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氏家族爲錢塘名門望族,宦途顯赫。今據《大學士贈太保文莊梁公墓誌銘》考知,錢塘梁氏係出新里(今河南省淮濱縣西北),其先祖從宋室南渡遷杭,著籍錢塘。[2]梁玉繩爲梁詩正之孫,梁敦書之子,梁同書嗣子。
祖父梁詩正(1697—1763),字養仲,號薌林。梁詩正甚有文名,年二十五與杭世駿等結文社,有集行世。雍正八年(1730),爲一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九年,充《一統志》纂修官;十二年,命上書房行走;十三年,授侍講學士;乾隆三年(1738)授内閣學士;四年,擢刑部右侍郎,旋調户部右侍郎;十年,擢户部尚書;十二年,充《續文獻通考》館總裁;十三年,調兵部尚書;十四年,加太子少師兼吏部尚書;二十八年,晉東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又晉太子太傅,不久無疾而終,年六十七,謚曰“文莊”。梁詩正以文章、書法揚名,《梁文莊公事略》嘗云其文“近南豐,詩骨蒼秀”[3],其書“學柳誠懸,繼參文趙,晚師顔李,凡三變”[4]。梁詩正著有《矢音集》五卷。長子梁同書,能承父學,亦以文章、書法名世;次子梁敦書,官至兵部侍郎。
伯父梁同書(1723—1815),字元穎,號不翁,晚號山舟,晚年自署頻羅庵主。乾隆十二年(1747)舉人,十七年會試未中,特賜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無子,侄梁玉繩適其爲嗣子。梁同書無意仕途,却一心向學,尤工書法,習書法近七十年,久負盛名,與翁方綱、劉墉、王文治合稱爲“清四大家”。《與張芑堂論書》有云:“筆要軟,軟則遒;筆頭要長,長則靈;墨要飽,飽則腴;落筆要快,快則意出。”[5]又云:“寫字要有氣,氣須從熟得來,有氣則自有勢。”[6]其書法深得學人讚揚,王昶《梁山舟八十壽序》稱其:“書法獨出冠時,上溯鍾王,下兼趙董。”[7]又稱其:“與歐陽信本、文衡山並。”[8]許宗彦《輓姚姬傳先生》將其書與姚鼐之文相提並論,曰:“巍然江左兩靈光,姚筆梁書各擅場。”[9]梁同書雖以書法見長,間亦作詩,徐世昌稱:“山舟書名滿天下,亦工詩,喜集杜句,與儕偶酬唱,風華雋贍,神韻彌遠。……行年九十,不廢吟哦。”[10]雖有佳詩,且吟詠不斷,但流傳後世者不多見,究其原因,同書曾曰:“吾已爲人役書,那堪更爲人役詩。”[11]苦爲書名所役,不欲更爲詩文名,故所作之詩多隨手散佚。卒後,其著作經梁玉繩搜集,編爲《頻羅庵遺集》十六卷,包括《筆史》一卷、《頻羅庵題跋》四卷、《日貫齋圖説》一卷、《直語補正》一卷、《頻羅庵詩》三卷、《集杜》二卷、《頻羅庵文》四卷。
生父梁敦書(1725—1786),字幼循,號沖泉。乾隆十五年(1750)恩科舉人;十七年,補刑部員外郎;二十年,授貴州同仁知府;二十四年,調任遵義;三十三年,調吏部郎中;三十四年,授江蘇常州府知府;四十一年,遷福建按察使,旋調爲湖南按察使;四十三年,調任廣東按察使;四十四年,擢湖北布政使;五十年,遷工部右侍郎,旋爲兵部右侍郎。梁敦書爲官清廉,餘暇作詩,尤好石,有“石癖”之稱,曾作《文石歌》,和者甚衆。梁同書、敦書兄弟情深,同書壽長,敦書先同書而逝,令兄同書痛心不已。梁同書作《葬沖泉弟告墓文》,有云:“雁行中斷,荆樹半摧。境有幽明,情無暌隔。憶昔童年喪母,吾兩人如形影之相隨。壯歲登朝,吾兩人亦駏蛩之相負。自夫宦分京外,合少離多。迨後病滯鄉閭,我南爾北,方冀歸田有日,白首同依。不圖先我云亡,黄腸空遞。悠悠逝水,寂寂荒祠。婦没早殯於前楹,歲久未安乎幽室。”[12]兄弟情之深,可見一斑。(www.xing528.com)
胞弟梁履繩(1748—1793),字處素,號夬庵、敦書子,梁玉繩弟。乾隆五十三年(1788)舉人。博聞强記,通曉《説文》、音韻,尤精於《左傳》,著有《左通補釋》三十二卷,廣採衆説,以補杜預注所不及,梁玉繩《史記志疑》屢屢稱引其説。初,梁履繩欲作《左通》一書,《梁孝廉小傳》稱“一曰廣傳,取諸子雜家之與傳相表裏者,以補《左氏》;一曰補釋,採諸書以廣杜注之未備;一曰考異,有石經考異,有群書考異;一曰駮證,搜採諸書及師友緒論駮杜氏偏執之處;一曰古音;一曰臆説:統名之曰《左通》”[13],可見其書規模之恢弘。今甚爲可惜者,因其早卒而僅成《補釋》一門,至於其餘則“考異已有定本,廣傳、駮證止存底稿,古音、臆説有録無書”[14],雖《補釋》一門,亦足見其治《左傳》之功力。道光六年(1826)朱文瀚作《左通補釋後案》,有云:“昭代稽古右文,四庫宏開,名流相望。維時戚黨尊屬中,性情學術極相似者,曰三先生:先生著《左通》,同産兄梁曜北先生著《史記志疑》三十六卷,曲阜孔巽軒先生著《大戴禮記補注》十四卷、《公羊經傳通義》十二卷。大雅爲群極一時之盛。”[15]梁履繩精治《左傳》外,曾參加畢沅《吕氏春秋》之校刻,又參與盧文弨《群書拾補》之審定。梁履繩之才,深得盧文弨賞識,對其早卒,盧氏深表痛惜,《梁孝廉處素小傳》有云:“使老,其材、其成就,烏能測其所至。……在梁氏失一佳子弟,在宇内少一讀書人,豈不哀哉!”[16]梁履繩又善詩,有《澹足軒詩集》八卷。
胞妹梁德繩(1771—1847),字楚生,晚號古春老人,敦書女,玉繩妹。梁德繩適許宗彦爲妻,生女嫁阮元之子阮福。德繩性情温良,爲當時有名才女,善作詩,有《古春軒詩鈔》二卷,附詞一卷,其詩如《北地佳人行》,詞如《百字令》,皆上乘佳作,兼工書畫篆刻。梁德繩續寫長篇彈詞《再生緣》,深爲後人稱道。陳端生作《再生緣》彈詞未竟而卒,僅完成十七卷,德繩爲之補綴後三卷,道光年間付梓問世,風靡一時。德繩卒後,阮元爲之作《梁恭人傳》,稱道其善。
梁玉繩有四子:長子梁學昌,字蛾子,晚號道子;次子梁耆,字萊子,舉人,武昌縣教諭;三子梁衆,字成子,早卒;四子梁田,字力子,貢生。[17]梁衆早卒,故《清白士集》卷末署名“男學昌、耆、田校”。梁玉繩著《史記志疑》《清白士集》六種,付梓之後,續有更加,因不能刊改,故筆之刻本上,四子恐歷久失遺,於是各輯録一卷,成《庭立記聞》四卷以行世,其已見《瞥記》中者不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