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还有很多称谓,比如司南、司南鱼、罗盘等。公元12世纪末,经过海上通道流传到阿拉伯,然后由阿拉伯传到欧洲。
(一)指南针的发明
大约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现了天然磁石。最早记载磁石的典籍是战国时期的《管子》,其中就提到“山中有慈石者,其下有铜金”(《管子》)。《吕氏春秋·精通》是最早指出磁石有吸铁特性的著作,里面这样著述:“慈石召铁,或引之也。”(《吕氏春秋·精通》)战国时代,中国人就发现了磁体的指极性,从而为以后指南针的发明奠定了基础。到了战国时期,“司南”才真正出现。它由青铜做成的地盘和天然磁体制成的磁勺组成。内圆外方,中心圆面磨得非常光滑。地盘上的勺子是整块磁石打磨成的,磁石的正极磨成司南的长柄,勺头底部是半球面,圆底放在平滑的“地盘”上并保持平衡,而且可以自由旋转。
北宋时期,在司南的基础上,人们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出了过渡性指南仪器指南鱼。随着知识的丰富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又制造出了更灵敏的指南仪器指南针。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了这一发明,还总结出了指南针的四种装置方法: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缕悬法。他认为缕悬法效果较好,它基本上确立了近代罗盘的构造。后来人们学会了把指南针固定在有刻度的方盘里,制造出了罗盘针,并把它运用到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二)指南针的应用及推广(www.xing528.com)
1119年,朱彧在《萍州可谈》中提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萍州可谈》)这是我国关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的最早记载,标志着我们具有了海洋上全天候、远距离航行的能力。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有力促进了对宋元以后的海上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明朝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完全依赖于指南针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随行人员巩珍在《西洋番国志》中写道:“始则预行福建、广浙,选取驾船民梢中有经惯下海者称为火长,用作船师。乃以针经、图式付与领执,专一料理。事大责重,岂容怠忽。”(《西洋番国志》)
在宋朝频繁的对外交往中,中国的航海指南针技术传到了阿拉伯。1180年左右,指南针通过阿拉伯传到了欧洲,为地理大发现埋下了伏笔。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达·伽马环绕非洲到达印度的航行等等,都是指南针的功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