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神农炎帝文化的田道与畮甽制度

神农炎帝文化的田道与畮甽制度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说,神农将面积较大的地块,用“田道”分隔成小块;在田块之间开挖沟渠,既可灌水,又可排水。“畮”,通亩; “甽”,即田间小水沟。意思说,神农在田间修筑道路(田埂),制定“亩”的面积,将大片耕地分成若干坵块。神农部落举行岁末蜡祭时, “飨农及邮表畷、禽兽”, “祭坊与水庸”。可见灌溉排水防洪设施在神农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并被神化。

神农炎帝文化的田道与畮甽制度

耕播大面积地块,灌水、排涝成为难题。

传说,神农将面积较大的地块,用“田道”分隔成小块;在田块之间开挖沟渠,既可灌水,又可排水。在靠近河溪的地方修筑河堤,以防洪水。 《春秋·元命苞》:“白阜⋯⋯为神农通水脉,使不壅塞。”《礼秋·含文嘉》:“神农作田道”。 《路史后纪》:神农“制畮清甽,分龙断而戒之”。 “畮”,通亩; “甽”,即田间小水沟。 “龙断”,即垄断,指田间区划; “戒”,即“界”。意思说,神农在田间修筑道路(田埂),制定“亩”的面积,将大片耕地分成若干坵块。开挖水沟,划分灌溉区块。

这些今人常见的举措,在古代却是了不起的大事。神农部落举行岁末蜡祭时, “飨农及邮表畷、禽兽”, “祭坊与水庸”。即在蜡祭受到报享的“百神”,除了“先啬”(农神) 、 “司啬”(农官)外,还有邮(田间庐舍)、表(道路)、畷(田堘土界)、坊(河堤)、庸(水沟)以及猫、虎等,称之“八蜡”。可见灌溉排水防洪设施在神农时期受到高度重视,并被神化。(www.xing528.com)

早期的稻田,开垦在自然低洼之地,靠天然雨水供水养苗。中期与晚期的水田,已有目的地利用地势落差,开设依次串联的水口,并与水井、水塘、河沟等配套使用。在南方的稻作遗址中发现,六千年前已经出现原始灌溉技术,并有了一定规模的灌溉与防洪设施。〔29]

神农“始治农功”的事迹,得到后世的肯定。在敦煌莫高窟所得唐代古文献中,多处出现“神农渠”、 “神农渠道”、 “神农河”等名称。现收藏英国博物馆的《卑德意等户籍》残卷载:“城北三十五里,神农渠。”神农渠是唐宋时期在敦煌的一条河道名称,属于阳开水系,位于敦煌地区南部,长约十三里,灌溉莫高乡南境。〔30]这些渠道或人工河,为后世所修,然冠以“神农”之名者,是不忘其“始治”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