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守仁(1472—152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王守仁(1472—152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守仁培养了一大批明代心学骨干力量,创立了影响全国的姚江学派。每当王守仁讲学之初,必先“考德”,即检查学生品行,谆谆告诫学生“学必立志”,把引导学生“立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王守仁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共同特点,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王守仁把教学比作植树,要“适度灌溉”,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单求速效,揠苗助长。

王守仁(1472—1528):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概论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我国杰出的心学大师,明代中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一生文韬武略,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王守仁继承了南宋陆九渊的“心学”主张,加以创新发展,提出“心即理”“知行合一”学说和“致良知”之说,反对“朱学”中的“性即理”学说,以及“先知后行”和“穷理”的学习方法。他的创新实践并富有哲理的教育思想——心学,对人才的培养具有促进作用,对现代教育具有积极意义。

王守仁培养了一大批明代心学骨干力量,创立了影响全国的姚江学派。他认为常人和“圣人”都有良知,区别在于:“圣人”的良知良心常在,天理纯正,一切行动全由符合天理的良心发出;而常人本有的“良知”受习俗影响和私欲蒙蔽而被淹没,但是可以通过致良知的方法,设法把固有的良知加以扩充,从而成为圣人。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人人有受教育的可能;而“良知”往往不堪重负,所以要接受教育,“致良知”。从“致良知”着手,使常人“明人伦”,这就是他教育的目的。王守仁利用许多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深化发展素质教育,对现代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第一,重视德育,学必立志。每当王守仁讲学之初,必先“考德”,即检查学生品行,谆谆告诫学生“学必立志”,把引导学生“立志”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他说:“立志,如树之种,只管精心培植,自然日夜滋长,枝叶繁茂。”“志不立,天下无所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御之马漂荡奔逸,终无所底乎。”他还认为,如已立志学而圣人,便会全神贯注,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最终成为“圣人”;如志不立,则必将一事无成。

第二,因材施教,各成其材。人的资质不同,施教不可一律,就像良医治病,因材施教。王守仁认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既要考虑学生认知水平的共同特点,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个人都有其长处,每个人都有其短处,要扬长避短,如果能够培养他们的优势,就可以在某方面发挥他们的才能,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他们“各成其材”。他说:“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第三,强调“循序渐进”和“量力性”原则。王守仁把教学比作植树,要“适度灌溉”,即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单求速效,揠苗助长。他所说“尽其能”,即“能力”,就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和认知能力。教育者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水平,盲目传授高于学生认知水平的知识,这样不但让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还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沉重的压力;教学要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逐步深化和拓展,使之内化、吸收和提高。

第四,知行合一。王守仁认为“知和行”是同一件事情,主张一元论,提出“知”和“行”密不可分,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相互结合,这是王守仁“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教学上的实际运用。他认为知而不行谓之妄想,行而不知谓之冥行,所以“知行合一”才是学习的“实功”。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正的知识,所以真知必能行,不能行则非真知。这种观点与人的认知规律相符,类似于孔子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五,寓教于乐。实施寓教于乐的儿童教育原则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王阳明认为儿童的身心特点是爱动爱唱爱跳爱游戏,天性活泼,生机盎然,教育者要结合儿童这一身心特点,用兴趣方法来培养儿童,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似的僵化死板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方法只会导致儿童认为“彼学舍如囹狱,视师长如寇仇”,早早地让学习这件事给儿童埋下阴影,阻碍了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他认为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安排多方面的内容,在教学秩序上可以有步骤地进行,在德、智、体、音乐等众多学科的安排上,注意张弛结合,动静交替。他主张给儿童以“考德”“背书诵书”“习礼或作课艺”“复诵书讲书”“歌诗”等方面有序的教学,尤以德育为先,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比较科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传道”为先,并“传道”与“授业”相互结合,利用比赛的教学方法,富于情趣的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育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六,提出了自得教学原则。自得就是通过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得到亲身的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儿童从小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心体入微处下功夫,“各得其心”,不盲从他人的优秀品质。他从“致良知”的思想出发,认为学生程度最高时只加一番点化之功,给一种暗示,使其自己领悟,有的甚至不需要点化都会懂得;认为学生有相当程度时,则需要随时指点,然后让其自加揣摩就会懂得。

王守仁一生的学问是从他的功业上体验出来的,比如“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学说,都从他真实生活的实践中得来。因此他认为学习也要和实践结合起来,所谓学习并不是读书,是学做为人,学做一个道德纯全的圣贤。他认为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紧密,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为实践服务,正是由于二者紧密的关系,他提出了师生之间理想的“责善”关系,也就是对于老师的错误,学生可以提出批评意见,老师要勇于改过从善,相当于现代教育中“教学相长”的理念,能在古代封建教育体制下提出这样的教育观念,非常了不起。在教育中,他多次强调学校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才能与智慧,他说:“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长于乐、长于政教、骑射、水土播植者等在学校中变能精其能、熟其事。”他主张以德育为主,德、智、音、乐等多学科发展的心学观点,在教育史上,他开创了崭新的学说。他的开拓进取和创新实践精神,对于现代教育具有积极的影响。

思政实践

曾子避席

一天,孔子正在家里跟他的几个学生谈话,忽听佣人在门外说:“先生,有客人来了!”

孔子一听,连忙让学生回避。

门一开,一位长衫高帽的男客走了进来,走到孔子席边,双腿并拢,两手合十,弯腰道:“先生大安!”

孔子也连忙起身道谢。

那客人道了安,就一屁股坐到孔子身边,迫不及待地说:“先生,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说话时,手已经碰到了孔子的衣服。

孔子觉得这人不太懂礼貌,作为客人,主人请坐才坐,主人问话才说,怎么倒滔滔不绝地先说起话来?可是孔子还是耐着性子听客人把话说完,然后送客出门。

刚送走客人,孔子的学生曾子进来了,他同样坐到孔子旁边,觉得这样更能亲近老师。

孔子不希望他的学生也像那个客人一样鲁莽,就坐下来跟曾子说:“以前的圣贤之王,均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君王和臣子之间,君君臣臣,他们才相处得很好。”

曾子突然明白过来——孔子很明显是想通过君臣之间的道理来提醒曾子,暗示师生之间的尊卑关系。于是,曾子立刻从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边,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学生哪里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学生。”

“避席”是一种礼貌的行为,学生不能跟老师平起平坐。当曾子知道老师要向他传授学问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边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

陈袆是隋末唐初洛州人,有一次和几个哥哥听父亲讲授《孝经》。

父亲说:“古时没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孔子向他的弟子们授课,大家也都是坐在席子上。有一天,孔子讲着讲着,忽然提了个问题,叫他的弟子曾子来回答。曾子见老师要他回答问题,赶紧往边上一站,垂下双手,毕恭毕敬地回答了孔子的提问……”

“这就是曾子避席的故事。你们明白了吗?”

几个哥哥都说明白了,这时陈袆却站了起来,整理好衣襟,站到边上,毕恭毕敬地说:“明白了!”(www.xing528.com)

后来陈袆出家当了和尚,法名玄奘

【实践训练】

1.从这个故事中,你学习曾子的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尊师守礼的故事?

3.老师讲课时,同学们应该怎么做?在校园里碰到老师,你会怎么做?

4.情景表演:老师上课学生没看黑板,你如何处理?

人物:老师与学生

地点:大学××教室

场景1:今天,你与老师。

场景2(师生互换身份):10年后,你与学生。

【注释】

[1]孙宏安.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04):26-29.

[2]孙宏安,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6(04):26-29.

[3]陈青之.中国教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6.

[4]曾铖,丁雪雁.论孔子的教育思想[J].边疆经济文化,2009(02):130.

[5]汤恩佳.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1996(03):65.

[6]汤恩佳.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1996(03):66.

[7]汤恩佳.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教育[J].中华文化论坛,1996(03):69.

[8]黄升霞.荀子的教师观之我见[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46.

[9]黄升霞.荀子的教师观之我见[J].中国电力教育,2011(28):46.

[10]同上。

[11]王富红.朱熹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影响[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5):141-142.

[12]侯飞.朱熹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河南农业,2014(06下):43-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