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不同,使用的交通工具自然也不同,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多种多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车辆的国家之一,其发明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上古时代的黄帝造车;另一说是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人奚仲造车。商朝时期,车的发展,一是数量急剧增多,二是出现了用牲畜驾车。当时的车有了独木辕,两边各驾牲畜一头。车有了轮、箱、轴、辕、衡、轭等部件,车轮分辐和牙两部分。车辕是单木做成,安装在两轮毂的中间,毂外是軎。有的车驾一头牲口,套在辕的下面。有的却驾四头,分别驾在辕的左右。
春秋战国时期,车更加普遍,有“千乘之国”之称,一般百姓用车比戍车数量还要多。秦汉时,车种类繁多,其名称有輼辌、鹿车等,乘车也有了严格的等级规定。如秦始皇东游死于沙丘平台,就是用辒辌车载回咸阳的,而一般人只能乘坐普通的车,如鹿车之类。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的需要促使了车的发展。北朝的车辆,就是一般普通车辆在制造上也比以前有所改进。如石崇和王恺同游,“争入洛城,崇牛迅若飞禽,恺绝不能及”。牛车速度如飞,无疑是造车技术大有提高,否则单靠牛力是不可能达到这种程度的。正因如此,王公大人乃至皇帝都争坐牛车,成为一种新风气。
隋唐时期,车发展到极盛,已经成为普通的交通工具。隋炀帝出游塞外作六合城,千人帐,载以枪车,车载六合三板。车上张幕,幕下张平一弩傅矢,五人更守。可见此时车已不单是代步工具,而且用在各个方面,能在车上作六合殿,可知车的构造一定有所改进。当时,民间造车技术也提高了很多,且应用甚广。唐代造车工人在工商界已成为一个行会,社会上有许多人以造车为业。从造车行业的兴起,可看出隋唐时车的盛况。
宋元时期,车的发展在数量上比前代有增无减。特别是指南车的发明让古代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明清时期,车与以前没有多大的变化,清末西方交通工具开始传入中国。较早传入中国的现代交通工具是自行车,大约在1868年传入上海,接下来是1873年从日本传入的人力车,发展势头迅猛,20世纪初,仅仅上海就有约九千辆人力车。1899年,电车传入中国,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带两辆汽车进入中国,反响不大,而1902年汽车进入上海引起轰动,到1911年,上海有汽车300多辆。1909年,广东人冯如造出了性能优良的飞机。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出现公共汽车和出租车,30年代出现双层巴士。1924年,北京城内通行电车,1929年,民用航空公司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辆国产轿车是1958年造的“东风轿车”,1965年,中国大马力内燃机实现批量生产,1954年,新中国的第一架自制飞机飞上蓝天。
上面对古代车辆的历史发展沿革做了简单的梳理,下面从车辆结构来看古代车辆的分类。
中国古代车辆按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辕车和双辕车,独辕车主要出现在上古时代,双辕车主要使用在封建时代;另一类是独轮车、双轮车和多轮车,其中双轮车从上古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车的基本构造形式。这些车辆用牛、马等做牵引的就是畜力车,同时出现的还有人力车。畜力车可分为马车、牛车等,人力车可以分为独轮车和多轮车。如果按其用途分类,有乘车、兵车、猎车、货车、耕车、指南车、记里车等多种。所谓乘车,主要指专门供人往来乘坐的车,包括帝王的御车、皇后妃嫔的车、王公大臣的车和民间的车。就宏伟和精美来说,以御车为首。
(一)古代御车
御车总称“辂车”。辂车之中又分大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从周代起一直延续存留到明清,虽历代车制有所变化,但这种制度长期不废。因此,供皇帝乘坐的车就有多种。
1.大辂
辂车在殷周时期称大辂,此时的辂车属单辕双轮,中间的车厢称舆,呈左右长方形,即前后短,左右长,有的还从中间一分为二。上古时期大辂车结构简单,装饰得非常精美,直到明清时还有建造。
2.玉辂
玉辂以玉装饰,形制与大辂基本相同。周代的玉辂,配有锡樊缨和太常十二旗,旗长九仞而曳地,上面日月龙图。至清代,更加精美,其高度和装饰仅次于明代的大辂车。玉辂之外的金、象、木、革四辂,建制与玉辂基本相同,只是车的颜色和某些部分有所不同。以上五辂全供历代皇帝朝会时陈设,实用价值不大,却是中国古代车的杰作。皇后所乘坐的车也分五辂,但不以辂为名,称重翟、厌翟、安车、翟车、辇车等。
王公大臣所乘的车,历代规定不尽相同。汉代规定,中二千石及二千石所乘的车位皂盖。后汉景帝改为六百石以上的官吏施车幡,三百石以上的官帛布盖,千石以上为帛缯覆盖,二百石以下为白布盖。唐代规定,王公以下车辂,亲王及武职一品乘象辂,即以象牙饰车的诸末端。其余及二品、三品乘革辂,即以皮革饰车诸末端。四品官员乘木辂,即用漆装饰,余同革辂。五品官乘轺车,曲壁,青色车幔。
3.马车
马在中国的驯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以马驾车不会晚于夏代。古代马车按照车舆形制可分为独辀式和双辕式两种。独辀车使用最早,早期的独辀马车主要用于车战,舆身面积不大。晚期的独辀马车使用范围增大,其形制也有了相应变化,从乘坐方式上可分为立乘高车和卧乘高车,从装饰构造上可分为舆身敞开的轺车、斧车和舆身封闭的辎车、骈车等。
战国至秦汉,随着骑兵的兴起,马车逐渐转变为载人运物的交通工具。在这种大趋势下,双辕马车相比独辀马车有用马少、易驾驶的优点显示出来,故双辕马车在两汉时期成为马车的主要类型。宋元以后,由于骑乘的普及和肩舆的广泛使用,马车不再是人们出行的必备交通工具。因此,马车在整体结构上基本沿袭相承而没有再继续发展。
4.牛车
民间百姓所乘之车,历代也有严格的规定。汉代规定“贾人不得乘马车”。金代规定“庶人坐车平头,只用一色黑油”。清代规定“庶民车,黑油,齐头,平顶,皂幔,轿同车制”。由此可知,民间的车在古代数千年中的装饰上都是以黑色为主,在形制上基本就是齐头平顶,比起皇帝和王公贵族的车是比较简陋的,牛车就是其中一种。
牛车也称犊车,是古代常见的民用车。春秋时期以前,盛行过双牛系驾的独辕牛车。战国早期,双辕牛车开始出现。秦汉以后,牛车的种类有所增加,但其用途仍然偏重于运输粮草和杂货,时称“柴车”。西汉初年和东汉末年,马匹急剧减少,牛车在继续运送货物的同时,成为人们的重要交通工具。魏晋至隋唐是牛拉栈车的鼎盛时期,为适应贵族阶层的乘坐需要,这类栈车的舆箱增大,内部设施更加舒适,外部装饰也愈加华丽。宋代以后,牛车的速度比不上日益普及的新型鞍马,其舒适性也落后于各类肩舆,因此牛车又重新担负起运送杂货的职责。
5.鹿车和露车
鹿车是一种极简单的车,不服牲口,以人力推行,在汉代民间普遍流行。在南北朝,鹿车仍是民间来往的主要交通工具。隋唐仍然如此,隋炀帝伐高丽发动民间鹿车达万乘,可见民间鹿车之多,用途之广。鹿车一直沿用到明清时期,和汉魏隋唐时期的鹿车大致相同。
露车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供人往来的车。比鹿车大,并有辕以驾牲口拉动,而且在三国时还作赏赐物品,既然其用于赏赐,就可说明此车也被民间富庶人家和有地位的官吏乘用。
(二)古代战车(www.xing528.com)
中国历代的战车,名称纷杂。有的分为五种,如《周礼》分为戎路、广车、阙车、苹车、轻车,这就是郑玄所谓的兵车五戊。有的分为两类,如孙武分驰车和革车。还有的分三类,如曹操分为攻车、革车和守车。
1.戎路
戎路指皇帝临战的乘车,《周礼》郑玄注:“王在军所乘也。”周朝衰落之后,戎路已经不是帝王专用,各诸侯也在使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为凸显帝王的至高权威,戎路又被指定为帝王专用乘车,统称为戎车。戎路后逐渐发展成为军队中一种主要的战车。因戎路不再为皇帝专有,隋唐以后的史书中再没有关于戎路的记载。
2.轻车
轻车一开始就是主要的战车,是一种善于奔驰和冲击的车种,在史书中均被称为战车。轻车采用高轮构造,原因之一就是大轮速度快,二是所驾马匹高大,戎马高八尺者,车轮必须为六尺六寸。轻车在春秋战国时期最兴盛,因当时的战争主要是车战方式,战车的多少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体现,出现了“千乘之国”和“万乘之国” 的说法。从秦汉以后,虽然作战大都是骑兵和步兵,但兵车仍然被大量使用。
3.阙车
《周礼》中有“阙车之萃”。阙,“空缺”之意,阙车就是填补空缺的一种战车。因为古时作战讲究布阵,方阵中因战车缺损而出现的空缺不能不填充,阙车就担任这一任务。东汉郑玄称此车为“补阙之车”。另外,阙车还担任警戒任务,常作为两翼被派出警戒,因而又被称为“游阙”。
4.苹车和广车
苹车是一种战斗防御用车,主要用于工事和堵塞敌方进攻。它的这种作用与古代战术有密切关联。先秦时期,部队营宿地四周要修建防御工事(即土墙),在条件和时间有限不能修筑时,就用车相次连接围绕起来。同时,苹车还可以摆阵,因此,历代作战都离不开苹车。广车也是一种防御战车,在作战中与苹车一样,同时,广车还能用于攻击。
以上五种战车,也可根据其性能分为三类:一是戎路,起指挥作用;二是轻车和阙车,起冲击、警戒作用;三是苹车和广车,起防御作用。在封建社会时期,历代战车都有改进和创新。
(三)古代猎车
所谓猎车,就是指专供狩猎时乘坐的车。狩猎习惯由来已久,主要是原始社会以狩猎维持生活的遗风,致使历代帝王都离不开狩猎活动,因而专门分出一类供狩猎用的交通工具。早期的猎车比较简单,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猎车日趋精美,但不免有繁缛的弊端。曹魏时,将猎车改为闟虎车。西晋皇帝的猎车驾四马,其他与东汉无异,又称踏猎车、踏兽车。南北朝时,又称踏虎车,说明这时的猎车已经有了顶盖、帷幔,没有战国时的猎车方便。
(四)古代货车
专门运输货物的车。中国古代由于供人乘坐的车大都有盖幔遮掩,不便装卸,因而便有了专门的货车。古代货车中最典型的就是明清时期的合挂大货车。此车特点是四轮高厢独辕,可载重五十石,驾骡马多至十二挂(挂:即匹)或十挂,至少也要八挂。货车中仅次于合挂大货车的有双轮骡车,也是运输的重要工具之一。其结构与四轮大致相同,只是四轮车架的一半。这种车能随时装卸,十分灵活。如果合挂大货车遇到条件较差的曲径山道,只好止步,而双轮大车在这种道路上行走,就要比合挂车方便得多。
(五)古代指南车和记里车
指南车和记里车,具有实用性与科学性,是中国古代交通工具发展的结晶。
1.指南车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指南车是一种双轮独辕车,车上立一个木人,一只手臂伸直,在车开始移动前,只要根据天象将木人的手指向南方,车开始移动后,由于车内有自动离合的齿轮定向装置,不管车转向哪个方向,木人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这与司南、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的原理截然不同。指南车的发明者已不可考,在各种古籍里记叙不同,相传为黄帝所做,当时黄帝凭借指南车在大雾弥漫的战场上指示方向,大胜蚩尤(晋·崔豹《古今注》);也有称为黄帝的属官玄女所做(宋·高承《事物纪原》),或周公所做(北宋《太平御览》)。
2.记里车
记里车可谓中国最早的计程车,可与指南车媲美。它的基本原理和指南车相同,也是利用齿轮机构的差动关系,可惜不见张衡制造记里车的详细记载。东汉以后,有关记里车的记载有零星字句,但都太简略,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提道:“汉朝舆驾祠甘泉汾阳……记道车,驾四,中道。”北宋时,记里车制造方法有了更大改进,《宋史·舆服志》记载比较详细,大体说记里鼓车外形是独辕双轮,车厢内有立轮、大小平轮、铜旋风轮等,轮周各出齿若干,宋史《舆服志》记载:“凡用驾牛大小轮八,合二百八十五齿,递相钩锁,犬牙相制,周而复始。”记里车行一里路,车上木人击鼓,行十里路,车上木人击镯。
指南车和记里车的形状在历代制造时都有改进,其差动齿轮原理在1800多年前已为张衡所应用。记里车的记程功能是由齿轮系完成的。车中有一套减速齿轮系统,始终与车轮同时转动,其最末一只齿轮轴在车行一里时正好回转一周,车子上层的木人受凸轮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示里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