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炎帝陵·炎帝文化-日中为市

神农炎帝陵·炎帝文化-日中为市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上卦为“离”,象征太阳,下卦“震”,象征震动,当在太阳正顶时进行交换,于是确定“日中为市”。宋人李远《日中为市赋》称“日中为市”为神农之“善制”, “历百王而不易”:曜灵正中,交易必萃。

神农炎帝陵·炎帝文化-日中为市

神农部落较早地实现了农业手工业的分工,成为最大的“经济体”。散居在各地的氏族部落按照天时地利和传统习俗,发展有自己特色的主业。有的部落“士力耕而女力织”;有的部落“耕而作陶”;南方以生产稻谷为主;北方以生产粟谷为主;居住山地湖畔的仍以渔猎为生;近海的以采集海产或煮盐为业;临近石山的以打制石器为务。

市集(四川广汉出土画像砖

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四方之民丰衣足食,各执其方物,或举而不用事,或废而不举”〔49]的现象,于是萌发出互通有无的交换意愿和交易活动。最初的交易是以物易物,而且限于氏族集团内部落之间进行,后来逐步发展到相邻地域,甚至异族部落之间。

神农首倡交易。 《稽古录》云:神农认为,“以一人所为不足以自养,必通功易事,贸迁有无。乃教民日中为市”。 《易·系辞下》 :“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传说,神农外出巡视,在路上遇到背着石刀石斧的人,问他们去做什么,回答说是去换麻布。又走了一段路,碰上一些背着稻米的人,说是去换陶器,但都不知道往何处交换。神农说,如果约定一个地方交换,就不会瞎跑了。大家都称是。于是,神农在部落之间的开阔地上设立固定的交换点,让大家带着物品去交换。这时,又遇到一个问题,离交换点近的一大早就来了,而路远的很晚才到。等得不耐烦的早就回去了,来得晚的换不回需要的物品。神农说,应该确定一个统一的时间。随即占了一卦,得“噬嗑”。其上卦为“离”,象征太阳,下卦“震”,象征震动,当在太阳正顶时进行交换,于是确定“日中为市”。神农说,以后太阳正顶的时候,不管远近,都要赶到。

这个办法十分方便,很快便推广了。每天正午时分,交易之地好不热闹。人们肩背手提,带着各种物品从四面八方赶来,换回部落需要的物品。遇上当天换不到的物品,还可以约定日子带来。有的看见人家制作的器物比自己的好,就当场请教手艺。因而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这种“市”,后来被南方民间称作“墟”;市场,称作“墟场”;赶市,称作“逢墟”或“赶场”。 “墟”者,虚也。就是在一块开阔地上,太阳当空之时,大家都赶来交易,即“日中为市”;太阳下山时,交易完成,各自回去,即“交易而退”,午实暮虚。

到了后来,交易规模扩大,评质论价,挑三拣四。时间长了,参加交易的人需要吃喝拉撒、避风遮雨,剩余的物品需要存放,于是便在墟场上开挖水井,建造房屋,古籍所谓“列廛设市”。 《通典·食货》 :“神农列廛于国,以聚货帛。 ” “廛”,即一家之居,列廛,即众多房屋并列。这时的墟场,具有交易、食宿、存货等多种功能了。后人把这种场所称为“市”。有市必有井。 《管子·小匡》云: “处商必就市井”,故又称设廛易货之地为“市井”。

宋人李远《日中为市赋》称“日中为市”为神农之“善制”, “历百王而不易”:

曜灵正中,交易必萃。谅农皇之善制,著《噬嗑》之明志。盖取诸酌中以画一,用取夫定准于列四⋯⋯亘五都之所共,历百王而不易。是以知日中为市之义,岂空书于往籍?

“日中为市”,不仅满足了各部落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促进了分工和技术进步,增进了先民的相互交往和文化交流,为形成更大的地域性共同经济与共同文化创造了条件。 《汉书·食货志》云:“《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而食足;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而货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 ”《太白阴经·人谋上》亦云:“苟有市井交易所通,货财可积也。夫有容身之地,智者不言贫。地诚任,不患无财;人诚用,不畏强御。故神农教耕而王。”

注释:

〔1] 《礼记·礼运》 : “孔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古史考》 : “古之初,人吮露精,食草木实,穴居野处。山居则食鸟兽,衣其羽皮,饮血茹毛。近水则食鱼鳖螺蛤,未有火化腥臊,多害肠胃。”

〔2] 《潜夫论·德化》 :“有神龙首出常(羊),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史记索隐·三皇本纪》:“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蟜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

〔3]清《炎陵志·山川》引《衡山稽古》谓: “炎帝母安敦(安登)氏将产,野烧腾发,万山然(燃)烈,其宅为焚。母奔厉山,处穴中生帝,故曰烈山氏。”

〔4] 《纬书集成·春秋命历序》 : “有神人,名石耳,苍色大眉,戴玉理,驾六龙,出地辅,号皇神农”。

〔5] 《艺文类聚》引《荆州记》曰: “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又云,浚一井,则众井水皆动。”

〔6] 《纬书集成·尚书璇玑铃》 : “有神人,名石年⋯⋯号皇神农”。《说文解字》 :“年,谷孰也。 ”《谷梁传》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

〔7] 《竹书纪年统笺》 : “少典之君,娶于有蟜氏之女,曰安登,生神农。三日而能言,七日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 ”《春秋·元命苞》 :“神农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而能行,七朝而齿具,三岁而知稼穑般戏之事。”

〔8] 《孝经·援神契》 : “神农长八尺有七寸,宏身而牛头,龙颜而大唇。怀成铃,戴玉理。 ”成铃:有“大犁”、 “衡器”、 “锁”、 “祭器”等多说。玉理:玉饰。

〔9] 《吕氏春秋》 : “神农师悉诸”高诱注: “悉,姓;诸,名也”。《庄子》:“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路史·后纪》:“师于悉诸、九灵,学于老龙吉。 ”《皇王大纪·五帝纪》 : “师为悉诸,学于老龙吉,得《河图》 ”。 《搜神记》 : “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也”。

〔10] 《论衡》 : “古者烈山氏之王得河图”。 《皇王大纪·五帝纪》 :炎帝神农氏师为悉诸,学于老龙吉,得《河图》。图之真数三而已,太极具万象为神,神生象,象生器,器生数”。

〔11]见《路史·后纪三·炎帝记》 。

〔12] 《帝王世纪》 : “庖牺氏作八卦,神农重之为六十四卦⋯⋯至夏人因炎帝曰《连山》。 ”《桓子新论》 :“《连山》藏于兰台”, “《连山》八万言”。 《三国志·三少帝纪》 :帝(曹髦)幸太学问诸儒“三易”来历。易博士淳于俊对曰:“包羲因皇之图而制八卦,神农演之为六十四⋯⋯”

〔13] 《新语·道基》 : “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14] 《山海经·海内经》 :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 。 《帝王世纪》:炎帝神农“娶奔水氏女曰听訞。”

〔15] 见《历代神仙通鉴》 :神农“复纳尊卢氏之女为妻。亦生子三人,曰邛、柱、起我。”

〔16] 《逸周书》 : “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 《瑞应图》:“神农时,雀衔九穗,朱禾坠地。”《纬书集成·礼含文嘉》:“神农作田道,就耒耜,天应以嘉禾,地出以醴泉。”

〔17]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 “古者⋯⋯死则裹以白茅,投于中野。孝子不忍见父母为禽兽所食,故作弹以守之,绝鸟兽之害。故歌曰‘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之谓也。于是神农(皇)〔黄〕帝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

〔18] 《国语·鲁语》 : “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路史·后纪》:“炎帝柱,神农子也。”

〔19] 《御览》引《古史考》 :“神农时民方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www.xing528.com)

〔201 《说文解字》 : “耒,手耕曲木也,从木推丯 (jiè )。 ”耜 ,《说文解字》作“木鈻”。云: “臿也,从木,木鈻声。 ”徐浩《段注笺》 :“耜为伐地起土之器。 ”

〔21]参见《炎黄汇典·考古卷》第三章第一节“(三)中原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时期的农业”。

〔22]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一、史前各文化阶段”。

〔23] 《庄子·盗跖》 。

〔24]参见《陕西省志·炎帝志》 “第四章炎帝与中华远古文明”。

〔25]同上。

〔26]同上。

〔27]王震中《炎帝族对于“大火历”的贡献》 。

〔28]郑光《炎帝与灿烂的中华文明》 。

〔29]陈文华《农业考古》 “二、中国农业考古的主要收获”。

〔30]马继兴《神农药学文化研究》引《敦煌水渠》残卷、 《南沙灌进渠用水百姓李进评乞给公验牒》残卷等。

〔31] 《炎黄汇典·考古卷》第三章第二节“手工业生产”。

〔32] 《路史后纪》 。

〔33] 《炎黄汇典·考古卷》第二章第四节“窑址”。

〔34]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 “氏族寻踪·原始陶器、玉器、铜器”; 《炎黄汇典·考古卷》第三章第二节“手工业生产”。

〔35]见《庄子·盗跖》 、《皇王大纪》、 《太白阴经·草教图篇》。

〔36]同上。

〔37] 《陕西省志·炎帝志》第四章炎帝与中华远古文明。

〔38] 《炎黄汇典·考古卷》第三章第二节“手工业生产”。

〔39] 《路史后纪》第三卷“炎帝”。

〔40]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自序》 。

〔41] 《株洲县磨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试掘报告》 、 《茶陵独岭坳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告》。

〔42] 《黄帝内传》 。

〔43] 李学勤等《中国古代文明起源》 :“穴居走的是”天然洞穴—半地穴——地面建筑—高台建筑和“穴居—横穴”这两条并列的发展道路。

〔44] 《炎黄汇典·考古卷》第二章第一节“居住房屋的演变和发展”。

〔45]同上。

〔46]同上。

〔47]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 “氏族寻踪”之“原始聚落”。

〔48] 《炎黄汇典·考古卷》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生产和家畜、家禽的饲养。渔猎与采集经济”。

〔49] 《皇王大纪·五帝纪》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