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游耕”农业之后,虽然有了相对稳定的食物来源,但生产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很大,加上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疾病、毒伤之害”时刻威胁着先民的生命。面对疾病,人们一筹莫展,以为是天神在惩罚自己,只能听天由命。
神农尝茶解毒(摹现代壁画)
在长期采集、渔猎生活中,人们几乎吃(尝)遍了各种动物、植物。他们发现食用某些植物或植物的某一部分,可以减轻、消除疼痛和不适,或能解除中毒、昏迷等现象;食用某些动物的肢体或内脏,会产生一些特殊的反应,但还不能有意识地针对某种疾病(或不适)去食用某种东西。
面对先民被病痛折磨的严酷现实,神农决心找出治病救人的药物。
他身背药篓,一手拿着勾镰,一手拿着赭鞭,跋山涉水,采药尝药,以身试药。遇到高处采不到的药物,就将赭鞭甩上去,再扯了下来;悬崖陡壁,上下不便,就借助赭鞭缠住岩石或树木再上下。每采到一种植物,都要辨别它的气味,观察它的形态,嚼尝它的滋味,感受他在体内的反应,判断出“平、毒、寒、温之性”,摸索出它的治病作用和使用方法。他还根据植物的外形特点、性味、功用为植物起名,以便传播。采回来的生药,能栽种的便栽种,不能栽种的便晒干储藏。 《路史后纪》云:神农“磨蜃,鞭苃,察色,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釐而三之,以养性命而治病,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 《高氏小史》 :神农“尝百药以治病。尝药之时,百死百生”,险象丛生。
神农尝草识药、治病救命的事迹愈传愈远,愈传愈神。
《事类考》说:神农时,有白民国进献一头药兽。遇上有人生病,只要抚摸药兽并告知病情,它就会从野外口衔药草回来。将药兽采来的药草捣汁口服,病即痊愈。 《搜神记》则说神农有一根赭(红色)鞭,采药时,只要将赭鞭抽打草木,便知道它的药性。
传说,神农有一只狮子狗,很有灵性,常常跑到山上找些树叶花草吃。莫非这些东西能够治病?为了弄清狮子狗的秘密,神农采药时便带着它。一天,来到云阳岭,忽然刮风下雨,神农一身淋得透湿。第二天 起来,口干舌燥,浑身乏力。他拍了拍身旁的狮子狗,狮子狗知道主人生病了,要它去寻找药物。不一会,狮子狗衔着一块黄色的根块回来。神农将根块洗净,放在嘴里细嚼慢咽,觉得清香辛辣,顿时全身冒汗,心胸舒畅。为记住这种药的救命之恩,神农将它取名为“生姜(薑) ”,谓此药救了姓姜(炎帝姜姓)的一命。(www.xing528.com)
其实“姜”、 “薑”同音并不同字,但在口口相传中并无妨碍。
过了几天,神农来到峤阳岭。这里长着一种个头不高,叶片嫩绿的灌木。他边走边看,一头撞着挂在藤条上的小青果,于是随手摘了一个尝起来。不料这种青果是有毒的,不一会,便头晕脑涨,站都站不稳了。神农连忙拿出生姜吃了几口,却不管用。这时,狮子狗衔了一把叶子过来,神农将叶子塞在嘴里咀嚼起来,不一会头脑清醒,精神大振。这种苦涩中带有一丝清凉的叶子确有解毒作用,神农把它叫做“茶”(隋唐时改作“茶”) 。这次,他采了很多叶片回来,将它晒干储藏起来泡水喝。
后来,茶不仅作为药物,而且作为饮料。 《神农食经》 :“茶茗久服,令人有力,锐志。 ”《神农本草经》则将荼(茶)列为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
经过无数次尝试,神农终于掌握了很多药物的性能、功用,并为先民们治病。 《广博物志》云:“神农始究息脉。 ”《世本·作篇》 :“神农和药济人”。说神农时不仅有了“对症下药”,而且有了“辨证施治”,即由单一药物治病,到用数种药物调和治病。
《高氏小史》云:神农“作方书,以救时疾”,以丰富的医药知识和治病经验,整理出“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过数乃乱。 ”并“立方书”, “摩踵訰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缮其生”〔39]。
古代药物学是从采集尝试植物开始的,而中药又以植物类为主,所以古人称药物学著作为《本草》。人们不忘神农开创医药所作的贡献,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归功于神农,称为《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或许在先秦时代就已产生很大的影响。 《礼记·曲礼下》提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孔疑达疏:“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若不习此 ‘三世书’者,不得服其药。”晋代名医皇甫谧还提到,周末时的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 。〔40]唐代韦应物《种药》诗,有“好读神农书,多识草药名”句。诗中提到的“神农书”,大概就是《神农本草经》了,说明此书唐代还在流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