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炎帝:耕播与制陶的贡献

神农炎帝:耕播与制陶的贡献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神农在耕播的同时,制作陶器、瓦器,冶制金属工具。而陶窑则筑造成能多次使用的固定窑室,容积也越来越大,可以批量烧制陶器或烧制较大的器皿。随后,扩大到生产领域,制作纺轮、网坠、刀、锉、斧、耜等陶质工具。但是,耕播农业的产生,定居生活的出现,拓展了陶器的使用范围和需求,从而促进了陶器生产和制陶技术的发展。这是神农“耕而作陶”的真正含义和贡献。

神农炎帝:耕播与制陶的贡献

制陶,是人类利用火改变天然材料的性质,创制全新材料的开始,是新石器时代开端的重要标志。

陶器起源于旧石器时代。最初,先民以木、竹、石、骨等天然材料加工器具。在生产生活中,他们发现被火烧过的泥土非常坚硬,甚至盛水不漏,于是有意识地把泥土塑成简单器具置于火中焙烧。为了得到较大的盛器,有的将泥片贴在竹木或芦苇制成的盛器上,放在火中焙烧。待竹木器烧化后,得到装水不漏的陶制器皿。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发现有一万年前的陶片。陶片火候很低,质地疏松,胎厚近2厘米,陶胎夹炭、夹粗砂,呈黑褐色。〔31]

随着耕播农业的成熟,神农部落的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食物的种类和数量增加,需要各种各样的器具、器皿用于食物加工、盛装和储存。

神农以为“木器液,金器腥。圣人饮于土而食于土,于是大埏埴以为器,而人寿。 ” 〔32]说木器会渗漏,金属器皿有腥臭味。圣人的饮食出自泥土,因而和土塑器,烧制器皿,让人长寿。于是在耕播的同时,制作陶器。

《逸周书·佚文》 :“神农耕而作陶。 ”“神农⋯⋯作陶,冶斤斧”, “神农作瓦器”。说神农在耕播的同时,制作陶器、瓦器,冶制金属工具。

烧制陶器,首先要以水和土,制作泥坯。烧制较大的器皿,泥坯做薄了立不起来,做厚了又烧不透。

传说神农从编制藤筐中得到启发。他将和好的泥土搓成大小均匀的泥条,然后一圈圈地盘迭上去,先盘小圈,然后逐步加大,到了上部,再慢慢缩小,做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罐状粗坯,再将里外抹平,并根据用途,或粘上器耳、器足、把手,或开好口子,粘上器嘴。待泥坯半干后,再进行精细加工。有的在器物表面用绳子、布片按压印纹;有的用锥刺、戳印、拍打的办法形成印纹图案,作为装饰;有的用树枝或指甲刻画图案、符号。一些用于礼神的陶器,还会涂上红色或黑色的矿物颜料,绘制图案,制成彩陶。

最初烧制陶器,是在地面上堆放柴草,将泥坯放在柴草中间,然后点火焙烧。这样烧制出来的陶器,由于温度低,受热不匀,有的变形、开裂,有的没有烧透。经过反复摸索,后来发明了窑室,即在地下挖沟作为火膛,将泥坯堆放在火沟的上部,再在泥坯的周围用泥土筑成拱顶窑室,顶部留一个出烟口,然后在火沟里烧燃木柴。木柴烧完后,还可以向火沟里添加。(www.xing528.com)

考古发现,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高水平的横穴窑和竖穴窑。横穴窑由火膛、火道、火眼和窑室组成。火膛在窑的前方,是一个长筒形的通道。火膛后部有多条火道,向上汇合于一个圆形通道,通道周围的火眼与窑室垂直相通。竖穴窑的特点是火膛与窑室垂直相通,火膛口呈长方形斜坡,可以添加柴火。陶窑的出现,无疑是陶器生产技术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33]

经过不断摸索与改进,后来发明了用木制转盘旋转泥坯,加工圆形器坯的技术。而陶窑则筑造成能多次使用的固定窑室,容积也越来越大,可以批量烧制陶器或烧制较大的器皿。陶器的造型、种类也越来越多,并且有了红色、黑色彩陶和各种雕塑陶。

神农炎帝时期,已经有了陶质鼎、鬶、罐、瓶、钵、盆、壶、杯、碗、盉、器盖等器具,而模拟植物动物、人体的造型陶器也大量出现。在大溪文化遗址,出土过厚度仅1 ~ 2毫米的小型陶器和涂有红色陶衣并加以磨光的陶器以及白陶。〔34]

陶器的用途,首先是日用品。作为耐火的容器,可用于烧烤,蒸煮;作为不渗漏的储存器,可用于存放饮水和液态食物。随后,扩大到生产领域,制作纺轮、网坠、刀、锉、斧、耜等陶质工具。

与此同时,陶器的质地越来越致密,外形越来越精美,不仅作为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而且具有明显的艺术倾向。原始先民以拙朴的工具、简朴的色彩、质朴的手法,创作各种型陶,并在陶器上描绘自然,记录生活,传递信息,表达情感。今天我们看到的,被称作文字雏形的刻画符号,就来自考古发掘出的陶片。

陶的出现早于神农时期。但是,耕播农业的产生,定居生活的出现,拓展了陶器的使用范围和需求,从而促进了陶器生产和制陶技术的发展。这是神农“耕而作陶”的真正含义和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