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观测是用于指导农事和预测吉凶的,故天文学要制定相应历法。
历法是安排年、月、日的方法。具体而言,就是规定一年里有多少月,一月里有多少日,一年的第一天定在什么时候,闰月或闰日怎样添加等。
(一)中国历法类型
太阳历以回归年为基本周期,一年设12个月。这里的“月”与朔望月没有关系,是人为创造的计时单位。现行公历就是太阳历的一种。
太阴历以朔望月为基本周期,每月以29天或30天交错安排,12个月组成一年,共354日。现在阿拉伯国家颁行的历法就是太阴历。
中国自有历史记载以来一直使用阴阳历,即通常所说的农历。农历取阴历的月为月,阳历的年为年,兼顾回归年和朔望月两个周期,使每月符合月亮盈亏的变化,每年符合四季的变化。据此,我们可知道潮汐涨落和四季更替变化。
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反映;日,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月,是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反映。这三种运动相互独立,年、月、日三者不是简单倍数关系,故编制阴阳历比编制阴历和阳历更复杂。中国历法就是使年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回归年,使月的平均长度尽量接近朔望月,并寻找一个合适的置闰周期。
农历规定月大30天,月小29天,一年共354或355天,比回归年365.2422天少11天左右,累积四年就差不多要少一个多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设置了“闰月”。其主要做法是“19年7闰法”,即在19个农历年中,规定12个平年,每年12个月;另7年每年增加1个月,变成13个月,这个增加的月就叫“闰月”。按照这样处理,19个农历年的总日数与19个回归年的总日数是基本相等的,农历的月份和四季冷暖也基本相符,日历和天时也不会错乱。
(二)中国古代计时方法
中国古代的计时方法很多,一般有以下几种:
1.日晷计时法,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的计时方法。“日晷”是古代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又称“日规”。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2.漏刻计时法。漏刻计时是用壶装满水,利用水的均衡滴漏原理来观测壶中水的数据,进而来测算时间,它将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相当于今天的14.4分钟)。(www.xing528.com)
3.天色纪时法,即根据天色的变化计时。古人根据天色的变化,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它们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4.干支纪时法。以六十对干支来表示年、月、日、时的序号,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纪时方法。干支纪时法早在殷商时代就已普遍使用。
日晷(图片来源:摄图网)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表
(续表)
针对不同的时间单位,又有不同的纪时方式。具体分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四大类:
1.纪年。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二是用干支纪年,三是用国君的年号纪年。
2.纪月。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用地支纪月,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加上孟、仲、季等字做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的数字纪月。
3.纪日。主要方式亦有三种:一是用干支记日,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三是在一月之内,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朏”(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
4.纪时。主要方式也有三种:一是用天色纪时,二是用地支纪时,三是更鼓记夜。
古今时段、时辰对照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