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学教育是培养各种执政人才的学校教育制度,包括中央朝廷以及地方行政区划的地方官署直接设立和管理的教育。前者称中央官学,后者称地方官学。
(一)中央官学
中央官学的产生、发展和衰落都是基于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变化而为之服务的。虽然西周开始有“学在官府”的说法,但是由朝廷建立的中央官学从汉代才真正开始。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战乱不断,官学时兴时废;唐朝时期,制度完备,经济繁荣,政局相对稳定,中央官学发展到顶峰;南宋以后,社会动荡,官学不景气;清朝末年,西方资本主义思想进入中国领土,中央官学受到严重打击,完全被西方学堂和学校教育取而代之。中国古代官学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西汉武帝始创太学,设置博士弟子50名;汉成帝时太学生3000人,到汉质帝时多达3万余人。太学位于京师长安西北城郊,规模宏伟壮观。汉代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远近闻名,与亚历山大大学和雅典大学并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高等学校。太学的教师是五经博士,学生称作“博士弟子”。
曹魏仍设太学,西晋将其改称为国子学,隋文帝又改称为国子寺,而隋炀帝再改称为国子监。从此以后,有的朝代称太学,有的朝代称国子监,甚至有的朝代两者同时设立,学习的生员称为太学生、国子生。不管是太学,还是国子监,都是王公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府。从汉武帝初设太学到后面的国子监,历经六七百年的时间,在教学育人、学术繁荣、科举取士等方面,都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它是封建王朝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中国甚至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专科学校
中国古代第一个专科学校是东汉末年创立的鸿都门学,东汉灵帝时期建立,是学习和研究文学艺术的高等专科学校,因校址建在洛阳鸿都门而得名。汉灵帝是一个好学的皇帝,并且嗜好尺牍及字画,恰逢当时的宦官派为了抗衡士族权势,招收的学生大多是社会地位低下的普通百姓的子弟,开设尺牍、字画、辞赋、小说等课程,与太学专习儒家经典正好相反,鸿都门学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产物,是当时的宦官派为了培养拥护自己的知识分子而设立的。在“独尊儒术”的汉代,太学以儒家经学为唯一教学内容,而鸿都门学与太学恰好相反,提倡研究文学艺术,改变了教学内容的旧观念,为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鸿都门学招收的学生也与太学相反,大多是平民子弟,使得平民也有受教育提升的机会,打破了贵族、地主阶级对学校的垄断,具有积极意义。鸿都门学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专科大学,而且也是世界上创立最早的文艺专科大学。唐代的科举和各种专科学校的建立因为鸿都门学的出现而开辟了道路。
承继鸿都门学,南朝宋文帝诏雷次宗立儒学、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又令何承天立史学、谢元立文学,总称“四学”,并将“四学”立为官学,打破了玄学在思想界占主导地位的状况,标志着儒学在南朝开始走上了复兴道路。(www.xing528.com)
3.贵族学校
所谓贵族学校,是指除太学之外专门针对特定贵族范围的官设学校。后代皆有贵族学校。唐代设立弘文馆、崇文馆,招收皇室近亲,皇太后、皇后近亲及宰相、大臣、散官、一品功臣的子孙入馆读书,是教育一等贵族子弟的贵族学校。宋朝的宗学是专为皇族子孙开设的贵族学校,专置博士、学谕掌管教务。同宗学情形类似的诸王宫学、内小学,也属贵族学校。
4.短期学校
在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体制中,有一些既非贵族学校,又非高等专科学校,只是皇帝或执政大臣短时间内开设的学校,称作短期学校。如宋代,蔡京当政时,特将太学外舍生编在一起,为使他们修业一年然后升入太学内舍而开办的外学,又名辟雍;宋哲宗时,专为诸州来京应试落第的学子而设立的、临时补习性的广文馆;宋仁宗年间,招收未能入太学的一般青年学子修业一年的四门学。这些学校是为了士子准备参加科举考试而临时设立的预备学校,属于短期学校,相当于现代所谓的集训机构。
(二)地方官学
地方官学,是指历代官府按照地方行政区划的规定,在地方所办的学校。夏、商、周三代已有“乡学”之说。《周礼》称“乡有庠,州有序,党有校,闾有塾”,《礼记·学记》亦云:“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郑玄注:“术当为遂,声之误也。古者仕焉而已者,归教于闾里,朝夕坐于门。门侧之堂谓之塾。周礼,五百家为党,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党属于乡,遂在远郊之外。”《文献通考·学校》:“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皆乡学也。”汉代有郡国学,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诏:“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序庠置《孝经》师一人。”
北魏文帝时建立了郡国学制,分别规定大郡、次郡、中郡、下郡博士、助教及学生人数,应选博士条件等事项。对府、州、县所设各学学生数,都有具体规定。宋地方行政分路州县三级,州以下设学。熙宁四年(1071年)始设诸路学官。崇宁二年(1103年)诸路设提举学事司。辽金仿宋建有府州县学。元地方行政分路府州县四级,各级设学,内附设小学。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颁立社学。路一级社医学、蒙古字学、阴阳学等。明清有府州县学,并推行社学。边疆尚有卫学、土司学等。以上这些都称为地方官学,从严格意义上讲,古代地方官学从汉代开始。
乡遂之学,指招收郊区六乡六遂国人子弟入学的地方学校。根据《周礼》六乡六遂的建制,周代王城和诸侯国都的近郊为乡,设家、比、闾、族、党、州六乡;远郊为野,设家、邻、里、酂、县等六遂。居住在六乡的平民,叫作国人,他们多为士或庶人。居住在六遂的都是奴隶,也叫作野人,“乡遂”后亦泛指都城之外的地区,乡和遂是当时地方行政基层组织单位。西周的学制系统包括贵族教育和庶民教育。贵族教育的学校称作国学,庶民教育的学校称作乡遂之学。乡遂之学,设立在六乡者曰庠,在六遂者曰序,由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庶民子弟和之。国学设立在近郊都市,由中央政府或侯国政府管理,贵族子弟及庶民子弟之俊秀者入之。唯国学才有完备的教育阶段,乡遂之学只有小学,没有大学,若庶民子弟在小学期满有升入大学的资格时,须由庶民教育转到贵族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