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为方便生产生活,傍水而居、依靠渔猎成了人们的首选,人类生存离不开水,但是水有时也会给人们带来不少危害,大禹治水之前的原始社会就饱受水患侵害。在用水治水、与水共存的过程中,人们逐渐积累了对水的一些认识,如“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易经》),意思是说骑在木头上可以帮助过河,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懂得了“水能浮木”的道理。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劳动工具也不断革新,人们逐渐掌握了“编木为筏”以及利用石制工具和火烧制作独木舟的技术。
考古发现,出土的商朝甲骨文中出现了“舟”字,说明早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木船。时至周朝,水运发展更进一步,人们不仅知道要善于利用自然河道,还开始开凿人工运河。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工开凿河道已经愈发普遍,各国之间出于灌溉、交通、贸易的需求开凿了很多人工河道,其中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沟通淮河和黄河的荷水、沟通太湖和长江的胥河,以及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鸿沟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人工运河。
隋唐时期开凿的南北大运河,即隋唐大运河,标志着我国内河航运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隋唐大运河于公元610年开凿完工,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北京),南至余杭(杭州),之后逐渐延伸至浙东运河再至会稽(绍兴)、宁波等地。隋唐大运河建成以后,极大地提高了京都与河北、江南地区的水上运输能力,加强了南北交通。进入中唐之后,大运河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江淮地区几乎负担封建王朝赋税来源的90%,这些赋税物资全靠大运河转运,可以说隋唐大运河就像一条国家经济运行的大动脉。
到了宋朝,京都迁至黄河南岸的汴梁(河南省开封市),距离江南更近,大运河的作用就更为突出,张择端的名画《清明上河图》,就鲜活地展示了北宋时期汴河一片交通繁忙的景象。当时有传言:“食以漕运为主,漕运以大运河为主。”北宋时期大运河的漕运量已超过唐朝,每年经由运河从江南运往京城的粮食多达八百万石,运送金银、丝帛、瓷器等其他土特产品更是不计其数。此外,运河还向北方输送军事物资,保证了北方边疆的军事物资储备。
元朝版图更为辽阔,都城定在大都(北京),需要从富饶的江南运送大量粮食,所以元朝内河航运的作用仍然非常突出。为充分发挥内河航运的作用,元朝时期又先后开凿了“会通—济州河”和通惠河,将大运河向北延至北京,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至明清时期,大运河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年有大量粮食和货物经由大运河运往京城。《旧唐书·韦坚传》中对大运河的繁忙兴盛景象有所记载,当时,运河里往来船只如梭,运粮船最繁忙时多达12000多只,船工最多时超过12万人。江南生产的茶叶、丝绸、瓷器和北方生产的梨、枣、豆、麦等土特产也都需要经由大运河进行贸易往来,所以除了众多的运粮船只外,大运河上还穿插着众多官船、商船和民船。明清时期,在内河沿线出现了很多新兴商业城市,如山东德州、临清、济宁,江苏淮安、扬州等都成为当时的繁华商埠。不仅大运河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东西水运主干道的长江、淮河、珠江、黑龙江等河流的航运,在此期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内陆河流中,先秦时期鸿沟、灵渠和隋唐时期大运河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
(一)邗沟与鸿沟
邗沟,又名邗江,或邗溟沟、渠水、中渎水。为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所开,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使淮河以北和长江以南的交通大为便利,意义巨大。这条水路历代都有修建,不过魏晋时期又回到了原来的旧道,不能直达。
鸿沟,古运河名,战国时魏惠王十年开凿。经宋、郑、陈、蔡、卫、曹等六国之地,连接济水、泗水和菏水等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上的水道交通网。
邗沟和鸿沟是春秋战国时南北交通的重要水道,对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www.xing528.com)
(二)灵渠
灵渠是秦统一六国后修建,其目的是统一南越。大约在公元前219年完工,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又一著名的运河。灵渠连接了湘江与漓江两大水系。运河分南渠和北渠,南渠全长三十余公里,北渠约四公里。包括南渠和北渠的这条运河称为灵渠,又作秦凿渠,同时又作湘桂运河或兴安运河。
由于灵渠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历代都有疏通改建。唐、宋、清分别在灵渠上建有斗门。斗门分布在南北二渠中,唐代筑斗门十八座,宋代三十六座,清代为三十二座,顺次启闭,以增高水位,使船越过高地。可见斗门有减缓比降、提高水位、蓄水行舟的作用,是近代船闸的先导,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航船措施。
灵渠构思之巧妙、设计之独特,就是在今天也让人赞叹不绝。这一伟大的工程,不仅连通湘江和漓江两大水系,而且使我国南方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也连通起来,成为南方古代交通的大动脉,对促进岭南地区和中原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大的贡献。直至明清时,灵渠仍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可见其重要地位。
古运河灵渠(图片来源:摄图网)
(三)大运河
如果说灵渠是秦汉时期的杰作,那么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则是隋唐时期的伟大创举,其地位和意义比闻名世界的万里长城有过之而无不及。
京杭大运河高邮段(图片来源:摄图网)
隋唐运河主要有四大工程,第一是广通渠,第二是通济渠,第三是永济渠,第四是江南河。从隋京都长安出发,由广通渠入黄河进洛水到洛阳,从洛阳由永济渠直到涿郡,从洛水入通济渠达淮河,从淮河入邗沟达长江,从长江入江南河至杭州,全长五千余里。
隋唐大运河贯通南北,汇总了所经之处的许多河流,并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贯通。这样,以大运河为中心,形成了华北、黄淮平原水利交通网络,对运河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隋唐宋时期社会经济持续上升,日趋繁荣,与大运河的开凿有密切关系。
这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历经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理疏通,其作用源远流长。虽然元以后海运兴起,但运河仍然有相当高的地位。大运河,以其长达数千里、工程浩大、地位重要而闻名世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