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崇:和谐相处、共享和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崇:和谐相处、共享和平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种理念就是一整套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崇的“合和”文化。宋元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在中国对外文化史上意义非凡,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谐,克明俊德、协和万邦的理想。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崇:和谐相处、共享和平

中华文化既成体系,又独特传承,五千多年绵延不断,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中华文化历经千年不衰,甚而历久弥新,中国人的精神结构就是它的奥妙所在。其中,崇尚“和谐”的文化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繁荣昌盛的根本。崇尚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绵延五千余载的悠久文明,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这种理念成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是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源头活水,更是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尚书·尧典》就提出要发扬大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其他各族的政事。众族的政事辨明了,又协调万邦诸侯。国家“明德”,才能求得内部的和谐和外部的和平。

三千多年的夏、商、周时期,人们就认识到万物的生命来源于天,生成于地。所以,和谐是天地宇宙成就万物的最佳状态。和谐、合和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到了铺垫作用。道家的太极图,其中就有对阴阳的理解,这种哲学思想表现在描述地理位置的“山阴”“水阳”、区分性格或性别的“阳刚”“阴柔”、描述天体的“太阳”和“太阴”(月亮)等等,数不胜数。把阴和阳概之为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二元对立。认为自然、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的物质组成,阴阳相辅相成,相互关联。阴阳组合得恰到好处,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就是事物发展的最佳状态,反之,则出现阴阳不调,配合失当,就会严重影响事物的发展,甚至会出现不良状态。因此,要求得“阴阳和谐”,要认清宇宙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要顺之应之。总之,要用阴阳和谐观看待人类,看待社会,看待万事万物。这种理念就是一整套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道理。它成为我国“和”文化的思想基础的源头。

“道家”学说的创立者老子认为,宇宙、自然、万物起源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也有一定的道理。告诫人们要遵守了解这个基础,要遵循其中的规律,也就是说要尊道守道。他在《道德经》里指出,能够知晓天地之常规和万物之常态的人们,知道如何正确地运用和容忍一切,因为对一切都有正确的认识。因为可以容忍的是天地之道和美德,这是一种无私的行为。这样才能与大道合其一,与天地共长久,与日月同辉煌,就算出生入死,也会健康活着,死得其所,不会遭遇任何灾难。“道”是包容一切的规律,是包容一切的大公,是坦然天下的周遍,尊崇了自然也就尊崇了“道”,尊崇了“道”才能长久。剔除人的过多干预,在顺其自然中达到最高境界。他认为人不自我显扬,反能彰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昭彰;不自我夸耀,反能见功;不自高自大,反能显出长处。正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与他争。他主张人们行为做事不走极端,把好“度”,要恰当和谐。处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时,大国应该恭敬有礼,谦居下位,以赢得小国。小国也应谦居下位,才能获得大国的尊重。大国小国如果都能谦下的话,就可以实现天下太平。国家不能呈武力威天下,反对战争,实现和平。

到汉代,满目疮痍、经济凋敝、民生飘零的汉初社会现实,使统治者在先秦黄老学说的思想基础上,适应性地选择了汉初百废待兴的政治背景,那就是无为德刑的并用,明法轻刑的实施,重农薄赋的管理,严己宽下的修为,实现了与民休息、减省赋税、劝趋农桑。秉承世界本原是无,只有无才符合道的原则,认为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种思潮使汉初社会安定,经济复苏,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也为后来汉武帝时期的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汉武帝听及儒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倡导“仁、义、礼、智、信”,并以此规范人们的言行,鉴于秦朝苛政的覆灭,强调以儒家仁治思想为国家的根本,从统治阶级的层面意识到仁政对于维持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以追求社会的“和谐”。(www.xing528.com)

隋唐时期的社会现实客观上促进了中原边疆各民族之间的密切联系,各民族间的对外交往异常活跃,中外文化交流得到长足发展。尤其是唐朝时期,汉族同少数民族更是和睦相处,“合同为一家”。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传向世界;域外的文化源源不断传入中国,朝鲜音乐传入中国。实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尊崇的“合和”文化。

宋元时期,中国把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合和”文化写在了“丝绸之路”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上。海上丝绸之路起到了桥梁、纽带作用,开启了地区社会和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宋元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吸纳外来文化,融合自己的文化,形成了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也为中外文化的互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宋元时期的对外文化交流在中国对外文化史上意义非凡,体现了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和平、和睦、和谐,克明俊德、协和万邦的理想。

当今世界有2500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些文化各具特色,多姿多彩。不同文化虽有差异,但并无优劣之分、贵贱之别。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之间相处更需要秉持“和而不同”的精神。主张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追求相互尊重包容的“和而不同”“和衷共济”,是新时代文化价值意义。

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华民族历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在未来世界发展中,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越来越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阴阳互补”,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中国人民中代代相传。今天在全球化与多样化并存、世界性与民族性并生的时期,虽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但中国人民依然把“和平”“和谐”的价值观、天人合一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传遍五洲四海,为人类的和平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共谋和平、共护和平、共享和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