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乐治国,乐舞达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礼乐治国,乐舞达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的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称为“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乐舞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礼乐治国文以载道、乐与政通。从《周礼》中可以看到,有关“乐”“舞”“鼓”均有专门的职位,并且对于礼制下的音乐、舞蹈作了详细规定。根据周代规定,掌政国学、传授国子以小舞,是其乐师的职责。在当时,礼乐并提,可见乐的重要。

礼乐治国,乐舞达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中国早期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礼和乐相互配合,用以治理国家,保持社会和谐安定,这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以乐治国是中国古代独有的治国方略,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乐治”便与“礼治”融合在一起成为贯穿中国古代法律体系的“礼乐之治”。“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它的内容是“序”,是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乐”是内在熏陶和感发,它的内容是“和”,是调节性情,让人精神保持和谐快乐的状态。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称为“大乐与天地同和”,这是中国古代乐舞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礼乐治国

文以载道、乐与政通。“礼乐”的内容与形式都在系统化的基础上,被赋予具体的内涵与意义。而整体的乐舞概念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乐舞成为统治阶级区别尊卑贵贱的政治工具,在“礼”的限制下有着严格的规定。从《周礼》中可以看到,有关“乐”“舞”“鼓”均有专门的职位,并且对于礼制下的音乐舞蹈作了详细规定。

起始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秦汉编钟,是其时上流社会专用的乐器,也是等级和权力的象征,多用于宫廷演奏。编钟演奏于祭祀、朝见、征战等重大活动之时。曾侯乙墓战国编钟于1978年在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出土,是至目前所发现成套编钟中最著名的一套,曾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编钟演奏须由数人组成的乐队完成,其中,高音用6只丁字形木槌敲击,低音则用两根长形棒撞击。研究发现,只要准确地敲击钟上的标音位置,编钟就能发出特定频率的乐音,而每只编钟都可以敲击出两个不同的乐音,现代钢琴上所有黑白键的音响,都能由这套阵容豪华的编钟奏出。这正是我国古代“以乐治国”的一个例证。

曾侯乙编钟(图片来源:摄图网)

周初制定的礼乐制度,为后世所承袭,形成了一套“雅乐”体系。“文舞”与“武舞”成了歌颂历代帝王文德与武力的固定程式,历史上著名的《六舞》《六小舞》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六舞》即后世文献中的“六代乐舞”,包括《云门》(黄帝时期)、《大咸》(唐尧时期)、《大韶》(虞舜时期)、《大夏》(夏禹时期)、《大濩》(商汤时期)以及《大武》(周武王时期)。前四个是“文舞”,后两个是“武舞”。表演“文舞”时左手拿着形状像排箫的乐器“龠”、右手举着用野鸡尾装饰的道具“翟”;“武舞”则舞者手拿朱干(盾)、玉戚(斧),表现以武力夺取天下的君主。史书记载,《六舞》是当时统治者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以及祖先的舞蹈,由王室和贵族子弟表演,其演出仪制、用途有明确规定,不可违反。《六舞》遂成为中国古代雅乐的典范之一,服务于宗法社会的统治,《六舞》也被称作“先王之乐”。

其时教育贵族子弟则用《六小舞》教材。《六小舞》包括执长柄饰五彩丝绸的舞具而起舞的《帗舞》、执鸟羽而起舞的《羽舞》、执五彩鸟羽而起舞的《皇舞》、执旄牛尾而起舞的《旄舞》、执盾而起舞的《干舞》(又叫《兵舞》),还有不执舞具,“以舞袖为容”的《人舞》。根据周代规定,掌政国学、传授国子以小舞,是其乐师的职责。统治者为此制定了细致严密的规则,包括根据不同的年纪、身份安排学习内容,以及教师的任用指定、考试的安排、奖勤罚懒的措施等。

孔子作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非常重视“乐”的教化作用和社会功能,称“广博易良,乐教也”;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孔子30岁办学授徒,所授课目称“六艺”,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在当时,礼乐并提,可见乐的重要。对此,《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

(二)以琴抚心

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逢知音,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得佳人,嵇康广陵散》留下千古绝唱……

古琴可追溯于伏羲时代。古琴之于中国人,不仅是琴,三千多年来,承载的更多是文人精神。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是通过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琴为首位。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大声不震哗而流漫,细声不湮灭而不闻”,此语道中了古琴的音质音色与意象神韵。古琴的泛音、按音、散音分别对应天籁、地语和人声,清浊兼备、变化丰富、中庸和谐,符合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国传统美学,所以往往成为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并赋予它特殊的精神内涵。文人有“君子不撤琴瑟”的说法,将琴作为修养心性的工具,也是去除躁动,荡涤杂虑,实现自我安顿的重要途径。

古人云:“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古代著名琴师有伯牙、孔子、师旷、列子等,著名曲目有《广陵散》《高山流水》《渔樵问答》《平沙落雁》《阳春白雪》《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www.xing528.com)

琴曲《碣石幽兰》,又名《倚兰》,传为孔子所作,曲调清丽委婉,与幽兰的独秀气质颇为吻合。琴曲被南朝梁丘明所传,至唐武后时抄写成谱,后传去日本,现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份手抄卷子谱是目前仅见的一份用文字谱记写的琴谱。

琴可交心。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神交广为流传。在这段意蕴深远的千古佳话中,伯牙所鼓之琴时而“巍巍乎若太山”,时而“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本味》);子期死后,伯牙摔琴断弦谢知音,《高山流水》这首琴曲却流传至今。

琴可传情。汉朝文人司马相如在临邛时,听说临邛富豪卓王孙有一女名卓文君,貌美而有才华,好音而善琴,青年寡居在家。于是,他到卓府做客时以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爱慕之意。两人由此结缘而情愫暗生,传为千古佳话。

琴可明志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弹得一手好琴,尤其善于演奏《广陵散》,音乐史上常有“嵇琴阮啸”的说法。嵇康卓越的才华和不羁的处世风格,终不容于世。公元262年,司马昭下令将嵇康处以死刑,刑场上三千太学生请愿要求赦免嵇康,嵇康最后一次弹起《广陵散》,琴音丝毫不乱。琴毕,嵇康叹曰:“《广陵散》于今绝矣!”而后,慨然赴死。

梁·丘明《碣石调幽兰》谱(图片来源:百度网)

琴可静心。弹奏古琴,清远和净,心境平和而开阔。如同内心的对话,也似与天地交谈。身处斗室,也能感知到“天地万物之声皆在乎其中矣”,以得“天籁之音”。南朝画家、音乐家宗炳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他常常在山涧的清泉旁抚琴,浑然忘我,感觉群山都回响琴声,自己完全融到天地间。唐代诗人王维有诗言:“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下弹琴,月光下泻,琴声悠扬,更能陶冶情趣

琴声十六法包括轻、松、脆、滑、高、洁、清、虚、幽、奇、古、澹、中、和、疾、徐。2003年,古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三)缘情而舞

借舞咏志。《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在平定淮南王黥布谋反叛乱之后,回师路过家乡沛县,宴请父老乡亲,席间借酒助兴,击筑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120个小儿合唱,自己则慨然起舞。这段歌舞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取得天下后既踌躇满志,又为江山未稳而忧心不已的复杂心情,以至于“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这种感怀而动、即兴起舞的舞蹈风格,自汉初始便蔚成风气,史不乏书。

以舞相属。在全民歌舞自娱风气盛行的汉代,出现一种礼仪性的舞蹈,叫“以舞相属”。即宴饮席间,宾客之间一人踏着节拍翩翩起舞,然后用肢体语言和舞蹈动作授意另一个人随风起舞。如此循环,相属而舞。一般是主人先舞,相属于宾客。“以舞相属”这种舞蹈充满着人际交往的深层内涵:宾客之间可以拒绝,以表对前舞者的不满和隔阂;也可以相属而舞时加大力度和时间,以表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和关系的密切。

以舞扬威。《剑器》是剑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中唐代流传广泛,由女子着戎装独舞。诗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生动描绘了诗人杜甫当年观赏此舞蹈的情形:“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熠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诗中传神描绘了该舞蹈动如雷霆震怒,止如江海清光,威风与光彩皆惊人心魄。

以舞释美。《霓裳羽衣曲》又称《霓裳羽衣舞》,是一种唐代的宫廷乐舞,为唐玄宗所作,常在宫廷和贵族士大夫的宴会中表演。该舞将歌、舞、器乐演奏融为一体,生动描绘了神仙境界的缥缈婆娑,是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白居易等诗人都盛赞其美。此舞以杨贵妃的表演最为出色,她把《胡旋舞》的旋转动作巧妙运用在《霓裳羽衣曲》中,生动表现了仙女轻盈飘逸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