苗,口里能吐出热风,所经过的地方,都要化为焦土。炎帝教民种植五谷,使他行走不便。他恼怒地说:不怕你们长年耕种,只消我一阵工夫,就要变成赤地千里。说着,摇动背篓大的脑袋,眼睛里喷出熊熊大火,口里呼出灼人的热风,顷刻之间,大片的禾苗树木,都被火苗和热风烤焦了。(www.xing528.com)
炎帝见了,心急如焚,赶忙跑到玉帝那里去告状。玉帝闻言,立即要西王母派赤松子去制服旱魃。
赤松子来到人间,让炎帝把旱魃引出来。那旱魃正在赤石山火云洞中睡觉,鼾声如雷。炎帝叫人把石门擂得通通响,齐声大叫:“旱魔旱魔,快出来受死吧!”那旱魃听得喊叫,跑出洞口大骂: “谁在这里大吵大闹,看我怎么收拾你们!”说着,在脑门上拍了三下,正要喷出烟火来。此时,赤松子早已腾飞在空中,口含冰玉散仙丹,朝旱魃吹口冷气,把那烟火吹散了。旱魃大怒,又朝炎帝一连喷了三口热风。炎帝嘴里含了赤松子给的冰玉散,不怕火烧。旱魃见烟火失去作用,便转身逃走,后面炎帝和赤松子紧追不放。眼看就要追上,炎帝抽出赭鞭,轻轻地一闪,立刻变成一条金龙,张牙舞爪,扑向旱魃。旱魃大惊,赶快逃窜,金龙紧追不舍,伸出前爪,把旱魃的眼睛抓瞎了,然后把旱魃提在半空,朝下一摔。旱魃骨碌骨碌从山上一直滚到资兴的一个山涧里,把溪水都烧沸了。现在资兴汤市的地下还长年涌出热水,据说就是当年的旱魃被镇在水下的缘故。
旱魃治服了,赤松子向西王母缴旨。王母说:“旱魃虽然除掉,禾苗还没有复苏,你就留在炎帝身边吧。”炎帝拜赤松子为雨师。赤松子根据五谷生长的需要,掌握四时晴雨。每月初五、初十、十五下雨三次,初五叫行雨,初十叫谷雨,十五叫时雨。
从此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人们感激赤松子的功绩,在炎帝陵殿后塑了赤松子像。
原始的求雨仪式在神农炎帝时期已经盛行,并延续到近代。清同治《酃县志》载有清廷礼部颁发的“雩祭”、 “祈雨”、 “祈晴”礼仪。民国时期,仍有由官府主持、源自古礼的求雨仪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