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从秦汉开始,数千年来与东边的日本、朝鲜,南边的南洋群岛以及西欧诸国有着密切的海上联系,开辟了数条海上友好之路。元代开始,有国外交往的海路,还有国内海上水路,成为中国古代水路交通上的一大转折。
(一)国内海路
元代以前,中国的都城大都建立在中原一带,如长安、洛阳、开封,所在位置比较居中,有内陆运河可以依靠,内陆运河转输就很便利了。元、明、清三代建都北京,距离江南路途遥远,仅靠内河水道的运输能力远远不能满族经济发展和北方人民的物质需求。东西走向的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水道受季节性影响较大,水流量不稳定,尤其是黄河水患时有发生,导致这些河道水运价值大打折扣。为了减轻内河水运的压力,元代开始,陆续在我国东面沿海一线开辟了海路,用以转运江南漕粮,并逐渐成为内河水运的重要补充,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与日本、朝鲜的海路
中国与日本海上交往开始于秦汉时期。传说秦始皇派徐福带童男童女千人越海至日本岛求长生药,可惜当时的航海线路不详知。两汉时期,中日交往日益频繁,东汉时的往来比西汉又有增加。南北朝时,中国与日本、朝鲜往来最为频繁。唐代时,日本遣唐使及高僧、留学生大批涌入中国。宋代以后诸代,与日本、朝鲜的交往一直不断,海上路线多循唐的道路。至清代,日本对中国海运航路所指定的路线就有八条。
(三)与南亚及西欧海路
中国与南亚及西欧之间的海道,最早开始于西汉,发航地点在今雷州半岛。在这条海路上,来往交通颇为频繁,特别是货物交易。人们通过这条海路去印度用黄金交换明珠和奇石。东汉时,南海交通不减于西汉。(www.xing528.com)
魏晋南北朝时,建都江南的吴、东晋和宋、齐、梁、陈,与南亚及西欧都有交往,海路没有因国内的分裂而断绝。
隋唐时期,与南亚及西欧的交通又有了新的发展,海道也随之得到开拓。唐时与南亚诸国的交往比前代更盛。
宋元时,与南亚海路交往更加频繁。尤其元代之后,海上交通比唐宋更盛,沿南海岸立七市舶司与东南亚诸国贸易。然而,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的航海佳话更比元代负有盛名。
明代所谓西洋,系指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诸地。郑和本姓马,赐姓郑,云南昆阳人,他曾奉命七次通使西洋,经营南海以西诸国,足迹遍布三十余国,最远到达了非洲东岸的红海和麦加,郑和下西洋比西方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和达伽马到达非洲好望角还要早半个多世纪。这一伟大壮举,把中国到西洋的海路交通推向全盛时期。
中国古代道路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中,由零散变整体,从区域性发展为全国性,由几条主干道发展为错综复杂、纵横交织的道路网,日益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为社会的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